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热带辐合带是热带地区的一个行星尺度系统,它与低纬度地区的天气和天气系统的活动,特别与台风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因此,近年来人们对它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中南半岛和南海地区的热带辐合带目前还研究得不多。本文试图利用现有的一些资料对该地区的热带辐合带进行初步的探讨。所用资料主要是1956—1973年(其中缺1965—1968和1972年资料)的历史天气图和1962—1966年的各层平均合成风统计结果。着重分析了热带辐合带的活动概况、形成、结构与天气,最后还给出了热带辐合带活动的个例分析。  相似文献   

2.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热带气旋。按照国际规定,热带气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小于八级称之为热带低压,八至九级为热带风暴,十至十一级为强热带风暴,而十二级以上称之为台风。本文为了说明上的方便,一律统称为台风。以往人们将每年的台风按编号命名,这种方式呆板、单调、不易记忆,亦不便于气象部门预警。2000年1月起,我国根据国际台风委员会对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的命名规定,给台风起  相似文献   

3.
近58年登陆广东热带气旋位置和生成源地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49-2006年《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年鉴》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8 a登陆广东及各区域热带气旋的频数、时间、强度及其与生成源地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① 近58年登陆热带气旋最多(少)集中于粤西西区(粤东中区),7-9月是各区登陆高峰期,其中粤西和珠三角呈现出弱的下降趋势,而粤东无明显变化趋势。② 登陆热带气旋生成源地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大部分热带气旋从5月开始生成,随后源地逐渐向东向北扩大,9月达到最东和最北位置,从10月开始逐步南移和西移。但各区登陆时间与发生源地的关系无明显规律性。③ 登陆广东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其生成区域也不同:登陆时达到热带气旋等级的集中生成于南海、菲律宾海盆和加罗林群岛,登陆时达到热带低压和热带风暴等级的主要生成于南海,登陆时达到强热带风暴和超强台风等级的生成于西太平洋。各区均以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登陆居多、热带低压和热带风暴较少,登陆粤东的强度强于粤西。南海地区生成的热带气旋以登陆粤西最多,其次是珠三角,登陆珠三角和粤东的超强台风源地较粤西偏南偏东。登陆粤西和粤东的热带气旋源地分布于在西北—东南走向的带状分布区间内,而珠三角较为分散。  相似文献   

4.
南海季风低压和南海台风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综合方法给出了南海季风低压和南海台风的平均结构,并分别计算了它们的涡度收支.结果表明两者的结构和环境场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台风发生于风速垂直切变零线附近,而低压则远离切变零线.在散度场上,台风比季风低压具有更深厚的辐合层,而在对流层上层低压比台风有更大的正值.在涡度场上,中对流层以下有较大的涡度积累,而上层为涡度亏损,这一特点台风比低压表现更明显,在量值上台风比低压大二倍以上.局地涡度变化主要取决于散度项、水平平流项和垂直输送项,就这些项而言,台风比低压具有更明显的不对称结构.不对称的加热和涡度变化是导致台风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1981,1982年6—9月东亚与澳大利亚部份测站的常规资料作诊断分析,探讨东亚夏季风系统各主要成员与南海台风活动的关系.结果得到,澳大利亚冷高压加强,105°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跟着增强,南海的ITCZ发展,南海台风生成于澳大利亚冷高压高峰后的衰减时段.西南季风气流是南海台风的重要能量输送带。南支高空东风急流的增强与北支东风急流的动量下传,有利于南海台风生成.西太平洋气旋波移入南海促使南海低压生成.  相似文献   

6.
利用NCEP(1°×1°)FNL资料和多种加密观测资料,对发生在2017年夏季(6月29日)和2018年秋季(9月7日)的昆明2次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尝试为今后昆明不同季节的局地性大暴雨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06.29"过程暴雨带呈NW—SE向,"09.07"过程暴雨带呈准南北向."06.29"过程在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降水量和强降水范围方面均明显大于"09.07"过程;(2)"06.29"过程暴雨主要影响系统是低槽切变线,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而"09.07"过程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南海东部热带低压和近地层冷锋,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06.29"过程系统明显较"09.07"过程系统深厚,移动较慢;(3)2个过程的对流环境均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强对流天气的产生,"06.29"过程的对流环境条件明显强于"09.07"过程;(4)最大小时雨量出现站点的平均径向速度显示,"06.29"过程全部体扫(10个)同时出现了速度辐合和逆风区,"09.07"过程8个体扫同时出现了速度辐合和逆风区;(5)"06.29"过程雷达回波演变为片状混合性回波在昆明北部地区长时间维持,回波移动非常缓慢,后向传播特征明显."09.07"过程雷达回波演变为呈NW—SE向冷锋附近不断有对流单体风暴生成,形成NW—SE向带状分布的混合性回波向西南方向移动,回波移动快,列车效应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7.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模式),采用三重嵌套网格对2014年7月20日08:00—21日08:00与9月17日08:00—18日08:00的2次西行台风影响云南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客观地模拟出了西行台风暴雨过程的强降水落区、强度和基本特征,但当高空无冷空气影响热带低压时暴雨中心与低压中心吻合,冷空气入侵热带低压外围时暴雨中心偏离热带低压中心.同时,较好地模拟出西行台风影响系统的移动方向和影响区域,由于没有考虑地形作用,模拟的影响系统和降水落区比实况位置稍偏西偏北和强度偏弱,但总体上高空高度场、温度场和流场分布也与实况基本一致.另外,WRF模式对相对湿度、涡度、垂直速度的模拟能很好地指示强降水发生的深厚高湿环境条件、正涡管效应和强烈深厚上升运动条件,模拟结果对强降水落区和发生时间有非常好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8.
台风异常年份的低纬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研究台风异常年份的台风季节前期的低纬大气环流特征。选取1971年为台风出现得特早又特多的年份,1973年为台风出现得特迟又较少的年份,对这二年台风季节前期低纬大气环流特征进行了比较。发现4—5月份西太平洋上热带辐合带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强度,沿海至青藏高原南侧的东风带建立迟早及其强度范围等等在1971年与1973年均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9.
基于热带低压异常强降水对海南省造成的巨大影响,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此次热带低压缓慢移动且长时间维持而引发的海南省强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层热带低压倒槽的移速快于低层,在暴雨区形成了一支自下而上向西倾斜的上升气流,海南岛暴雨区上空恰好存在着对称不稳定,斜升气流引起了对称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使低层不稳定发展,有利于海南岛暴雨的发生.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北方大陆冷高压与南海热带低压冷暖系统相互作用,热带低压移动缓慢,对流层(副高西南侧)存在的这一支偏南风急流和850hPa的偏东或东南风气流含有丰富的水汽,使得热带低压强度较长时间维持存在.通过对各个物理量场分析表明:海南岛暴雨区域可以从水汽通量相对散度上看出来,且假相当位温的特征说明海南岛暴雨区域中、低层大气具有强不稳定性特征,垂直速度的分析发现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也有利于此次强降水产生.  相似文献   

10.
台风     
台风是生成于热带海洋上的猛烈风暴,它象水中的涡旋一样,是大气中的涡旋。台风路经之地,常出现狂风、暴雨、巨浪、高潮,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交通运输、海洋捕捞等各方面均有很大影响,如预防不周,常常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但台风雨水也有助于夏秋季节有些地方旱象的解除或缓和。华南地区秋季水库蓄水量也常与台风雨有关,这又直接影响到水力发电及冬春农作物的供水问题。广东地处热带、副热带,面临南海,更易遭受台风侵袭。近二十二年来,影响广东地区的台风(包括热带低压)近达三百次,平均每年有14次,其中登陆的平均每年也有6次多,是我国台风登陆最多的省份。台风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根据台风生成地区不同,各地叫法不一样。美洲叫“飓风”;印度、孟加拉叫“风暴”;澳洲一带叫“威力威力”;在北太平洋与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称“台风”。  相似文献   

11.
基于常规观测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统计2011—2015年云南局地暴雨过程,对所选个例进行分型研究.结果表明:局地暴雨可分为副热带高压外围型、两高辐合型、切变线型、热带低压型、孟加拉湾槽型5种类型;副热带高压外围型与两高辐合型暴雨发生频率最高,即副热带高压影响下有利于产生局地暴雨过程;卫星云图显示,该型暴雨主要由M_βCS系统直接产生,M_αCS与层状云个例较少,强降雨区位于系统边缘,产生于系统移动发展或移动减弱过程中;强降雨区位于TBB梯度大值带,TBB降低时间提前强降雨开始时间2~3 h,强降雨发展滞后于云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根据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热带气旋的数据(1979—2010年)以及NCEP/NCAR再分析风场和高度场的资料,从气候学角度分析了近32年夏季西北太平洋3类路径台风的大气准双周振荡的特征,并合成分析了6~10月3类路径台风生成时刻的原始环流、低频环流以及QBWO周期内低频环流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对流层低层至中层的大气存在明显的10~20 d准双周振荡特征,这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低频环流的演变特征表明,在西北太平洋地区,QBWO是通过低频气旋和低频反气旋来影响南海的季风槽以及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进而对台风的生成位置和移动路径产生影响;菲律宾以东低纬度地区生成的低频气旋易于台风的生成,低频气旋的正涡度带走向和移动趋势预示着台风未来的移动方向;另外,在副热带地区同样存在着一支自西向东传播的大气准双周振荡波列,热带与副热带大气准双周振荡的相互作用对台风的路径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对台风路径的预报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台风纵横谈     
谢在永 《科技潮》1998,(8):43-43
台风是发展强烈的气旋,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热带海洋上都可见到它们的足迹。全球每年平均生成台风约80个,其中北半球发生的台风占全球总数的73%。台风集中出现在下述的8个海域: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年均有近30个台风生成,占全球总教的38%,最多年1967年达40个,最少年1951年为20个;东北太平洋——平均有144个台风生成,占全球总数的17%;北大西洋(包括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每年有9个台风生成;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每年分别有4个和1个台风生成;西南印  相似文献   

14.
亚洲热带边缘海包括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文中利用美国海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提供的1979—2002年南亚热带边缘海域热带气旋资料和同时期NCAR/NCEP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热带气旋生成的纬度趋势。结果:伴随海温的升高,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南海的热带气旋生成最低纬度和平均纬度都有减小的趋势;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生成纬度还有增大的趋势;对应低纬海温年际升高,热带气旋生成纬度有减小的年际振荡。  相似文献   

15.
应用NCAR/PSU中尺度非静力模式MM5模拟了南海台风"悟空2000"从一个热带扰动发展为强台风的过程。模拟结果表明,MM5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出"悟空2000"台风的强度和最大风速,清晰显示出南海台风发展中具有的阶段性和爆发性。从水汽和位涡等诊断量的分析出发,分析了模拟的台风结构和台风眼生成的可能影响因素。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南海海面温度对台风发生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海表温度降低1℃,模拟的台风最大风速将降低近10m/s,风速达到台风级别(32.8m/s)的时间推迟约7个小时;如果海表温度降低2℃(SST仍高于26.5℃),该热带扰动将不能发展到台风的强度。  相似文献   

16.
热带气旋“浣熊”引发广东南部沿岸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琳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6):1227-1233
应用NCEP 1白1?的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分析2008年4月热带气旋“浣熊”引发的广东南部沿海地区大暴雨过程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是在南亚高压加强并向西北方向移动控制华南沿岸及南海北部,同时“副高”减弱东退的大尺度形势背景下发生的;南亚高压和“副高”之间存在“反向”而行的短期互动,而这种互动对大暴雨过程有重要影响;热带气旋向偏北方向移动过程中与高原东侧东移南下的槽在广东南部沿岸合并是引发大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暴雨区上空存在对流不稳定,大陆冷高压东移出海过程大气边界层内回流弱冷空气是大暴雨过程不稳定能量释放的促发机制;大暴雨过程水汽源地是西太平洋和南海,来自西太平洋和南海的水汽在暴雨区上空辐合为大暴雨过程提供了充足水汽;大暴雨降落在热带气旋路径的右侧而不是热带气旋中心的四周,其原因是水汽和风场的辐合均发生在热带气旋路径的右侧,这是由热带气旋自身环流和大尺度环境气流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福建省1979—2018年国家气象站和2007—2018年区域自动站1h降水观测资料,采用国际上在气候极值变化研究中通用的取某个百分位值作为阈值的方法,确定不同时间分辨率下福建台风极端强降水阈值标准。以6h为例,分析了台风极端强降水的时空分布及环流形势特征,结果如下:①随着2007年以后区域自动站的增多,降水的极值更容易被观测到,极端强降水的阈值也明显提高;②无论是出现极端强降水的台风个数还是台风极端强降水的出现次数,都有随时间增多的趋势,台风极端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沿海各地市和内陆的局部县市;③极端强降水强度并不随台风强度减弱而减弱,热带风暴、热带低压影响下出现的极端强降水常比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强。极端强降水出现前台风中心主要位于福建沿海地市及台湾海峡,其次是江西境内及闽赣交界处、广东东部沿海及南海北部;④极端强降水的产生与台风环流低层不同来向气流之间的辐合、海上气流的水汽输送以及福建沿海地形的抬升作用有关,台湾岛地形对台风外围气流的分流作用也为福建极端强降水的产生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我们翻开任何一张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都可以看到,在世界各大陆南北纬10°左右之间的地区,属赤道潮湿气候,或称赤道雨林气候。赤道潮湿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全年盛行湿热的赤道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高温多雨。月平均温度一般是在26°—29℃之间,年温差小,仅3—5℃,日温差大于年温差。相应于太阳的年内移动,一年中各月温度变化出现两高两低的过程。年降水量丰富,一般都在1500—2000mm以上,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各月降水都不少于50mm。由于热带辐合带的季节移  相似文献   

19.
1949—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49—2010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1)62a来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和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年频次呈下降趋势,热带低压下降的趋势尤为明显;2)热带气旋平均生成位置随着月份变化呈现季节移动规律,纬度上有明显北移趋势;3)热带气旋中心气压低值和最大风速高值主要集中在南海盆地和菲律宾海以东洋面区,热带气旋前移速度分布具有显著纬度地带性.  相似文献   

20.
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统计及个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热带气旋造成的危害与其登陆时强度、登陆点及登陆后维持的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根据1949—1988年《台风年鉴》和1989—2001年《热带气旋年鉴》的资料,对登陆广东沿岸的热带气旋作了登陆点及登陆后维持时间等的分类统计。另外,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一对登陆月份、登陆时强度、登陆地点相近,但登陆后维持时间不同的台风——9309号和9908号热带气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季风槽、副高的活动、西南季风的活跃程度、准静止锋云系的发展,以及高空辐散场的建立对热带气旋登陆后的水汽输送和维持时间长短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