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假”一词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出现差不多五十次,也是该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最常用的词语之一。事实上,还是一个中学生的主人公霍尔顿无论在校内、校外还是在他接触的成人世界里,他总处在一种“虚假”的环境之中。尽管霍尔顿是一个充满爱,渴望爱的青少年,但他的心理世界已变得矛盾、苦闷、彷徨、孤独、绝望甚至还想到自杀,这种心理的扭曲与他生活的那个虚假世界是有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批评视角对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主人公霍尔顿的困惑与觉醒、反抗与追寻以及死亡与重生,揭示了二战后美国人民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通过分析霍尔顿的纯真守望,告诉世人要怀揣反抗虚伪、守望纯真和追寻自然之心,要用爱与理解来解决生态异化的问题,最终实现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3.
禅宗教诲世人要奋发独立自救,放下法执我执,皆因世间万物虚则实、实亦虚。《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很好体现了这种悖论——非守望则守望,他想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去指引和保护那些比他年幼者,但他没有去实践。当我们这个世界已变成一个机械的、科学的、二元论的世界时,我们内在的精神日见迷茫。在此境遇中,《麦田里的守望者》所体现出的禅宗思想,无疑是一种找回失落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语言的运用上除了从青少年视觉的第一人称直接叙述外,叙述者也即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大量使用了松散结构及粗俗言语,通过违背常规语言试图表达他对他眼中的虚假世界的抗争。  相似文献   

5.
对真善美的关爱是霍尔顿、贾宝玉、梅思金三人的共同选择和行为的终极目的,但他们的选择、行为的契机并不相同。霍尔顿基于成人世界中恶的力量对小孩世界的吞噬,想去守望只有小孩在玩的“麦田”;贾宝玉基于对女儿先验的超越于肉欲之上的友爱、崇敬、怜悯的感情,产生了保护的愿望并付诸行动;梅思金基于基督教的上帝之爱,去拯救恶的世界。但他们都无可避免地失败了,他们自己的结局分别是精神分裂、遁入空门和精神毁灭。  相似文献   

6.
顿悟是成长小说的一个典型特征,指在危机时刻人的突然灵机闪现.成长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在几天的游历中经历了人生的几次顿悟使其达到对人生的理解和超脱,美好梦想的破灭和爱的再生能力最终使霍尔顿回归社会,走向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7.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述者兼主角人物霍尔顿用D.B.而不是像对其他人物那样用具体的名字来指称他的兄长,这有其特别的含义。作为人物叙述语言的特质之一的“old”出现于差不多所有的人物的名字前面,包括部分物体名称。其在不同人名前出现的频率也印证了霍尔顿对自己兄长的不寻常的态度,从中我们看到了表面文本与深层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世界知识》2010,(4):71-71
<正>传奇"遁世"作家、《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于美国当地时间1月27日在位于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1岁。塞林格出生于纽约一个犹太富商家庭,15岁以前就开始向杂志投稿。15岁时,他被送往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1936年从那里毕业。二战中断了塞林格的写作。1942年塞林格从军,1944年他前往欧洲战场从事反间谍工作。  相似文献   

9.
运用叙事学理论,从文本整体出发,分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形象的特征:徘徊于成人与儿童之间,成熟与幼稚交织,各个方面都无法确定自身,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巨大分离。这一形象集中体现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矛盾。通过对这一形象塑造过程的文本分析,推导出隐含作者的意图:展现青春期成长过程中的矛盾、迷茫和彷徨,让更多正在青春沼泽地跋涉的迷茫者意识到这种状况是成长的必然。因此,总体而言,它是一部客观展现青少年艰难成长历程的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10.
对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复杂个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指出主流文化的反叛者、现实社会的妥协者是其复杂性格中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戴·塞林格的一部长篇小说。自作品问世以来,便不断再版,已成为公认的当代美国文学经典。批评家已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本文从存在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探讨作品所显现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田里的守望》是美国战后初期风靡全球的小说,其象征手法的运用对烘托主题、刻画人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小说中出现的部分场景象征、事物象征作了尝试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寻找自我这个话题一直是个永恒的话题,为人们广泛关注,随着时代变迁.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容易迷失自我,更有越要去探索真实的自我.尤其是青少年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转折期,青少年彷徨在童年和成年人之间,对自我更加缺乏明确的了解和定义.这个时期如果缺乏成人正确的引导和关注,他们将会经历对找自我的危机.美国作家塞林格的著作<麦田的守望者>就真实描绘了青少年霍尔德寻找自我的痛苦历程.  相似文献   

14.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50年代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一本小说,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解剖了他们的复杂的心理现象。本文从时代特征、艺术特色尤其是语言特色的角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在这个物欲横流、充满谎言与欺骗的年代,格外看重承诺的兰湛、叶根伉俪显得有些特立独行。在前公司处于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没有离开,是为了—个承诺;在伙伴遭遇波折时,他们没有置若罔闻,也是为了—个承诺;历尽艰辛,他们终于把伙伴们带上了—条光明大道,还是为了一个承诺!他们一直与伙伴们同进退,共荣辱,不离不弃的守候在一起。2009年3月末,兰湛、叶根率艾孚山系统正式加盟宁波三生,与伙伴们—起迎来幸福时刻。  相似文献   

16.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20世纪的经典之作,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在纽约流荡的四次心理变化的分析,探究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从而了解美国社会青年一代的心声以及美国社会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7.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自诞生之日就毁誉参半,对同一部作品的认识如此泾渭分明,主要是由于审美差距的存在.这里通过叙事学角度对主人公霍尔顿形泉进行分析,发现不可靠叙述者的选取和双重叙事手法--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的交替运用是审美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霍尔顿的少年人生是一个深刻的隐喻,关于转折点或者门槛的隐喻。"阈限"是霍尔顿人生成长的一个转型期。阈限有长度——时间的维度,宽度——空间的维度,高度——现实的维度。阈限的多维性决定置身于阈限中的人物命运。在纽约的两天两夜,是霍尔顿人生成长必须要跨越的阈限,霍尔顿以霍尔顿的方式,跨越了青春门槛,实现了命运逆转,但他在最后时刻的放弃,显示出塞林格对于资产阶级本性的深刻认识与批判。  相似文献   

19.
“没有北极,极地科考就不完整”,而他便是中国第一个北极永久性科学考察站首任站长。与三年前带领极地“精英们”在用直完成《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初稿,从而将角直载入了《中国极地大事记》。极其相似,不久前,带着厚厚的极光观测资料,身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北极科学考察站首任站长的杨惠根再次回到能带给他“灵感”的故乡。而记者也趁机采访了这位苏州走出的空间物理学家,北极黄河站首任站长——  相似文献   

20.
塞林格以及他笔下的霍尔顿之所以在西方引起巨大的社会效应,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一种潮流的产生点是根源于人们身边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强迫人们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创造性冲动,这种冲动形成之后,却又开始改造人们身边的环境,改造人们被局限的认知视野.在当时的美国社会,霍尔顿的叛逆精神就是这种深刻的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同时又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