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综采工作面运顺三角点设备较多、集中布置着液压支架、运输机、转载机等,所以该地点的设备配套一直是保证工作面正常开采的关键环节。通过对运输机卧底机头部型式的改进,并在晓明矿井下进行了实际应用,实现了综采工作面的安全生产、高产高效。本文对设备配套方案、设计改进及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研究掘进工作面人—机—环境系统的耦合效应,实现掘进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文中分析了人—机—环境三个子系统的构成要素,探讨了各子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联,并提出增进整个掘进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的方法,得出在一定掘进工作面条件下,人的因素是安全生产的核心,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更好的实现掘进的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3.
赵俊 《科技资讯》2008,(32):86-86
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主要设备的选型、布置决定了设备的生产效率与使用寿命,合理设计综采工作面的设备布置也是综合机械化采煤能否达到高产高效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几种不同的综采工作面设备布置分析比较,提出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设备布置方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郭伟 《科技资讯》2013,(28):52-55
为了减少煤矿矸石的排放,战轻开采沉陷危害,提高资源回收率,结合矿井实际情况,设计了掘进矸石储存及向综采工作面采空区充填通道,并对综采充填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实现了综采工作面采空区高效充填.研究结果表明,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矸石充填技术具有较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对其它类似矿井充填开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综采工作面的生产能力、保证安全生产、充分发挥设备效能,综采设备必须进行合理选型设计和科学的配套。本文通过对综采面主要设备选型的原则及选型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对工作面实现高产高效、安全经济地可靠运行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综采工作面超前支护支承压力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综采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观测,分析了综采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巷道围岩应力的活动规律,提出了综采工作面巷道掘进时和回采时超前支护的有效支护方式,为今后掘进巷道的顶板支护和回采过程中的顶板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7.
龙湖二矿是年产50万吨的高产高效矿井。主要以综采为主,炮采主要开采地条件复杂,受构造影响以及不宜布置综采的边角块段,一般走向较短,采用长壁回采不仅工作面单产低,万吨掘进率增高,制约了炮采高产高效,针对这一情况,矿井在采区上部边界两断层之间开采S311工作面时,采用对拉工作面进行双面联采,在采区受河床冲刷和断层影响的N418工作面时采用将上下区段工作联系,进行双机单风巷双面联采缓解了炮采接替紧张的矛盾,实现了稳定、高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隆矿W1901放顶煤综采工作面所使用的液压支架、运输机、转载机等主要设备的技术改造,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性能,从而实现了工作面的安全生产、高产高效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桑延庆 《科技资讯》2010,(27):128-129
急倾斜煤层布置综采工作面回采时,技术难度大,安全隐患多,一旦发生倒架,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防止事态扩大,危及工作面作业人员的安全,影响正常生产。本文通过对淮南矿业集团李嘴孜矿3232(3)工作面倒架处理实践的分析,总结出急倾斜综采工作面倒架的处理方法,为类似条件下综采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0.
董秀军 《科技信息》2013,(25):404-404
深井综采工作面装备自动化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安全生产,保证了矿井的安全高效回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工作面的概况及工作面的设备选型,从通风方式,采空区处理,超前支护,安全错距,巷道维护五个方面介绍了对拉工作面回采时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并通过腰巷的维护,减少万吨掘进率、提高资源回收率,工艺简单、组织灵活,提高单产四个方面对采用对拉工作面的经济效果进行了分析,同时从工作面安全错距与腰巷的管理及工作面通风两个方面阐述了对拉工作面生产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对回采时采用对拉工作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大采高综采超前支承压力观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大采高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观测并进行总结分析,掌握了大采高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巷道围岩应力的活动规律,确定了今后大采高工作面和普通综采工作面巷道掘进的支护方式及回采生产时的超前支护形式;进一步加强了掘进巷道的顶板支护以保证回采过程中巷道顶板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王泽锴 《中国西部科技》2010,9(15):33-33,45
为切实搞好综采工作面瓦斯治理工作,杜绝掘进、回采期间瓦斯超限事故,提高掘进和回采进度,对于缓解工作面采掘接替紧张局面、提高经济效益、建设高产高效本质安全型矿井和提升安全效益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秦磊 《安徽科技》2009,(12):42-44
任楼煤矿Ⅱ7211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生产初期瓦斯涌出大工作面,瓦斯传感。器经常越警,制约着工作面产量的提高,严重威胁着矿井的安全生产。为了实现矿井的高产高效,Ⅱ7211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瓦斯综合治理措施.消除了瓦斯涌出的制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王永刚 《科技信息》2011,(31):I0309-I0309
为了缓解第三煤矿2107综采工作面生产接替紧张局面,第三煤矿提出了综采大断面切割快速掘进施工技术方案.通过合理选择巷道断面及支护方式,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措施,保证了工作面的采掘接替,降低了顶板事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齐建峰  孙林林 《科技资讯》2014,(26):124-124
煤炭企业主要的发展目标是为了建设安全高效的矿井,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各大煤矿企业应该积极实现综采生产机械化水平,努力提高综采面采煤机的工作效率,建立一种连续生产模式。然而在综采生产过程中,由于系统能力、技术设备、采区设计、人员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综采工作面生产能力低下。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综采放顶煤技术的工艺特点,结合影响综放工作面生产能力相关因素,提出了几种提高综放工作面生产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马洪俭 《科技信息》2012,(20):433-434
在切眼巷道未刷大之前,先安装采煤工作面正常生产时所使用的刮板运输机和采煤机,然后利用采煤机对切眼巷道进行扩帮。形成具备综采液压支架安装条件的正规切眼,使采掘活动更加有机的衔接起来,减少了掘进扩帮刷切眼的过程,节约了掘进支护材料的投入,缩短了综采安装与掘进工序的时间,实现了矿井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摘要:本文通过对凌志达煤矿15101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监测与分析,研究了该首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结合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手段,对综采工作面回采并巷道变形情况、工作面上下顺槽支承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工作面矿压显现不剧烈,工作面选用的支架较为合理,同时指出了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该工作面的高效安全生产及接替工作面的布置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由于矿井下综采工作面的生产环境极其恶劣,且空间局限,大部分矿井工作面温度高、湿度大、煤灰重、大功率设备多、且工况复杂。工人在工作面近距离操作,遇紧急情况时,人员没有躲避空间。另外,现场噪音、粉尘等对会工人身体174科技资讯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健康带来损害,迫切需要将工人从高危的生产环境解放出来。因此进行综采工作面装备远程控制技术的研究对于实现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改善工人劳动环境、降低劳动强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该课题研究了综采工作面装备远程控制技术,该技术的研究成功实现了煤矿综采工作面的无人跟机操作、少人值守自动化安全高效生产,实现了综采成套装备智能化控制系统核心技术的突破。该技术通过位于井下设备列车或地面调度指挥中心的监控主机及操作台,结合综采设备运行数据及工作面视频系统,对综采工作面的设备进行远程启停控制、自动化生产控制以及人工远程干预,实现在采煤生产过程中:以采煤机记忆割煤为主,人工远程干预为辅;以液压支架跟随采煤机自动动作为主,人工远程干预为辅;以综采运输设备集中自动化控制为主,就地控制为辅;以综采设备智能感知为主,视频监控为辅;即"以工作面自动控制为主,监控中心远程干预控制为辅"的工作自动化生产模式,实现"无人跟机作业,有人安全值守"的开采理念,在采煤过程中做到工作面少人甚至无人。该技术的研究成功将工人从操作工变成巡检工,由设备的自动化替代人工劳动,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将工人从危险的工作面采场解放到相对安全的顺槽监控中心(或地面调度指挥中心),在监控中心对设备进行远程操控,提高了工人的安全系数,提高了原煤产量和煤炭资源回收率,可完全替代进口技术和产品,对我国煤矿装备制造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综采工作面装备远程控制技术大幅提升了综采成套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带动了我国在煤机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方面的整体技术进步,为建设大型现代化矿井提供了保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煤炭工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综采工作面运顺三角点设备多、维护困难,而且工作面一般都存在变化的倾角,运输机机头部的调整与拉移,一直是井下操作中的关键环节。通过调整与拉移装置的研究与设计,可以使该项工作安全高效。本文对装置的设计原理及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