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秦汉以来,五岳列在祀典,为国家祭祀之重要神祇;五岳也是道教的名山灵地,有着自己的祭祀体系。两类祭祀系统最初各行其是,至唐时司马承祯力图将五岳真君列为五岳正真之神,但并未能取代传统国家祭祀之五岳神祇。直至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在东京开封设立五岳观,以五岳之神为奉祀主体,其与五岳所在地国家祭祀的五岳之神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道教五岳神与以儒教为基础的国家祭祀五岳神首次二位一体,融会于一身,完成了道教与儒教五岳神的首次真正完整融合。  相似文献   

2.
寒山信仰盛行于玉林境内。尤其至清代寒山庙广泛兴建,由此形成了一个以寒山庙为中心的祭祀网络。光绪年间,为报寒山应雨之功,地方官不惜在奏折中否定"三圣传说"以迎合国家礼制,经二次上奏,最终使寒山神荣获敕封,并列入祀典。但有趣的是,"三圣传说"并未因此而中断,民间仍以三圣诞辰为期进行祭祀,而不是按照国家礼制。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这样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正祀中的泰山祭祀产生了新的变化。从泰山所在地来看,除曹魏、北齐之外,泰山常规祭祀难以维系。而非常规的皇帝亲临祭祀、遣使致祭、祈祷雨晴等临时祭祀,不绝如缕。从非泰山所在地来看,随政权所在地而多处并存,或随首都转移而连动,成为这一时期泰山祭祀的突出特点,且制度建设相对较为完备。这一时期的不同政权几乎都努力争取并保持泰山的祭祀权力,以表明自己的正统性与合法性。这样,无疑为国家走向统一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龙母信仰作为水神信仰的一支,历史极为久远,它产生于秦代,历汉、唐、宋、元至明清时期,最终成为南方地区普遍受祭的神灵之一。明清时期,民间信仰成为国家控制地方社会的重要手段,龙母信仰成为国家与地方互动的场域。龙母信仰以其"仁孝观"而借助国家权力得到普遍祭祀,国家则利用龙母信仰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安稳地方社会。  相似文献   

5.
传统社会中,国家对泰山的保护起始于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随着泰山地位的不断提高,泰山保护不绝如缕。随着泰山保护的历史经验积累,到了隋唐五代时期,开始从行政、法律、制度等层面展开系统全面的保护,并体现到了具体的实践之中。这与泰山神的神格职司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国家对泰山的祭祀制度,更加强化了对泰山的保护意识与行动。  相似文献   

6.
西门豹作为先贤为后世崇拜,在北朝他却异化为掌管雨水的神灵,北齐时列为国家九大祈祷对象之一。这种由英雄到神灵的转化,一方面提高了西门豹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使他在唐以后的祭祀中不能列为圣贤之列,以致他在后代民众中丧失了地位。北朝的西门豹祭祀是民族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神迹,在这一现象中体现了北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的为得到汉族认同的文化策略和艰辛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一、先秦之礼 根据《说文解字》中的解释:“礼,履也,所以祀神致福也,起于神。”因此,最普遍的观点认为,礼诞生于宗教祭祀之中。《左传》中有记载”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既然祭祀已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礼便成为了高高在上不可违背的规则。也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礼产生于交换。它首先发源于婚姻关系上。交换并不是商品交易,而是一种表达友好的情谊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祭祀其实也是一种交换。祭祀的过程中必然奉献牺牲,这实为人与天地、祖先的交换。因此,礼不光是礼仪,并且有实物。  相似文献   

8.
城头山古城遗址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集规模大、水平高、形制复杂、祭天与祭祖相结合以及持续时间久远于一身,形成了独特的新石器时期原始宗教祭祀模式。其对后世的各种宗教祭祀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较之我国新石器时代同期的其他文化遗址,城头山古城遗址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处于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9.
宗教作为一种观念体系,不仅会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心灵世界,也凝聚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西周人在其王朝建立之后,在继承殷商“天人合一”的宗教观的同时,用天命观念改造了前代的上帝观念,用政治化的祭祀活动改造了前代的多神崇拜,从而建立了一套以“天命”为中心,以“德”为根本的“天人合一”的宗教体系。这一体系具有继承性与革新性,象征性与现象性、平衡性与脆弱性等特征,而其所体现出的理性主义、民本主义、礼治主义都对后世有直接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昱 《科技信息》2014,(8):125-126
本文从分析周王朝的祭祀入手,主要通过对吉礼和凶礼中丧礼的分析,概括了周王朝祭祀的特点和形成根源,以及与宗教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英国都铎王朝是英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王朝,建立于一四八五年,灭亡于一六○三年,先后经历了五个皇帝,一百一十八年。明朝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王朝,建立于一三六八年,灭亡于一六四四年,先后经历了十六个皇帝,二百七十六年。这两个王朝都处在封建制逐渐解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可是由于两个王朝各有其  相似文献   

12.
“禅”的原始释义是祭祀天地。作为帝位传递的“禅”的释义大概开始于战国时代中期。“禅”的礼仪内涵与政治内涵之间存在着本义与后起义的关系。表礼仪让德的释义的“让”与表政治行为之“禅”的结合,使我国古代社会的禅让政治成为一种礼让政治。从先秦与秦汉典籍中表达王朝更替意思的“禅”与“让”字的此消彼长可以看出,“禅”的词义经过了由祭祀天地慢慢向王朝更替的扩展与转变,这也正是我国古代社会的禅让政治现象由隐变显情形在语言文字上的投影与反映。  相似文献   

13.
唐代道教成为国家宗教,泰山作为道教的名山洞府自然深受影响.唐代岱岳观双束碑题刻等史料记录了唐代五帝一后频繁行道于泰山的事项,表明泰山与唐代政治宗教的密切关系,也酝酿着泰山官方祭祀的重大变化.开元十九年是泰山祭祀史上的一道分水岭.此前,道教仅止于行道于泰山,此后,道教借助皇帝之力,并最终设计出了自己的东岳祭祀系统,与传统泰山祭祀系统相互影响融合,对后世的泰山祭祀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山西公共祭祀活动极为普及,成为乡村社会中的重要事务,从社会心理活动来看,集体认同是其主要因素,从经济角度考虑,公共祭祀主要为了多方筹资,减轻民力。在举办公共祭祀活动时,国家参与其间,时而支持,时而限制,在政策上表现出时段性与间歇性。  相似文献   

15.
布依族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祭祀最原初的意思就是,用手持肉奉于天地先人,沟通天人之界,以期得到神启与护佑。祭祀活动在布依族社会中一直都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现代化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祭祀文化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了猛烈的冲击,致使这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挑战与威胁。  相似文献   

16.
“禅”的原始释义是祭祀天地。作为帝位传递的“禅”的释义大概开始于战国时代中期。“禅”的礼仪内涵与政治内涵之间存在着本义与后起义的关系。表礼仪让德的释义的“让”与表政治行为之“禅”的结合,使我国古代社会的禅让政治成为一种礼让政治。从先秦与秦汉典籍中表达王朝更替意思的“禅”与“让”字的此消彼长可以看出。“禅”的词义经过了由祭祀天地慢慢向王朝更替的扩展与转变,这也正是我国古代社会的禅让政治现象由隐变显情形在语言文字上的投影与反映。  相似文献   

17.
陈艳艳 《创新科技》2014,(14):122-124
在现代文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南卷》中记载的淮阳担经挑,是发源于豫东淮阳的一种宗教祭祀性的舞蹈。它始于远古时期对传说中的人类共同祖先伏羲、女娲的祭祀仪式,其历史从有文献记载的先秦时期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朝拜祭祀的人们在为纪念人祖创世造人并传播文明而修建的陵庙--太昊陵中无数遍的上演。在这古老而神圣的地方,与太昊陵一样,担经挑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也积淀下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泰国古典文学包括宗教文学、宫廷文学和民间文学。泰国古典文学可以分为萌芽期—素可泰王朝时期文学、发展期—大城王朝文学、动荡期—吞武里王朝时期文学、繁荣期—曼谷王朝时期文学。泰国文学体现出文化移植、宗教色彩、宫廷制造三个特点,它具有相当强的文学包容性,在把其它国家经典作品移植过来时,与泰国文化嫁接,从而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9.
金寨县位于大别山腹地,因为相对封闭的山区地理环境和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保留了一些带有浓厚农耕文化印记的祭祀民俗,重点体现为春节期间的祭祀。春节期间的天地神明祭祀和祖宗祭祀,是当地人自然观念、神灵观念和祖宗信仰的体现。在当代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经济模式的改变对文化观念的冲击,这些祭祀活动渐趋衰落和流失。  相似文献   

20.
纸钱是旧俗祭祀时烧化给死人当钱用的纸币、纸锭之类 ,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丧葬和祭祀用品 ,纸钱既是实物又是一种象征符号并具有各种复杂的象征功能 ,其间折射出传统丧葬风俗的基本观念和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