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地意象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建构过程。基于西藏网络游记文本,采用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索具身视角下的西藏旅游目的地意象。认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旅游活动、旅游功能、旅游环境、具身感知、意动意象是游客感知到的西藏旅游目的地意象的主要要素;西藏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形成本质上是一种具身化的目的地意象生成途径,研究识别的各主类属均可围绕该核心范畴展开;具身化的目的地意象的生成具有历时性特征,基本遵循“游前想象、神往-游中具身感知-游后情感升华”的基本架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
刘妍 《甘肃科技》2023,(2):51-54+59
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现代城市开展旅游活动的物质载体。地处中国西部的河西走廊,有着3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目的地品牌知名度低,品牌形象模糊等问题。本研究通过收集网络游客点评数据,对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名城游客目的地意象认知进行非结构化测量,结果表明:(1)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处于游客目的地意象认知核心地位;(2)游客总体上对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名城持积极态度,积极情感占比高于消极情感;(3)游客对不同历史文化名城景观属性的意象认知存在差异;(4)景区缺乏游客沉浸式体验项目设计。  相似文献   

3.
通过游客网络日志及评论研究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利用网络文本收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评价和感受,已成为旅游形象研究的重要途径。利用百度、谷歌等各种搜索工具进行检索以及根据设定的目标条件对游客关于曲江旅游景点进行评价的网络评论和网络日志进行分类、筛选和分析,最终符合条件的文章有82篇,评论2908条。对网络日志和评论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建构了三个分析类目,探索游客对曲江景区整体形象的感受,从而明确曲江景区在游客们心中满意程度的高低,并为曲江旅游景区的升级和发展提供参考,完善以网络文本为数据来源的旅游形象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节庆旅游反映举办城市的文化底蕴与质素,吸引了大量游客,但决定其发展好坏的利益相关者除游客外,还有地方居民.他们对节庆地方带来的影响与支持决定了节庆旅游的吸引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居民的地方意象是能较好预测节庆影响感知与支持行为的前因潜变量,但多为借代概念,缺乏本体理论支持.本研究基于节庆旅游、影响感知与支持度相关理论,以及已有的相关研究,探索性地将源自旅游目的地意象的维度架构应用于居民的地方意象之中,并以节庆满意度为中介变量,检验了它们与节庆影响感知及支持行为间的行为逻辑结构关系.研究发现:(1)源于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居民地方意象能够在节庆影响感知与支持行为模型得到验证,它包括认知意象、情感意象与整体意象;(2)居民地方意象的认知意象与情感意象均对节庆影响感知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整体意象对节庆影响感知的效应不显著;(3)节庆影响感知对支持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节庆满意度能成功地中介节庆影响感知与支持行为间关系,助推了节庆支持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以开封市为例,以顾客满意度(CSD)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游客随机抽样调查和大量问卷取证,获得开封市的游客感知度和满意等级隶属度.在分析游客人———地感知度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模糊评价模型,进行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综合模糊评价的实证研究,定量分析开封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提出开封市各旅游服务项目的游客满意等级序列,进而提出开封市发展旅游的具体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灾难与危机爆发后,旅游地采取有效措施激发游客的消费意愿是灾后旅游业复苏的关键因素.该文以武汉市为典型案例地,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基于新冠肺炎知识和目的地信任构建基于风险感知对旅游消费意愿的影响机制模型.借鉴国内外成熟量表,共采集358份有效问卷,通过信效度验证,进行了验证性因子SEM、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旅游风险感知并不直接负向影响旅游消费意愿.旅游风险感知对目的地信任有负向作用,目的地信任对旅游消费意愿有正向影响.2) 目的地信任在旅游风险感知与旅游消费意愿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3) 新冠肺炎知识了解程度的高低对旅游风险感知与旅游消费意愿影响机制存在显著调节效应.对此提出旅游地旅游修复对策: 1) 完善疫情防控措施,降低游客的感知风险.2) 正向多渠道宣传,重塑目的地信任.3) 加强新冠肺炎知识普及,提升游客的疫情知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地做为旅游系统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旅游供需的协调发展,研究目的地供给整体及结构差异十分必要。到访经历是区分游客的重要属性,不同到访经历的游客感知差异对目的地的决策和营销有重大影响。以北京入境游客为调研对象,探讨到访经历对旅游目的地供给感知差异的影响及原因。研究发现,目的地感知供给包含10个维度;到访经历对目的地交通及网络通讯供给感知有显著影响,且重游者感知均值高于初游者。重游者的重游意愿受供给干扰的因素更少,稳定性更强;旅游模式差异、体验层次及"场所依赖"程度不同,是造成初游与重游者对供给结构感知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福州市历史街区游客意象空间感知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游客意象空间构成情况,揭示不同属性特征的游客对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意象空间感知的分异性特征。借助城市意象理论,首先采用深入访谈法,基于游客自身的游览体验描述,总结出游客意象空间因子,其次借鉴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每种意象空间因子包含的最具代表性的意象空间元素;最后采用问卷调查法,详细了解游客对意象空间因子及元素的感知情况。研究表明: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意象空间由坊巷道路、边界、名人文化景点、地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5个因子构成,各意象因子包含对应的意象元素;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具有较强的"可意象性";游客的个人属性对意象空间感知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认为,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的发展,需要拓展历史街区意象空间范围,大力整合周边环境,突出历史街区文化意象元素,挖掘深厚文化内涵,针对意象空间感知差异特征,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9.
从关注海口骑楼老街游客消费水平和结构这一经济现象的实证研究角度切入,尝试从社会地理学以及旅游体验理论角度对海南旅游消费问题做出理论上的因果解释,从而将旅游消费纳入旅游体验的理论范式之下。从现象层面上看,海口骑楼老街片区中山路景观街区内的游客量以及游客的消费水平偏低。游客的消费行为在特定场域存在着差别,受消费空间的动态影响很大,形成突出的场域效应。为此,该文从游客体验的视角出发,借助于建立景区消费恐惧、旅游飞地效应等理论概念,对海口骑楼老街中山路景观街区场域空间内旅游消费所存在的业态和肌理失宜以及情境消费现象进行解释。研究发现:旅游飞地效应在解释旅游地消费现象的空间非均衡规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串联该文理论脉络的核心范畴和主线。海口中山路骑楼老街的旅游消费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现象,更是一个基于游客在场体验而形成的综合现象。中山路骑楼老街作为一个在意象认知和功能感知上被旅游体验为具有功能性矛盾的"旅游飞地",由于与周边毗邻街区之间在业态上存在雷同性而产生显著的替代效应,伴随而来的则是"景区消费恐惧"现象,从而显现出中山路骑楼老街业态失宜的现实局面。这种情况仅存于旅游目的地消费场域,因此这种"飞地替代效应"具有理论上的独特性,可以从旅游经济学的角度解释旅游体验过程中的消费规律。此外,通过识别旅游消费场域中的物质消费空间与精神消费空间的二元对立统一性,探讨了游客在不同消费空间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认知差异以及所形成的消费恐惧和消费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技术应用于旅游领域的实践探索日益多元化,博物馆中传统解说服务难以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依靠人机互动技术拉近人与物的距离对文化传承有重要的意义。增强现实技术(AR)以三维立体、虚实结合、实时交互的效果“复活”了博物馆展品,是对人工解说内容的具象化,既让游客深入了解展品,又能引发游客展开想象。但这种心理意象是否在游客感知解说质量到博物馆体验的路径中发挥作用、AR技术是否可以起到辅助人工解说的体验效果,这两个问题值得深入验证。本研究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以心理意象为中介变量,通过2组实验、3个情境对感知解说质量、心理意象、博物馆体验、AR技术应用4个核心要素的影响过程与边界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 3个情境下,心理意象在感知解说质量对游客博物馆体验的影响路径中均发挥中介作用;(2)人工解说叠加AR技术应用后,感知解说质量、心理意象、博物馆体验的作用路径更加清晰,有效提升了游客博物馆体验模型的解释度;(3)当人工解说发挥不稳定时,AR技术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其造成的影响,进一步提升游客的博物馆体验。研究结论验证了互动仪式链和AR技术在博物馆情境中的积极作用,还原了心理意象在感知解说质量...  相似文献   

11.
图集的统一协调,对图集质量有很大影响。本文是作者在编制北京市农业区划地图集的实践基础上,根据地图信息传输论的观点,对农业区划地图集的统一协调的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探讨。试图总结编制这类图集的统一协调模式,以供读者编图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许多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都预言,真空是未来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十七世纪的伽利略时代人们曾讨论过"真空"是否存在的问题.当时的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以帕斯卡为代表,认为真空存在,另一派以笛卡尔为代表,认为真空不存在,最后实验证明"真空存在派"正确.现代研究表明,真空并非一无所有,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排除了真空物质后的空间",即"真空的真空"是否存在.本文探讨了与"真真空"有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观测实验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最终解答"真真空"的存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前沿分支”的观点研究了圈幂补图的树宽,首先确定了它的树宽下界,又给出了达到此下界的标号,从而得到了它的树宽表达式。  相似文献   

15.
报告鸡法氏囊病的流行状况,主要症状,剖检情况及诊断,提出了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认为西方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东方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存在实质的不同,原因在于思维方式、超验与经验传统、政治结构的差别。在现代法治理念下,传统民间法所代表的正义观将向混合正义观转型,西方法治所代表的国家法抽象正义观是其骨架。  相似文献   

17.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与不同文明时期相适应的人-自观念。从"天人合一"到"人定胜天"再到"和谐共生",这是人-自观念演进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合理的因素,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对于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问题,人们往往是从行政许可实施违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于设定违法及其责任追究的探讨却相对薄弱。然而。行政许可设定一旦违法,其对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将会更大,因此,对许可设定的违法及其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以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不仅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曲面“侧”是一个重要而难以理解的概念,本文对曲面“侧”概念的讲授方法进行了探讨,给出了曲面“侧”概念的“参照物”理解法,通过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影响要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是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动生活状态的重要表征。在梳理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相关概念、测度方法基础上,分析了物质环境要素和非物质环境要素对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影响;提炼出有效支持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中观环境规划、微观环境设计和政策文化扶助层面的策略;指出了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研究建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