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境因子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应用单个体培养方法研究了藻类食物的种类和浓度以及培养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结果显示 ,藻类食物的种类和斜生栅藻浓度均仅对轮虫的幼体阶段历时和产卵量具有显著的影响 ;三类食物中蛋白核小球藻是轮虫种群增长的最适藻类食物 ;若以斜生栅藻为食物 ,轮虫种群增长的最适浓度为 6.0× 10 6cells/ml.轮虫各主要发育阶段的历时皆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极显著地缩短 ,但温度对其产卵量无显著的影响 :30℃下该种轮虫种群的内禀增长率最大 .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群体累积培养法,以浓度为5.0×105cells/mL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食物,研究了温度(15、25和35℃)对南湖水体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该种轮虫种群密度及种群增长率均有显著影响(P相似文献   

3.
以浓度分别为3.0、6.0、9.0、12.0和15.0×106 cells/ml的蛋白核小球藻为食物,在温度为25±1℃下对萼花臂尾轮虫进行群体累积培养研究.结果表明,食物浓度对其种群增长率、体长和卵体积均有极显著影响;种群增长率、体长和卵体积皆随食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种群增长率(Y,d-1)与食物浓度(X,×106 cells/ml)间的关系为Y=0.1768+0.0565X;体长(L,μm )与食物浓度(X,×106 cells/ml)间的回归方程为L=138.1577+4.8279X;卵体积(Ve,×103 μm3)与食物浓度(X,×106 cells/ml)间的关系可描述为Ve=375.8776+19.9560X.此外卵体积(Ve,×103 μm3)与体长(L,μm )间呈显著正相关,两者间的关系符合方程Ve=29.3382+2.8971L.  相似文献   

4.
运用群体培养法,研究了藻类食物浓度对萼花臂尾轮虫混交雌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食物浓度为2.0×106cells/mL时,产雄卵的混交雌体、雄体和产休眠卵的雌体的出现时间分别为第0.5、1.5和2天;当食物浓度为5.0×106cells/mL时分别为第0.5、1.5和3天;当食物浓度为8.0×106cells/mL时则分别为第0.5、1和1.5天.在10天的培养过程中,非混交雌体和产雄卵的混交雌体的平均密度和生产量均在食物浓度为8.0×106cells/mL时最高,食物浓度为2.0×106cells/mL和5.0×106cells/mL之间无显著差异;产休眠卵的混交雌体的平均密度和生产量以食物浓度2.0×106cells/mL时最低,其余二浓度间无显著差异;雄体的平均密度和生产量在各食物浓度下无显著差异.雄体生产量和总雌体生产量的比值以食物浓度为2.0×106cells/mL时最大,其余两浓度间无显著差异.当食物浓度为8.0×106cells/mL时种群中的平均混交雌体百分率最低;2.0×106cells/mL和5.0×106cells/mL时较高,且两者间无显著差异.而平均混交雌体受精率则随食物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5.
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是淡水仔鱼的理想开口饵料,许多环境因子对其生长繁殖都有影响.研究了不同接种密度、不同食物量、不同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生长的影响.接种密度选择5、15、20、35个/mL等4个梯度;食物量选择每日每百万只1、5、10 g酵母3个梯度;温度选择20、25、30、35 ℃等4个梯度.结果表明:1)利用干酵母培养萼花臂尾轮虫时,接种密度每20个/mL左右为宜:密度过低时,种群很难适应新环境;密度过高时,平均增长率低下;2)每日每百万只5 g酵母比其它食物量更适合萼花臂尾轮虫种群的增殖:食物量过低,生长慢,个体小;食物量过高时,水体污染严重;3)30 ℃萼花臂尾轮虫大量快速增殖:温度低于30 ℃繁殖缓慢;温度高于30 ℃无法生存.  相似文献   

6.
应用单个体培养方法比较研究了饥饿时的年龄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对策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时的年龄对轮虫的寿命、总生殖期历时和轮虫一生中的产卵量均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对轮虫一生所产后代和饥饿后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无显著的影响.龄长为1天的轮虫进入饥饿状态后具有减少生殖量、延长存活时间的生活史对策.  相似文献   

7.
利用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探讨了在不同温度下有性生殖种群是否表现出较高的适合度,这种优势是否在形态上有所体现.观察并比较了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种群在15,25和35℃条件下的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适合度参数)以及个体的5项形态学指标(背甲长、背甲宽、中棘刺长、中棘刺间距和侧中棘刺间距).结果表明,有性生殖种群的适合度显著高于孤雌生殖种群(P<0.05);有性生殖种群个体的大小显著小于孤雌生殖种群个体(P<0.05),这也是导致有性生殖种群具有较高适合度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变温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群体累积培养法研究了培养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2℃下持续培养11天相比,将22℃下培养5天的种群转入27℃下再培养6天可加速休眠卵的产生,使休眠卵的最大形成效率提前出现,种群中的平均混交雌体百分率显著降低;但对休眠卵的产量和形成效率以及种群中的平均混交雌体受精率皆无显著的影响.而与27℃下持续培养11天相比,将27℃下培养5天的种群转入22℃下再培养6天,对休眠卵的产量及与之相关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和受精率等均无显著的影响.升温培养对于提高休眠卵商品化生产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生态因子(温度、pH、孵化液、光照等)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在17℃~29℃范围内皆有不同比例的萌发,以23℃时萌发率最高,萌发率为60.17±4.18%,在17℃~23℃休眠卵的萌发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3℃以上萌发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冷冻保存轮虫休眠卵,可极显著地提高萌发率(p<0.01);pH在5~9范围内休眠卵也有不同比例的萌发,以pH为7和8时的萌发率最高,极显著地高于其它pH条件下的萌发率(p<0.01);轮虫休眠卵萌发以曝气的自来水作萌发液萌发效果最好,原液次之,用未曝气的自来水萌发效果最差;光照对休眠卵的萌发率无显著地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0.
Cu2+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毒性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Cu^2 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毒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u^2 对萼花臂尾轮虫的24h、48h、96h LC50分别为60.06μg/L,23.72μg/L和15.07μg/L.60μg/L浓度的Cu^2 环境下,萼花臂尾轮虫的存活率、繁殖率、净生殖力和内禀增长率显著降低,休眠卵数量和混交百分率则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不同饵料和接种密度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正交设计方法, 研究了水温分别为(17.8±1.3 )℃和( 23.3±1.9 )℃条件下, 不同饵料和接种密度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 种群增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1) 当水温为( 17.8 ±1.3 )℃时, 轮虫密度随接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而轮虫种群增长率则随接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2) 当水温为(17.8±1.3)℃时, 饵料和接种密度均对轮虫种群增长具显著影响, 水温为( 23.3 ±1.9)℃时, 饵料对轮虫种群增长具显著影响, 而接种密度对种群增长影响不显著; 3) 这3种生态因子的最佳组合为:水温为( 23.3 ±1.9 )℃、接种密度为轮虫100只/mL、饵料为酵母60g/ (亿个·d).  相似文献   

12.
以萼花臂尾轮虫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温度,4个集胞藻浓度梯度,利用动态生命表法探讨了温度和集胞藻浓度对轮虫生活史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集胞藻浓度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的净生殖率(R_0)、世代时间(T)和内禀增长率(r_m)有极显著影响.温度为15℃时,轮虫的净生殖率随集胞藻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温度为25℃和35℃时,轮虫的净生殖率随集胞藻浓度的升高出现下降的趋势.随温度的升高,轮虫世代时间明显缩短;相同温度下,不同实验组轮虫的世代时间也随集胞藻浓度的升高而趋于缩短.当温度为15℃时,轮虫的内禀增长率随集胞藻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但是随着温度升高,集胞藻对于轮虫内禀增长率的促进作用减弱.结果显示,集胞藻可以为轮虫种群提供一定的营养,温度的升高降低了集胞藻对轮虫种群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温度变化下浮游动物种群对不同蓝藻种类的响应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3.
螺螨酯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螺螨酯亚致死量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实验种群的影响,采用室内叶碟饲养的方法,利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螺螨酯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螺螨酯LC20和LC10处理成虫后,雌螨寿命明显缩短,卵、幼螨和若螨的发育时间明显延长;次代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由0.3659分别降低至0.2363和0.2162;存活率明显降低,LC10处理对次代种群的平均每雌日产雌率有刺激作用。螺螨酯LC20和LC10处理卵后,对若螨期没有影响,但卵期、幼螨期和产卵前期都明显延长,成螨期和雌螨寿命显著低于对照;种群内禀增长率(rm)由0.3183分别降低至0.2207和0.2131,生存率和平均每雌日产雌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两种抗生素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种群累积培养法,研究了两种抗生素,即氯霉素(Chloromycetin)和烟酸氟哌酸(Nicotinic Norfloxacinum)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氯霉素对轮虫种群的增长有明显的影响(P<0.01),浓度为0.012 5 mg/mL时可促进种群增长,当浓度增加到0.025 0~0.050 0 mg/mL时,则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0.050 0 mg/mL的浓度抑制作用明显;不同剂量的烟酸氟哌酸对轮虫种群的增长亦有明显的影响(P<0.01),低剂量组(0.250 0和0.500 0 mg/mL)可促进种群增长,而高剂量组(0.75和1.00 mg/mL)则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25℃下,研究4种酵母浓度(A:1×104 cells/mL,B:1×105 cells/mL,C:4×105 cells/mL,D:8×105 cells/mL)对发头裸腹(氵蚤)种群动态和两性生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发头裸腹(氵蚤)在高酵母浓度组下的种群密度明显高于低酵母浓度组.A、B、C、D组下,发头裸腹(氵蚤)的平均最大种群密度分别是197 ind./200mL、2 311 ind./200mL、4 545ind./200mL和8 985 ind./200mL.在高酵母浓度下,发头裸腹(氵蚤)的雄体密度明显大于低酵母浓度组.A、B、C、D组下,发头裸腹(氵蚤)的累计卵鞍数分别为45 ind.、741 ind.、1 282 ind.和897 ind.,含有2个休眠卵的比例分别为24.4%、80.2%、55.2%和39.0%.One-way ANOVA分析显示,酵母浓度对发头裸腹(氵蚤)的种群密度、雄体密度均具有极显著性影响(p<0.001);但对发头裸腹(氵蚤)所产的卵鞍数影响不显著(p=0.085).  相似文献   

16.
食物、光照及接种密度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Mueller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种群增殖率和所达到的最高种群密度的结果显示:自然光照条件下种群增殖率要高于全暗条件。自然光照条件下以小球藻Chlorella sp和酵母混合为饵科组的种群饵科效果最佳,小球藻组次之,酵母组最差;以小球藻为饵料,自然光照条件相同,分别接种1,10,20,25,30/mL中,种群日平均增殖率以接种1/mL最高(0.4326),但到达蜂值最晚。可达最高种群密度以接种30/mL的最高(60.4/mL)。轮虫增殖率在相同光照条件下,以小球藻为饵料最大。接种密度以20-25/mL适宜。  相似文献   

17.
采用RAPD分析技术对萼花臂尾轮虫2种不同性别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萼花臂尾轮虫非混交雌体和雄体性别分化的遗传背景.所用的30条随机引物中,有10条引物在两者基因组中扩增出多态性片段,其中有二者共有条带,也有二者差异条带,显示了萼花臂尾轮虫非混交雌体和雄体遗传背景上的差异.其中引物B15和B18扩增条带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进一步选取了用此二引物扩增出的雌雄特异性片段各一条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已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序列号分别为:AY907696和AY898611,同源比较未发现有高同源性的已知序列与之匹配,表明它们可能是2条新的DNA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