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中描写爱情婚恋的诗作很有特色,它们是青年男女心声的自然流露和倾吐,或是爱情既得的欢歌,或是爱情压抑的悲鸣.在<诗经>时代,礼制的影响力逐渐加强,表现在对待男女婚恋上其禁锢人性的一面逐渐显露出来.从描写男女爱情及婚姻的诗作中都可以看出情与礼的激烈冲突与碰撞.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描写爱情婚恋的诗作很有特色,它们是青年男女心声的自然流露和倾吐,或是爱情既得的欢歌,或是爱情压抑的悲鸣。在《诗经》时代,礼制的影响力逐渐加强,表现在对待男女婚恋上其禁锢人性的一面逐渐显露出来。从描写男女爱情及婚姻的诗作中都可以看出情与礼的激烈冲突与碰撞。  相似文献   

3.
《华东科技》2004,(1):76-76
自从我国第一台氢原子钟于1972年在上海天文台诞生,至今已整整30年了。30年来,翟造成作为课题组组长、研究室主任,带领着一支训练有素的科技队伍,先后研制成功实验室型、实用型和小型等三代氢原子钟。  相似文献   

4.
凯瑟琳对埃德加.林顿和希斯克利夫的感情,其实是一种对文明和野蛮的取舍。她那在野蛮与文明之间游走的爱情初衷是为了拯救希斯克利夫,却变成了毁灭;而希斯克利夫近乎畸形的报复却在卡西和哈利顿酷似凯瑟琳的眼神中灰飞烟灭。文章分析了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感情是两个人天性的契合、人性的自由驰骋和周围环境纷扰下的爱情的游走和坚守。  相似文献   

5.
中西诉讼法律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和地域个性,具有不同的法律理念和法律制度化安排,但就诉讼观而言,息讼和争讼分别是它们最主要的特征。息讼和争讼作为两种不同的诉讼传统,均基奠于其深厚的本土法律文化基础,具有其本土法律文化合法性。  相似文献   

6.
六仪和《朱子家礼》的适用体现了清代宁夏府婚俗对中原传统礼法的继承,也是当地淳朴民风的真实反映。经济繁荣所带来的奢靡之风影响了衡量婚姻质量的标准,婚礼议财也滋生了争讼和抢亲等恶果,纳征和请期顺序的调整可以适当缓解这一矛盾。《民国朔方道志》对清代宁夏府婚俗中“失礼”和“重聘”的苛责并未真正触及婚俗积弊的根源,礼与财之于婚俗是交织混合的附属品。辩证分析古礼中不少仪式需以财物为基础,议财之风的繁盛同时也需要以礼仪等外在活动来彰显,二者制衡的结果是繁琐的仪式被简化,财物的交付量力而行,以热闹喜庆来弱化礼与财之间的对立,使婚俗尽可能回归到朴实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2008年11月7—9日,经教育部上报、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市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委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北京论坛,成功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日本、美国、荷兰、德国、越南等国的嘉宾、学者和专家出席了会议。该论坛创办于2004年,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总主题,以北京雄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致力于推动亚太地区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促进亚洲太平洋地区乃至世界的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思想将探讨的核心置于"个体"之上,这种"个体"是四重空间的中介与承担者:身、家、国、天下。从而,在其立基与开端处,"个体"生命原则具有整全性。礼是"个体"成-人历程的根据与内在秩序,也是贯彻于"个体"整个生命活动的原则,它对个体、族群的意义非同寻常:它决定着国家存亡、人与人之间的正当关系。而能否守礼决定人能否成其为人——君子。而仁对于君子异常重要,它使国家礼、乐得以可能,是君子生命活动中的核心原则,也是敞开政治社会义利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理解中国:包容的汉学与多元的文明"暨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于2018年11月2~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本次汉学大会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等单位协办。参加本次会议的60余名汉学研究学者代表分别来自于近40所国内外高校和研究单位,包括美国耶鲁大学、美国普林斯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哈萨克族民间图案的发展、变迁及艺术特征,进一步对新疆哈萨克族手工木器纹样进行解读,认识本质特征,挖掘文化内涵。当下社会语境中,手工木器已不再作为主流必需品存活于日常生活中,但因其具有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特定记忆、特定符号的属性被转换成手工艺品进行开发,这也许是哈萨克族延续族群记忆、生活方式、人生观念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在经典的论述中,江河文明与稻作空间基本重合。稻米作为文明的重要标志,被用以考察某一时期的农业发展水平、与此相关的社会形态乃至生产关系。文章通过对稻米在生产、加工、消费过程中生产出来的有关阶级、身份的诸多知识,考察某种文明体系运作的主要社会文化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对差异性的包容和接纳,以此文明体系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章立足中国本土文化的渊源与核心去探讨中国文化的"大传统"问题。首先从中国文明起源特性及影响,即从生产工具、血缘与地缘关系、城市的出现与功能等三方面论述了中国文明起源特点,及由此形成的中国文化特点:表现为最浓厚的"信仰—仪式"统一体和稳定共同体特色,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而西方文明的发生是突破性的,社会科学里面那些从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能有普遍的应用性。针对此,文章进一步论述了目前的中国考古学和神话学都没有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来做相关研究。如何尽量回到上古文化语境去阐释出土器物,回归中国文化大传统———这成为中国考古学与神话学势必结合的理论根基和整合视野所在。  相似文献   

13.
汉字作为汉字文化圈国家的一种共存文化,其“申遗”问题由来已久。汉字“申遗”不仅要突破语言文字作为申报主体的限制,同时还要面临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于汉字“申遗”过程的挑战。汉字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不仅自身形成了独特的文字文化样态,同时还衍生出许多相关文化样态;不仅促进了造纸术、印刷术等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世界,最终形成了汉字文明体系。然而,在现代文明及新兴科学技术影响下,汉字文化及其许多衍生文化面临发展困境,急需传承保护。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背景下,汉字文明这一人类独特的文明样态的“申遗”问题迎来了新的历史契机。研究基于对汉字书写识读及汉字衍生文化发展危机分析的基础上,以汉字文明作为“申遗”主体具体论证“申遗”路径及其可行性,进而阐述汉字文明“申遗”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道路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然而,我国的道路文明在公德与私利的博弈中陷入了困境,“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其典型表现,它看似是对交通规则的漠视,实则反映出人们规则意识的缺失。法制建设与交通主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是破解公德与私利纠结的关键。建设道路文明,我们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现实困境在于解决经济持续发展的资源需求与资源承栽能力之间的矛盾,消费价值导向与生态文明之间的矛盾,公民生态意识不足与建设全民层次生态文明之间的矛盾。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后发优势包括政治、文化和现念三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晓琳 《华东科技》2003,(2):42-45
“恒源祥,羊!羊!羊!”耳熟能详的广告词。 2003年元旦刚过,我去采访“恒源祥”老总刘瑞旗。从一家只有180多平方米的小商店起家,在不到10年时间里,在他的精心策划下,绒线年产量突破万吨,一举成为世界闻名的绒线产销基地。“恒源祥”也被国家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位统帅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带着几分好奇,我踏入了金陵东路的一艟办公楼中的总经理办公室。出现在我面前的这位国内有影响力的商业奇才,似乎比传说中少了几分意气风发,而多了几分沉稳与执着。他思维敏捷,博学多才,这是他给我的第一感觉,很快这种印象逐渐演变为鲜活的文字。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的文明脉络中讲起“礼”,学界也许会想起英国的法哲学家哈特(Herbert Lionel Adol-phusHart)的名著《法的概念》。哈氏的著书目的是为了促进理解存在于社会现象中的法、强制以及道德之间的相互关联。他认为法的概念是第一规则(命令)与第二规则(道德)的结合。关于第二规则,哈氏举了进教堂要脱帽的例子。这使我想起了在传统中国,见到官员要层层下跪:服从自上而下的权力成了习俗。脱帽与下跪虽然同属礼法范畴,但其背后的精神却有自觉参与与内化服从的天壤之别。下跪是把人作为祭品的遗俗。张寿安所处理的“礼”包括礼制(典章、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一、全球环境态势严峻地球及生物圈环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命体孕育和发展的基本空间。自然环境赋予人类以生命,并支持着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若干世纪以来,人类和自然环境大体保持着平衡,人和自然构成一幅稳定而和谐的图景。然而,工业革命空前地强化了人对自然的作用,在缺乏深谋远虑的“向大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的进军中,自然环境和人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三十年改革开放成果之一就是引发了千千万万“乡下人进城”,也使得乡下人“进城”成为围绕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一个跨时代话题。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之初的电影《陈奂生上城》和21世纪初的网络短片《顺利进城》的文本比较,试图跨越三十年的时空界限,来呈现、观照和反思这三十年来,前后两代“乡下人”/农民工“进城”形象的些许变迁和变异。  相似文献   

20.
作为“美国工业革命的诞生地”,黑石河峡谷的地区整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极富历史意义。为此,美国国家遗产廊道遗产委员会设立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关于黑石河峡谷国家遗产区保护及重塑的管理规划及措施。本文简述了黑石河峡谷国家遗产廊道的规划情况,通过分析该地区再造规划的社会、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探究传统聚落的保护模式模式、联合国家及地方力量以加强公众教育的方式、自然文化景观发展与保护性开发投资平衡的成功经验以及历史建筑再利用及地区生态恢复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