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语言"问题为线索,通过"语言对语言的解构""行为对语言的解构""身份对语言的解构"三个方面阐述了"语言"这一要素是如何造成了文本含混的特征和读者理解的障碍;同时通过"夏洛克语言的胜利和失败""求婚情节中语言的欺骗与反转"两方面论述了"语言"如何建构文本的深层结构,力图阐明"语言"在分析人物、探求主旨方面的作用,并通过这个角度对围绕此剧的一些长久被争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解答。  相似文献   

2.
语言的谋划     
语言不是人类的工具,相反,语言是人类的主人.语言的本质就是它自身,语言"说",语言才敞开,世界也才能敞开,语言不"说",世界混沌一片.语言开启了理性的世界.我们所有的思考都存在于语言的"说"中.语言"说"出它的存在,语言敞开,显示.语言"说",语言在谋划,逻辑思维是语言的谋划,文明也是语言的谋划.  相似文献   

3.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语言哲学核心内容为"语言游戏论",他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实际用法、具体功能的深入考察和认真研究,全面地了解了各种语言游戏,并阐述了语言游戏的多样性、规则性、实践性等特点。本文通过对"语言游戏论"及维特根斯坦关于"教授语言和习得语言的游戏构成语言游戏"的观点的分析,指出"语言游戏论"对语言学习,尤其是英语教学有着较大的启示作用,并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哲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论述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语言图像论"和后期哲学的"语言游戏说"之间的区别。对"语言游戏说"的3个性质,即"语言游戏说"的"家族相似性"、"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的不可分离性、"语言游戏说"与"遵守规则"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指出在20世纪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的发展中,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游戏"的语用学构造,整个地扭转了哲学发展的方向,并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关于哲学和语言的观念。源自于对语言的误解或误用的哲学问题不可能通过描述语言的逻辑或语法而得到解决,只有正确描述语法和语言用法的确切特征才是达到哲学明晰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5.
0引言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是从"听"开始的,先会"听",再会"说"。"听"是习得一门语言的基础和重要手段,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学习它也必然要从"听"开始。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运用这门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交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界"文革"语言研究主要涉及其修辞特征、语言风格特征、语用特征以及性别语言特征等。这些特征是"文革"语言的区别性特征,其根源是当时特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群众的特定心理状况。"文革"语言镌刻着特殊的文化印记,具有格式化、刻板化、标准化、粗野化的特征,这种语言固然通俗易懂、平白上口,然而强烈的政治色彩遮蔽了语言使用者的个体情感,因而语言内涵日益苍白,表意功能日益弱化,语言活力日益萎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语言哲学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西方哲学家通常把这一转变称为"语言转向","语言转向"构成了当代哲学的一般特征,其"家族相似性"理论、"语言游戏"和"生活方式"的概念以及"语言工具观"、"意义即使用"的观点对词典学的理论建设,尤其是对建立科学、全面的词典释义观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张苒  王文圣 《科技信息》2007,(23):143-144
语言是一种符号。索绪尔认为语言具有任意性。"任意性", 即语言符号的意义和声音之间没有逻辑关联。任何语言符号都是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的统一。从意义和声音的关系来看,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绝对的; 而从句子或段落层面来看,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相对的。绝对任意性使语言具有潜在的创造力, 而相对任意性使语言具有系统性。一方面, 索绪尔用"绝对任意性"来解释语言符号的意义和声音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 他使用"相对任意性"来解释语言符号的规约性。  相似文献   

9.
就商标语言的"修辞幻象"问题进行探讨,划分出商标语言制造的"修辞幻象"类型,并对商标语言制造"修辞幻象"的原因和辞格手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跨语言学习与研究中,语言迁移现象时常发生,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常受到第一语言(L1)与第二语言(L2)之间的迁移影响,即L1→L2、L2→L1的语言正迁移与负迁移影响。以"概念整合理论"与"跨语言影响理论"为理论指导,对英汉跨语言学习中的L1与L2双向性语言迁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做了严格区分,并且重"语言"而轻"言语"。同时,他指出,"语言和言语是互相依存的: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但本文发现,"言语"中产生的符号不能融入系统整体,变成"语言"的事实;而且,系统整体中的符号形成于系统的内部,并非"言语"的产物。因此,"语言"不可能既是系统整体,又是集体规约,其中必然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12.
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它以使学生"能运用英语语言"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各类目标要求,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指出:通过创设具体语境并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呈现和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从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设"出发,着重探讨了这种输入假设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文章把如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以提高语言习得效率作为教学目标,从提供大量"可理解的输入"机会、加大语言输入的量、创造情感障碍低的"语言习得"环境三个方面阐述了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先锋小说的语言变异,并非此前文学语言革新实践的合理延伸,由于缺乏语言创新的知识论基础,加以浅薄虚妄的"先锋理念",致使其最终沦为语言灾变。围绕先锋小说语言变异这一问题,重新检视所谓"新异语言的实验"、"文学语言的觉醒"等命题,同时揭示出先锋小说给文学语言生态造成的巨大破坏。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语言"就被视为文学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下定义时,特别指出"它的媒介是‘语言’",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更是认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实际上,文学就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创作的一种艺术活动,一部文学作品蕴含的全部审美性基本都是靠语言传达给读者的。可以说,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文学的变革往往与语言的变革密切相关。回顾中国现代文学史可见,它正是通过一场语言变革拉开了帷幕,"提倡  相似文献   

16.
现行"阅读理解"模式的教学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为此,本文提出"阅读应用"的概念,作为阅读教学中体现语言"规约"与"能产"统一的新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基于语言本质特征的理论框架,以语言基本句式为平台,尝试将阅读课文中的解释性分析过程转向应用性分析的过程,以培养外语学习者全面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与外国之间的科技交流频繁,文化交流日盛.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申奥的成功,各行各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学外语一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热门事.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语言的认识受到工具主义语言观的影响,认为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就语言的基本职能而言,把语言视为工具未尝不可,因为所谓"工具"无非是内容的表现形式罢了.然而,这种狭隘的"工具观"很容易把人们导向工具主义,使人们往往只注意工具本身,即语言系统本身,而忽视语言系统以外制约语言的因素,如文化.这种重语言轻文化的流弊就是:学者自感掌握了外语这门"工具",但是在跨文化的语言交际中,却时常感到操作"工具"之难.本文拟就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及其对语言和交际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沃尔夫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阐述向来倍受争议。他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思维相对于语言而存在,各民族的语言不同,思维亦不同。大量的科学试验证明,语言对思维的支配能力是有限的;语言不同的人对某些概念的认识也有相同的时候。从汉语动词"要"和英语动词"will"的对比分析中,可以揭示语言共性的存在,证明沃尔夫假设在某些方面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由"语言的本质是诗"的现代哲学观点看,"状态语言"本是语文教学中的题中应有之义。职教语文教学相比于普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同、教学目标与目的不同,面对的不是"应试",而是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应用"。"应试",更侧重于"语义教学"方面;"应用",则侧重于"综合素质"或"综合语言能力"方面。而"状态语言"的运  相似文献   

20.
《科技潮》1999,(1)
语言能够为国际和平作出贡献——这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言交流"项目的指导思想。这个项目,始于1986年在基辅召开的一次语言学家和教师会议,会上讨论了有关语言与和平的各种问题。项目要求达到的目标是保护当今世界所有活着的语言,特别是易于遭到侵害的语言,也就是小社区人民使用的语言,以及濒临消亡的语言。"语言交流"国际委员会(在西班牙巴塞罗纳)主席费利克斯·马蒂认为,这些易于遭到侵害的语言,乃是"人类最宝贵的财产。"另一个目标是为了鼓励儿童在很小的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