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OFDM系统中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作为一种高效的传输技术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将被广泛地应用于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介绍了OFDM系统中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算法,并通过计算机仿真给出了各种算法的误码率特性和均方误差性能,仿真结果验证了线性最小均方误差(LMMSE)的性能比最小平方(LS)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2.
高精度OFDM信道估计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OFDM系统经典最小均方误差(MMSE)信道估计算法的误码率(BER),提出了经带阻滤波的MMSE信道估计算法.该算法首先采用MMSE得到初始的信道估计值,再利用离散傅里叶变换的特性,将噪声和信道频率响应信息分离开来,最后通过带阻滤波器对估计算法进行滤波,进而提高系统的BER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增加少量计算复...  相似文献   

3.
OFDM系统中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种高效的传输技术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将被广泛地应用于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介 绍了OFDM系统中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算法,并通过计算机仿真给出了各种算法的误码率特性和均方误 差性能,仿真结果验证了线性最小均方误差(LMMSE)的性能比最小平方(LS)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4.
王振  余立建  朱朝辉 《科技信息》2010,(3):I0070-I0070,I0072
在对传统的信道估计方法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自适应滤波的跟踪和估计性能,结合DFT方法,将自适应滤波理论应用于无线信道的估计之中。DFT方法通过在时域插零然后FFT变换到频域可以显著降低噪声的影响。基本LMS方法由于在进行FFT之前对由导频点处的信道时域估计值进行自适应滤波,能进一步减小噪声的干扰。基于时变步长的LMS算法由于兼顾了稳态性能和收敛速率是上述几种估计方法中性能最优的一种。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利用三次样条插值算法和最小均方误差(MMSE)算法代替线性插值算法和基于变换域的插值算法对OFDM系统的数据符号处的信道系数进行估计,并且在导频间隔不同时对4种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可以大大节省系统的信噪比增益;在同时考虑计算复杂度和估计性能的条件下,导频宽度不同时,应采用不同的插值算法。当子信道具有频率选择性时,三次样条插值算法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ELMMSE信道估计算法的简化计算方法。为简化ELMMSE信道估计算法的复杂度,首先利用信道自相关矩阵的固有特性,简化了信道自相关矩阵求解;然后利用算法中逆矩阵满足共轭对称Toeplitz特性,简化了矩阵求逆。结果表明:当OFDM子载波数为128时,提出的ELMMSE算法简化计算方法的复乘、复加次数分别减小为ELMMSE算法的5.84%和5.79%。其中,信道自相关矩阵求解的复乘、复加次数分别减少了33.14%和16.64%;矩阵求逆的复乘、复加次数均由原来的o(N3)变为o(N2)。  相似文献   

7.
基于MMSE光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信道估计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自由空间光通信的信道是随机的大气信道,光信号在其中传播必然会受到灰尘、雨滴、雾等粒子散射的影响,为了提高系统抗噪声干扰能力,在原有LS信道估计算法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MMSE算法的光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信道估计流程,并通过Monte Carlo方法对其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MMSE信道估计算法可以很好地改善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8.
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由于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和强大的抗多径能力,被普遍视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本文介绍了基于导频信号的OFDM系统的基带信道估计算法,主要研究了块状导频插入的LS(最小二乘法估计)算法、MMSE(最小均方误差估计)算法和SVD(奇异值分解)算法。在广义平稳的多径时变瑞利衰落信道模型下,利用MATLAB实现算法仿真,得出误比特率(BER)随信噪比(SNR)变化的曲线。仿真结果表明LS、SVD、MMSE算法性能逐渐变好,但运算复杂度逐渐增大。分析和结论对工程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SD-method调制方法及其与一般OFDM方法的关系,描述了基于导频信道估计的系统模型,分析并仿真验证了多径衰落信道模型下,SD-method系统的信道估计算法,对LS估计算法和MMSE估计算法的性能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基于导频的OFDM系统信道估计的基本方法,并给出在不同估计准则、不同导频图案下,信道估计性能的对比分析。采用广义平非相关散射下的多径时变瑞利信道模型,对各个算法进行仿真,得出不同算下信道估计的均方误差曲线。仿真结果表明:在快变信道中,梳状导频较块导频有更好的性能;基于MMSE准则的信道估计比基于LS准则的估计有更的性能,但前者复杂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空时编码OFDM系统中基于导频辅助信道估计的方法.在采用Nt个发送天线的系统中,通过假设信道在连续Nt个OFDM符号持续时间内不变,并选择适当的导频符号值可消除不同发射天线之间的干扰,从而每对收发天线之间的信道可利用单输入单输出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方法进行独立估计.该方法尤其适用于空时分组编码OFDM系统.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并且在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中得到实际应用.在OFDM系统中一般要进行信道估计,本文对常用的四种信道估计插值方法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仿真结果.结果表明,采用离散傅立叶插值所得到的效果最好;采用三阶样条曲线插值次之;采用基于二阶多项式插值的方法比三阶样条曲线插值又要差些;采用线性插值的方法所得到的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并且在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中得到实际应用.在OFDM系统中一般要进行信道估计,从最小平方误差准则(Least Square Error Law)和最小均方误差准则(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 Law)两个方面对基于梳状导频的信道估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仿真结果.结果表明,采用MMSE准则比采用LS准则所得到的误码性能要好.  相似文献   

14.
下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MIMO-OFDM(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能显著提高系统的容量,但要获得该技术所带来的性能优势,快速、准确的信道估计是关键。为降低V-BLAST OFDM(Vertical-Bell Laboratory Layered Space-Time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系统中信道估计的运算复杂度和提高估计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CAZAC(Constant Amplitude ZeroAuto Correlation)序列的信道估计方法。该方法避免了矩阵求逆运算,利用该序列良好的自相关性,通过相关运算可消除多发送天线信号间及多径信号间的相互干扰,并且明显抑制了噪声对估计性能的影响,使信道估计的性能得以显著提高。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无需多径时延估计,较已知功率时延谱与未知功率时延谱的传统信道估计算法,可分别获得约1 dB和2 dB的性能增益。  相似文献   

15.
针对无线衰落信道工作下的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特点,对其关键技术之一信道估计技术进行研究,总结并分析了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提高OFDM线性时变信道估计性能,利用信道抽头的时域稀疏特性和相关性,提出一种基于联合稀疏模型的信道估计方法.首先,将线性时变信道模型下对连续多个符号周期的信道估计转换成一个联合稀疏重构模型;其次,采用基于测量矩阵互相关性最小化的分组导频设计准则,在应对子载波干扰的同时,保证了稀疏重构算法的性能;最后,设计一种基于循环并行树的分组导频优化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线性时变信道估计方法和联合稀疏模型下的信道估计方法相比,所提方法所需导频数量少,信道估计性能更好,同时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7.
移动通信用户的急剧增加需要开发以较低发送功率提供高传输率的移动通信系统,该文介绍了正交频分多路复用(OFDM)系统中两种采用辅助导频信号的信道估计模型,两种模型分别采用了时域一频域以及频域一变换域的变换方法;分析了在相同信道冲激响应条件下两种估计模型的性能,并讨论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环境,时域一频域模型被应用于自适应OFDM系统中的辅助导频信道和比特分配算法,通过与理想自适应系统相比较,研究了信道估计的误差对于系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OFDM中利用导频的一种信道估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移动通信中信道的特性是随时间变化的,为进行信号均衡以提高通信效率和通信质量,有必要对当前信道的特性进行估计,在对OFDM系统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OFDM系统中通过梳状分布的导频信号进行估计并而进行信号均衡的方法,以用来抵消由于多径产生的频率选择性衰落,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