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杜甫不仅继承了“忠君”的传统爱国思想,而且以其完美的艺术和高尚的情怀突破了传统的爱国模式,继承发展了“忧国爱民”的思想,使爱国主义的内涵更加丰满,也把爱国主义诗歌推向了新的境界,而杜甫对个体存在和思想的超越是突破爱国传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杜甫《哀王孙》是一首反映安史之乱中唐皇室悲惨遭遇的诗篇。诗中流露出很明显地“忠君”思想,导致古今论者对此诗评价悬殊。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诗中“忠君”思想的表层,就会发现杜甫在此诗中流露出的思想其实仍是他一贯的爱国爱民思想的流露。本诗“指陈时事,反思致用”的特质于我们认识那个特定时代有着不可忽视的“诗史”价值。今天的我们有必要对此诗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3.
宋人站在儒学的立场评价屈原其人其诗,既高度赞扬其爱国忠君精神,又贬斥其“怨君”、“沉江自戕”等不符合儒家规范的行为;既肯定其诗“发乎情”,又批评其不能“止乎礼义”。这种对古人褒贬的矛盾态度,是宋代文道冲突、情理冲突的文学思潮的反映,渗透着当下的时代精神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杜甫的诗,清以前研究注释的人非常多.杨伦《杜诗镜铨》说:“宋以下注杜者名有千家,迩来论列者亦不下数十家.”解放后,粗略估计,亦不下四五百家.尽管注释研究杜诗的人如此之多,但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关于杜诗仍有值得深入探讨的必要.笔者于杜诗为门外汉,近几年来在通读杜诗后,感到尚有下能已于言者,现在把它写出来,只能算是刍荛之见.敬请方家指正.我想首先必须探讨研究的是:杜诗的主流思想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清以前,一般都认为是“忠君”.特别是从苏轼提出“杜甫一饭未尝忘君”后,更是这样.或者说是“原本忠孝”.在封建社会里,孝实际上是忠的社会基础,所谓“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即是这个意思.当然,仇兆熬说,杜诗“有一念不系属朝廷,有一时不(?)(?)斯世斯民者乎?”除忠君外,也提到忧国忧民.但忠君是首要的,有其凌驾一切之上的崇高地位.解放后,在解说杜诗时,当然也说是“忠君、爱国、爱民”,但把爱民提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说杜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成为“人民的诗人”.这可以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冯至的《杜甫传》为代表.这显然是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封建君主专制社会里,国王(皇帝)具有无上权威,提倡忠君是与当时的历史时代相适应的.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强调人民性  相似文献   

5.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统治集团把教育作为“富国强兵”的重要条件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他们又特别重视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出于自身统治利益的目的,大力提倡“爱国”、“忠君”的德育教育观。这些教育改革在促进日本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对日本最终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以“三个倡导”“二十四字”来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进一步探寻其深层核心,认为“和谐”高于并统领“富强、民主、文明”;“自由”先于“平等、公正、法治”,又作为终极目标与后三者相互作用而形成层层递进的价值链;“爱国”是总价值,贯穿于“敬业、诚信、友善”并通过之走向具体化.综上,和谐、自由、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其中,“和谐”高于并统领“自由”和“爱国”,成为核心之中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李兆忠 《世界知识》2008,(19):64-64
周作人是日本“人情美”的崇拜者,在《日本的人情美》一文里,他赞同日本史学家内藤湖南的学说,认为日本固有文化里没有忠君的观念,忠君观念来自中国,因此不能将忠君看作日本的永久不变的国民性;在此基础上,周作人推出另一种与之对立的日本国民性——人情美,并劝人们“觇日本,不要去端相他那两柄双刀的尊容,须得去看他在那里吃茶弄草花时的样子才能知道他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8.
王涛 《科技信息》2009,(21):244-244
用辩证思维审视传统文化,才能避免认知的绝对和单面。讴歌许远忠贞爱国,不能无视战争的非人道;感动于李密的忠孝,不能不察“孝”所掩饰的恐惧、“忠”所蕴含的无奈;仰慕苏武的忠君不屈,不可忽略汉武大帝的专制。辩证地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才是符合规律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三吏”“三别”是杜诗中现实主义的名篇。这六首诗的基本思想和诗中的妇女形象,众说纷纭,很不一致。举其要者,大致如下:一说“这六首诗也有一个总的基本思想,这就是爱国主义。”①一说“这一组诗所以动人,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它艺术地发挥了爱人民的思想。”②还有一说,认为“‘劝其死王命’,这就是杜甫的基本态度,也就是这《三吏》和《三别》的基本精神。”③以上三种意见可用“爱国”“爱民”和“忠君”六字概括。论及诗中的妇女形象,特别是对《石壕吏》中老妪的分析和评价,历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苏轼思想发展经历了积极用世、理想受挫、醒悟深思、冷静归隐、愤激超然五个阶段,一生信奉儒家“尊主泽民”思想。不论在政治生涯中得意与否,他也不改初衷,表现出一个正直的封建地主阶级文人身上的那种忠君、为国、爱民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对封建统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对明词衰落原因的探讨自明代即始,明人的"研究"虽未能深入,但其论述范围奠定了后世学者研究的大致框架。词在清代实现"中兴"使清人第一次提出"明词中衰"的观点。民国时期词学者从词的内部及外部因素对"明词中衰"的原因作了进一步拓展。在经历了建国初30年的沉寂之后,新时期的词学者继续对"明词中衰"原因进行探讨,但遗憾的是依旧在前人划定的圈子里打转。进入21世纪以后的少数论文表现出了一点新意。因此,对"明词中衰"这一相对热门话题作一纵向勾勒对全面认识明词以及整个词学发展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2.
晚清全面废书院、兴学堂后,新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在民国初期渐露端倪,引起国人关注,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反思。书院研究正是在当时动荡的学术教育环境中应时而生,断断续续存在于整个民国时期,并在三、四十年代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相似文献   

13.
有清一代,私家刻书现象蜂起,以刻书为荣的官宦学者比比皆是。清代两湖地区私家刻书主要有以下基本特点:仿宋元影刻之风盛行;刊刻经史著作和名儒著述是两湖地区私家刻书的大宗;丛书辑刻此起彼伏;力刻乡贤著述,编纂、刊刻乡邦文献;延请精工良匠写刻雕版;以写刻为主流。清代两湖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清统治者振兴文教的政策和官员、士绅、文人学士的倡行,清代两湖地区学术繁荣,学术人才辈出和良好藏书风气的传承以及教育事业的兴盛和家学的发展,则是两湖地区私家刻书昌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明遗民代表人物王猷定与大儒顾炎武的文字交往,论说公允,思考独特,语重心长,直抒己见,有清初学者研究问题的良好素能;但是,论者有误解。实际上,顾炎武之所以成为大家,正是听取众多时贤意见才成功的。后人不必人为拔高名家、忽视诸如王猷定这样的过渡型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5.
才子佳人小说是清初影响很大的一个小说流派,主要以恋爱婚姻为题,其中的女性角色不仅美貌才情兼具,而且自觉遵崇践履礼仪道德,被作者塑造成“无懈可击”的“完美”人物。而清初又是一个动荡残破的时期,出现这样一批莺歌燕舞卿卿我我的小说,着实给人以不合时宜之感,但正寄寓着作者“难与外人道”的复杂的心态。  相似文献   

16.
版权是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及广泛使用才可能产生。印刷术大大提高了作品的复制与传播效率。版权观念在中国产生较早,但是中国版权的立法保护,却落在西方人的后面。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宣传和躬身实践,晚清政府才制定和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版权法律《大清著作权律》,改变了中国版权发展历史的分期,中国版权保护历史从分散的、不完整的地方官署的告示保护发展到具有全国意义的保护,中国版权保护开始从人治逐步向法治过渡。  相似文献   

17.
帝王的文艺思想往往直接影响到他们所统治时代的文学发展。作为清代的第二任帝王,康熙不仅通过一系列文艺措施规范当时文坛走向,而且以帝王之尊,操觚染翰,留下了颇为丰富的各体文章以垂范当世文人及后代文人,更为直接的是他还通过与身边文学侍臣诗酒流连,构建了一支支忠实于皇权的御用文人群体。总之,康熙正是以其独具的政治优势左右着其时的文人心态和文学生态,在清初乃至整个清代文学史演进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晚清从浙南一隅的瑞安走出并颇具区域乃至全国性影响的官僚士大夫,黄体芳的社会交游十分广泛。他与张之洞、张佩纶、何金寿等清流士大夫基于同年、同事以及朋友、姻亲关系而构建的人际网络,在清流作为一个政治群体崛起于同光之际前,就已基本形成,并因清议活动而具鲜明的政治色彩。而他与孙衣言、袁昶、张謇、王仁堪等江南士人的广泛交游,无论是其以丈会友、广结奥援的交往目的,还是诗文唱酬、游宴小集的交往方式,都更具文人之间人际交往的传统色彩。  相似文献   

19.
郦道元的《水经注》,蕴涵文献丰富而核以野外考察,博大精深,泽被各个领域,为各学科所援据。问世千多年来,治者至夥,明清更形成郦学;追至晚近,郦学不独于海内方兴未艾,即海外夙亦重视其研究。惟郦注至宋已无足本,且经注混淆,错漏舛讹,不堪卒读。清戴震集古典郦学大成而有殿本《水经注》,使郦注基本恢复旧观,向被尊为最标准的版本。陈桥驿教授《水经注校释》,就殿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勘版本文献之众、辑佚之富、以现代地理学观点方法对郦注所记河流古今变迁与现状之梳理等,都长足胜于殿本,亦远迈郦学群籍。著者毕生治郦智慧结晶,都已集中熔铸于是书之中。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的遗民,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明遗民,而相比之下,清遗民显得过于平淡.清遗民在民初上海租界中的聚集空间可以视为一种福柯所谓的异质空间.遗民圈是存在于租界和民国两个主流社会中的反空间,遗民们在上海租界中建构的地理空间和心理认知空间,如镜像般反映出作为生产对抗话语的"第三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