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冰雪的世界南极,古希腊人称 ANTARCTICA,即与北极相对的大陆,中世纪人称之为未知的奥斯特拉利亚大陆。恶劣的气候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块终年被冰雪覆盖的大陆始终遮着一块神秘的面纱,只是偶尔有几位勇敢的探险者的足音才打破了千百年的沉寂。南极真正被人们发现是19世纪初的事了,至于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则是近三四十年来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我们通常所说的南极包括南极洲和南大洋,总面积5200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极洲陆地面积约1400  相似文献   

2.
国永春 《科技潮》2000,(7):41-41
科学家多年来一直担忧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两极的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而淹没那些人烟稠密的沿海城市。更让人忐忑不安的似乎是南极西大陆,它的冰盖如果融化足可以使海平面上升两层楼房那么高。它不像南极东大陆或格陵兰岛,其冰雪覆盖下的岩层高于海平面,而是低于海平面2500米,向大海延伸的冰层在洋流的作用下向上漂浮,岩石上面的冰层迟早会被撞裂,分割成若干冰山而最后消融。南极西大陆的面积大致相等于墨西哥,如果它的冰盖彻底消融,将使海平面升高5~6米。最新地质科考论证及卫星图像数据表明,南极西大陆的冰盖正在“肌玉暗  相似文献   

3.
南极臭氧洞对全球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IAP九层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南极臭氧洞气候效应的数值试验.试验和分析表明,南半球高纬和极地平流层臭氧含量的减少,不仅对南半球气候有明显影响,而且影响到北半球,使全球气候产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据英国《卫报》2月23日报道,科学家警告说,随着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不断增加,使得海水酸性加重,全球珊瑚礁将会在本世纪末之前开始分解。研究指出,珊瑚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在慢慢  相似文献   

5.
筑梦三极     
《大自然》2020,(1)
正南极、北极和第三极(青藏高原)常被人们统称为"地球三极"。北极是一片冰雪覆盖、陆地环绕的海洋,南极是一块冰雪覆盖、海洋包围的大陆,第三极是一座常年冰雪覆盖的高山。冰雪之下偶尔露出一片海洋、一块陆地和一丝生命气息,时刻提醒着我们:地球上仍有我们知之甚少的世界。三极一直是很多人心中的远方。一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踏上南极大陆、到达北极点,还是登顶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科学家和探险者们都付出了艰  相似文献   

6.
 南极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大陆,遥远的距离和迥异的环境让这块大陆长期处于人们的视线之外。随着科学家对南极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这块大陆的环境和物种有了新的了解。同时,人们也不情愿地承认,人类活动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南极,使这块大陆面临巨大的危机。  相似文献   

7.
投铁补苍天     
近些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加,使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日渐扩大。这将是影响人类能否在地球上永久生存的大问题。如何消除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修补好苍天大窟窿,成了当今世界科学界关注的热点。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科学家们设想的把大热带森林面积来控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据研究,1  相似文献   

8.
南极苔原植物-土壤系统中HCH,DDT的生物富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极乔治王岛无冰区典型的苔原生态系统中3种苔原植物及其下覆土壤中六氯环己烷(HCH)、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DDT)含量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HCH,DDT在南极苔原植物-土壤系统中的富集特征及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南极苔原植物体与下覆土壤相比,除南极石萝(Usnea antarctica)对HCH的富集较明显(富集因子BCF石萝/土壤=2.74)外,金发藓(Polytrichum alpinum)、发草(Deschampsia antarctica)样品中HCH,DDT含量均低于下覆土壤;3种植物的富集系数还表明,它们对水溶性农药HCH的吸收高于对脂溶性农药DDT的吸收.同时,对比3种苔原植物及其下覆土壤中HCH含量发现,在大气沉降HCH可以忽略的情况下,植物体的HCH主要来源于下覆土壤.因此,植物体及其下覆土壤中HCH含量呈现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3种苔原植物及其下覆土壤中DDT的含量总体上也具有类似特征.此外,对苔原生态系统中DDT各种异构体的分析发现,1980年以后随着各主要农药使用国对DDT的相继禁用,DDT的有效组分pp'-DDT降低,并且低于代谢产物pp'-DDD和pp'-DDE含量之和,可见,各国对DDT的禁用已经有效地抑制了农药污染对南极苔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提起南极大陆及其周围的海域——南大洋,人们马上就会想到那是一个杳无人烟、冰冻千尺、波涛汹涌的世界。然而,一百多年来,这严酷的环境并未使探险家裹足不前,也没能令科学家望而却步。随着科学考察工作的不断深入,蒙在南极大陆上的一层薄纱渐渐被揭开了。原来,这冰的世界及其周围水域蕴藏着丰富的天然资源。今天已有12个国家踏上南极大陆并建立了30多个科学考察基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对近 2 0年来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与吸收情况进行研究之后认为 ,所谓的“碳沉降”效应可能只是暂时的 ,不能依靠它来长期遏制全球变暖。  来自欧洲和美国等多个地区的 3 0名科学家在 1 1月 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说 ,地球植被的碳沉降效果并不稳定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数据证实 ,陆地生物圈在 2 0世纪 80年代期间吸收和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基本相当 ,没有出现碳沉降 ,2 0世纪 90年代则有一定的沉降效果。  数据表明 ,2 0世纪 90年代的碳沉降效应主要出现在北半球的非热带地区 ,包括北美、中国、欧洲等。科学家…  相似文献   

11.
南北极地区为何没有地震?这已使许多现代科学家全身心地投入这项研究。最近,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大学的地质学家庄士敦教授经过30多年的观测研究指出:巨大的冰层是造成南极大陆和北极的格陵兰岛内陆地区无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据他多年的测量统计,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的冰雪覆盖面积分别为90%和80%,冰雪厚达3000米以上,由于冰层厚的压力,其底部几乎处于“熔点”状态,(1969年科学家赴南极考察时,曾在冰层下2164米的深处发现水流)。此外,由于冰层面积大、分量重,在垂直方向产生强烈的压缩,结果反而减轻了地壳的倾斜和弯曲。这个结论在去年国际地…  相似文献   

12.
天文地理     
澳大利亚南极合作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最近经观测研究发现,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水20年来正在大规模地变淡。这一成果为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全球水循环的预测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3.
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分析了南极西湖岩芯(长146cm)中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结合^14C定年技术,发现近2000年来,地球化学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含量变化与沉积环境密切 相关,尤其是稀土元素总量∑REE出现峰值时,往往反映了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而元素含量较稳定时,往往与干旱寒冷的气候条件相对应,近2000年来南极的气候变化特征是温暖-寒冷-温暖,气候的突变在沉积物上表现为元素含量的突变。  相似文献   

14.
陆龙骅 《科技潮》2000,(8):32-34
在新的千年之交,我有幸作为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队的一员,继参加中国第5次南极考察队的首次东南极考察后,再次赴南极考察。南极位于地球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地区终年被冰雪所覆盖,气候条件恶劣,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和最干燥的地区。素有世界"寒极"、"风极"和"白色沙漠"之称。鉴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有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南极的科学考察与研究。研究南极对人们认识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极,是南极地区的简称;从地理学的概念来看,是指南纬66度33分以南的地区;从气候学和生物学的概念来看,他还包括比上述南极地区纬度还要低一些的亚南极地区。在人们的心中,南极地区的美在于它冰雪世界的洁白,在于它大气状况的纯洁。在科学家们的心中,南极的美,还有更深一层的含  相似文献   

16.
<正>在南美洲、澳大利亚,人们较早就发现了恐龙化石,最近科学家又在南极发现了侏罗纪(距今大约2亿年前)和白垩纪后期(距今大约1亿年前)的恐龙化石。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来说,不同地方的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概率非常小,更可能的是,其一物种在一个地方产生,然后经迁徙扩散到世界各地去。所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使得科学家猜测,在侏罗纪,澳洲大陆与南极大陆、南极大陆与南美大陆是相连的,恐龙就是从南美大陆进入南极洲,然后横穿南极大陆才到达澳大利亚的。  相似文献   

17.
闲话南北极     
关于南北两极的秘奥,自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科学的发达,已渐渐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北冰洋中的岛屿已成为各国探测的对象,工作人员纷纷前往,美苏等国的北极工作站早已推进到北纬83度地方。但南极大陆还罕有人迹可寻,而南极是地球最大的神秘宝藏。它的面积两倍于美国,大部分深藏在数千呎厚的冰雪里,冬天温度低至摄氏零下一百度,直到现在还没有人敢在南极的大陆度过冬天,根本没有方法估计南极冰冠下究竟埋藏些什么矿产,第一流的科学家也只能估计冰的厚度大约是一万呎。冰  相似文献   

18.
 据英《新科学家》1999年10月2日报道:英国汉诺威达特茅斯专科大学的XiahongFeng最近研究发现, 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会导致干旱地区树木更快地生长。这一发现使在干旱地区种植树木减缓全球变暖的理由更加充分起来。Feng发现, 在过去200年中, 特别是在20世纪, 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 大多数乔木的生长加快。在大气中, 因人类的活动而增加的二氧化碳约有一半会迅速消失。通常认为, 这些二氧化碳有一部分是被海洋吸收了, 其余部分则多是被温度较低的北美和欧洲地区的森林吸收的。但Feng的研究结果表明, 干旱地区的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可能比其它任何因素都重要。  相似文献   

19.
据英《新科学家》1999年10月2日报道:英国汉诺威达特茅斯专科大学的XiahongFeng最近研究发现,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会导致干旱地区树木更快地生长。这一发现使在干旱地区种植树木减缓全球变暖的理由更加充分起来。Feng发现,在过去200年中,特别是在20世纪,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大多数乔木的生长加快。在大气中,因人类的活动而增加的二氧化碳约有一半会迅速消失。通常认为,这些二氧化碳有一部分是被海洋吸收了,其余部分则多是被温度较低的北美和欧洲地区的森林吸收的。但Feng的研究结果表明,干旱地区的森…  相似文献   

20.
文化播报     
《世界知识》2023,(8):76-77
<正>研究发现火灾是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罪魁祸首”之一近期,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科研团队通过大气传输模型模拟,结合地基观测和卫星数据验证,实现量化全球火灾碳排放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影响。其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全球火灾碳排放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年平均影响可达2.4ppm(百万分率),表明火灾是引起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关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总体环境科学》在线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