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金程程 《今日科技》2022,(10):32-33
<正>稻鱼共生已在青田传承千年,依靠越来越先进的养殖技术,青田正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努力打造“共富路上”的农遗样板。自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稻鱼共生所带来的品牌效益有效带动青田农民致富增收,走出了一条稻鱼共生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青田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2.
垄畦法稻、萍、鱼共生技术是一条山区冷浸田生态综合改良利用的新途径。1988年青田县土肥站在推广水稻垄畦法技术的同时,引进稻萍养鱼技术,并逐步形成垄畦法稻、萍、鱼共生技术。即在垄畦挖沟(坑),垄畦上种稻,沟中养鱼,水面养萍;以萍饲鱼,鱼粪肥田,以鱼除虫灭草。当年5.2亩单季晚稻试验田,亩产稻谷457.0公斤,鲜鱼58.0公斤,达到稻鱼双丰收,亩产值达829.6元,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永嘉、松阳、景宁等县山区也相继开展垄畦法稻、萍、鱼共生技术的试验示范,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至1993年累计示范面积已达  相似文献   

3.
咖啡,不仅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也是哥伦比亚的国家文化象征。由哥伦比亚咖啡产业衍生出的文化及其景观代表了当地独特的咖啡种植传统和生产能力。本文以哥伦比亚咖啡产业为案例,简述当地农民可持续耕种咖啡的方法和应对自然环境挑战的管理方式。由于整个种植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咖啡相关,衍生出有别于其他世界任何地区的文化特征和城市建设模式。文章讨论了该模式的四维价值,并从8个跨专业规划要素视角简析了哥伦比亚咖啡文化景观得以遗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菲律宾科迪勒拉山水稻梯田种植方式及其耕种文化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与人类社会文明和环境的高度协调与发展。当地偏远而寂静的条件也为水稻梯田的保留提供了天然条件。菲律宾科迪勒拉山水稻梯田种植方式的发展印证了人与自然环境间征服与包容的终极规律。文章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为线索,简述菲律宾科迪勒拉山水稻梯田概况、发展及保护措施, 探讨水稻梯田种植方法如何在漫长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变迁过程中得以保存,并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谐互助、共赢生存。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农田共生互利种植型、种养结合型、种养加结合型3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阐述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丽萍  康玉琳 《甘肃科技》2013,29(13):138-139,107
高寒阴湿地区气候生态条件独特,发展冷凉型蔬菜,以蔬菜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及脱贫致富,在突出环境保护确保生态优势的前提下,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明确发展定位,围绕生态、绿色做文章,创新推广技术,拓展种植种类及品种,推进集中规模种植,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产业特色,与生态和谐共融,达到产业高效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7.
自贡市稻田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贡市稻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2006—2011年农业生产相关数据为基础,对自贡市6种稻田种植模式:稻谷-冬闲、稻谷-小麦、稻谷-油菜、稻谷-西红柿、稻谷-黄瓜及稻谷-茄子的经济效益运用综合指数评分法进行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对稻-鱼与单种稻谷模式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进行产投比分析.结果表明:1)稻-菜模式最优;2)稻谷-油菜与稻谷-小麦模式次之;3)稻-鱼模式产投比始终高于单种稻谷模式产投比.自贡市农户可以选择稻谷-茄子种植模式和稻-鱼模式二者结合的稻田种植模式,既可以增加其经济收入,又可以使稻田生态系统得到最优利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括了我们于1980—1982年,在重庆市蔡家公社进行的人为“稻、鱼、萍”生态系统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利用冬水田进行宽、窄行种植杂交中稻,其窝行距为:(15+5)×3—4寸;在水稻的宽行间开沟养鱼;并充分利用水面放养红浮萍。试验结果证明,经济效果十分显著。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水面、水中和稻田土壤等生态因素来提高稻、鱼、萍的产量,其主要优点如: 1.采用这种宽窄行种植法的水稻产量相当于常规大田栽插法的产量,并能稳产高产。 2.此法养鱼,可延长放养时间,增加其放养密度,更有利于提高鱼的产量,并协调了稻和鱼的矛盾。 3.能充分利用水面的空闲时间和稻萍共生期的宽行间进行养萍,因此是积极挖掘肥源的重要途径。 所以,这个良好的农田结构不仅能获得稻鱼萍的高产,而且还能逐年提高土壤的肥力。因此,稻田这个生态系统值得更进一步的扩大试验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北沙漠地区除少部分资源性工业外,绿洲地区大多为干旱农业区,目前绿洲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以节水为主的综合性农业开发;现实证明,节水农业在很大程度上放缓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原有总量和速度;处在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生态社会的关键时期,实行治沙、旅游、生态、绿洲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可节约大量的农业耕种水资源,且沙漠旅游和绿洲文化产业的发展又会促进特色沙漠旅游消费、拉动沙产业不断发展,这是西北沙漠绿洲地区进行农业结构性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路,期待能成为"一带一路"陆上经济带的新增长点,以促进沙漠绿洲地区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白鑫  程静 《甘肃科技》2023,(9):134-140
甘肃中部地区农业生产对当地水资源供应有着巨大压力。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用水效率对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至关重要。运用水足迹理论方法,测算出甘肃省中部地区农业虚拟水,实证分析了当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虚拟水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肃省中部地区农业用水量巨大,较高的水资源消费不利于当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该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多玉米、蔬菜,少小麦、油料与水果”的演变趋势,分析当地主要农产品虚拟水含量随种植结构调整的变化情况。最后从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角度提出种植结构优化和水资源使用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化是坚持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文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生态文化反映了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基于此,要深刻领会生态文化的内涵,认识生态文化建设的价值,积极探索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2.
以清徐县葡萄公园规划为例,探讨了现代高效生态观光农业与城市公园的结合问题,重点阐述了如何打破传统农业的耕种模式,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农特产品、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从而形成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高效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3.
稻鱼工程是指对农田田坎进行工程化技术改造后,在稻田里进行种植和养殖轮换生产或同时生产的综合技术,也称工程化稻田养鱼,它包括稻鱼果、稻鱼藕、稻鱼菜、稻鱼鸭等多种稻鱼种养模式。泸州市现有稻田200余万亩,其中宜渔稻田100万亩以上。2007年全市稻田养鱼50余万亩,渔产量2.9万吨,占全市渔产品总量的43.94%。其中,工程化  相似文献   

14.
"生态型"产业集群是"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的产业发展模式,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根据物质流动的结构方式,"生态型"产业集群可划分为围绕核心企业的依托型、多企业平等共生型和循环"食物链"型等。生态产业集群的构建不仅涉及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共生与生态建设,还涉及政策法规、价值观念及人文环境等的根本转变。构建生态产业集群,需要作出正确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养殖幼蟹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组织开展了“蟹稻共生”技术的试验与推广工作。蟹稻共生开启了立体农业生态型种养技术的新模式,它已成为目前我国农业增加效率、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其发展形势非常迅猛。但关于幼蟹培育池蟹稻共生增产增效的原理,研究工作还十分落后。  相似文献   

16.
<正> 稻田养鱼试验研究在我省还是第一次。为了提高稻田的生产效益,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倪达书教授提出的“稻田养鱼鱼养稻,稻谷增产鱼丰收”的稻鱼共生理论。我们从一九八四年起在黄淮流域的原阳,罗山,桐柏三县选择了313.1亩稻田开始进行不同鱼类混养,不同放养密度、不同土质的稻田及不同管理方法的中稻田养鱼种试验,现将  相似文献   

17.
生态工业园构建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资源节约和绿色经济的重要手段,其中产业共生网络是生态工业园的重要基础。文章论述了生态工业园产业共生网络形成的机理,提出了实践中构建共生网络基础上生态工业园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生态产业共生网络均衡模型的标号系统,该生态产业系统可有效地减少原材料使用量并降低污染物排放.针对生态产业共生网络多产品(主副产品和废弃物)和多层次(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分解者企业和需求市场)的复杂网络结构,基于标号系统描述了生态产业共生网络各层决策成员的利润优化行为以得到均衡条件,利用变分不等式构建生态产业共生网络均衡模型.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探讨变分不等式问题解的性质并构造数值算例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生态种养越来越受到关注。结合目前生态种养发展现状,系统总结了稻虾养殖、稻鳖养殖、稻鸭养殖及稻蟹养殖研究情况,并针对各类生态种养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风险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提出了生态种养生态环境风险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合理的控制养殖比例、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及优化饵料的投放等措施,为我国生态种养生态环境风险方面的防治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王强 《甘肃科技纵横》2009,38(5):72-73,132
生态产业链的结构决定整个园区工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研究生态产业链的结构对于促进生态工业园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链网结构模式,探讨了生态共生链网的平衡、稳定与发展,并提出了对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链网结构模式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