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汪珍如 《科学通报》1982,27(12):735-735
<正> 从1967年发现第一个射电脉冲星到现在已十四年了。在这期间脉冲星的观测和理论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观测方面,已发现射电脉冲星三百几十个,给出了愈来愈丰富的观测资料,揭示了愈来愈多的射电辐射特性;在理论方面,随着脉冲星的发现,自转磁化中子星的模型很快被确立。在这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更细致的模型,其中能比较成功地解释较多观测事实的是Ruderman & Sutherland提出的模型,以下简称R-S模型。  相似文献   

2.
脉冲星,就是旋转的中子星,因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而得名.脉冲星的周期性使它成为天文学家非常有用的工具.利用脉冲星在二元中子星系统中的观测,间接证实了引力辐射的存在.在FAST望远镜的几个科学目标中,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观测对象就是脉冲星.  相似文献   

3.
PSR1534+12的Pb观测值与理论值能否高度符合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方培 《自然杂志》1998,20(3):178-179
PSR1534 12是1990年发现的射电脉冲双星.该脉冲星及伴星的质量分别为m_1=1.32±0.03 M_⊙及m_2=1.36±0.03 M_⊙,均被认为是中子星.这个脉冲星具有信号强,脉冲宽度窄的特点,人们预计它将如同PSR1913 16那样甚至可以更好地验证当前主流理论关于引力辐射的预言.PSR1913 16的轨道周期衰减率P_b观测值与理论值高  相似文献   

4.
乔国俊 《科学通报》1985,30(5):367-367
咏冲星制动指数(Ω是周期性脉冲的圆频率,),可以由观测完全确定。由于n与任何中子星参数无关,并且能与各种理论模型建立直接联系,因而受到广泛重视,期望通过对n的理论和观测研究,能对现有理论做出检验。有关射电脉冲星的许多理论都建立在辐射来自中子星的转动能量损失这个假定的基础上,转动能损率。对于偶极模型:  相似文献   

5.
陆埮 《科学通报》1990,35(1):48-48
超新星SN 1987 A爆发的中微子暴的发现和作为Ⅱ型超新星的证认表明SN1987A内一定形成了一颗中子星,这将是迄今为止人们所知最年轻的一颗中子星,因此,1989年1月18日在SN 1987 A内发现的一颗周期为0.5ms的光学脉冲星(PSR 0535-69)自然被人们看成就是这样一颗新生中子星。 一般地说,一颗新生脉冲星,其自转常比较快,将0.5ms视作脉冲星的自转周期(P)是很自然的,这样一颗脉冲星的磁偶极辐射功率应高达  相似文献   

6.
自1967年发现射电脉冲星以来,迄今已发现了三百多颗脉冲星.它们都发射短暂而规律的射电脉冲,脉冲周期短而稳定.不久,人们就认识到,它们是一种高速自转的中子星,其发射脉冲的周期正好等于它的自转周期。脉冲周期的稳定性反映了中子星自转周期的稳定性.至于观测上发现脉冲星的这种周期都在  相似文献   

7.
脉冲星的统计分析与JP195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脉冲星发现以来,观测资料与理论研究均有很大的进展.自转中子星磁偶极模型是比较成功的一个理论.但以往只用少数脉冲星的资料对理论与观测作过比较.数  相似文献   

8.
<正>2004年,被称为"科学奥斯卡"的《科学》杂志发布了"年度最重大的十大科学突破",本文主角——双脉冲星赫然在列……双脉冲星现身1967年7月,女博士研究生乔斯琳·贝尔在使用射电望远镜观察太空的时候,发现天空中出现奇怪的脉冲信号。最后证明,这是一种新型的还不被人们认识的天体,它就是脉冲星。脉冲星是老年的恒星经过一次超新星爆发之后的产物,它爆发之后就只剩下一个核心,也就是中子星。中子星密度极高,质量不小,它们有很强的磁场,磁场从两个磁极发射出来,向太空中喷射出锥形的能量波。由于它们  相似文献   

9.
吴鑫基 《科学通报》1988,33(20):1567-1567
按Radhakrishnan和Cooke 1969年提出的极冠模型(即RC模型),脉冲星的辐射呈锥形,其截面是圆。然而1980年Jones首次提出辐射锥截面可能在纬向被拉长而呈椭圆状,接着Narayan和Vivekanand(简称NV)也给出是椭圆的结论,并指出拉长效应是周期的函数(正比于P~(-0.65))。这两文章给出的椭圆长、短半轴之比分別为2.5和3.0。 辐射锥截面形状对脉冲星演化研究有重要意义。如果是一椭率很大的椭圆,则银河系中可能观测到的脉冲星总数和诞生率要比原先估计的小好几倍。Taylor等对此也做了评论。 我们重新研究了这一问题,得出的结论是辐射锥截面仍可近似认为是圆形。  相似文献   

10.
陈阳 《科学通报》1992,37(5):427-427
一、引言 类蟹状星云型(实心型)超新星遗迹是含有中子星或脉冲星的一类遗迹,它的膨胀演化,普遍认为是由它的脉冲星驱动的。 汪珍如和Seward对Einstein天文台的观测资料做了分析,发现脉冲星和同步加速  相似文献   

11.
吴鑫基 《科学通报》1983,28(21):1298-1298
偏振是脉冲星辐射最引人注目的特性之一。很多脉冲星的辐射都具有较强的线偏振,其偏振位置角沿平均脉冲轮廓平滑而连续地变化。在极冠模型中,Sutherland曾给出偏振位置角变化的定性的几何描述,Manchester和Taylor则给出了偏振位置角应满足的几何关系。目前能得到的线偏振参量有位置角的变化曲线及变化范围,变化的极大梯度以及线偏振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众多的脉冲星偏振参量是否和极冠模型所规定的几何关系在定量上相符合?这个问题的答案将会给出极冠模型是否正确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天文学正处于黄金时代。1960年以来的新发现有:类星体(1963),宇宙微波本底辐射(1965),脉冲星(1967),中子星双星(1970),射电源的超亮膨胀(1971),日冕穴(1973),双脉冲星引力波辐射的证明(1974),异常太阳中微子流(1976),超γ射线爆发(1979)和引力波透镜(1979)。现在利用射电、红外线、紫外线、X 射线和γ射线方法已有可能研究单由光学天文学所不能及的现象。物理学在提供发展技术和天文学理论框架两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现今,原子、分子、原子核和等离子体物理在解释天文学数据方面已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宇宙学和超密组态的研究亦以广义相对论和基本粒子物理为依据。美国科学院天文观测委员会预期在八十年代:  相似文献   

13.
脉冲星PSR1937+214引力辐射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荣先 《科学通报》1984,29(7):397-397
一、引言1982年11月,美国波多黎各的Arecibo天文台发现了一颗辐射频率为642Hz的射电脉冲星,PSR1937 214。这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脉冲星中辐射频率最快的一颗。此星的发现轰动了天体物理界,同时它也引起了引力波探测者们的极大关注。因为这颗星的引力辐射频率应为1284 Hz,它已可用Weber型天线进行探测。由于Weber型天线的长度l与被  相似文献   

14.
太阳的伴星     
麻省理工学院的E. R. 哈里逊最近宣称,太阳可能有着至今尚未发现的伴星。这个伴星可能是在太阳周围轨道上运转的白矮星或红矮星;根据情况看来,中子星或黑洞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宇宙中已知有很多“双星”,两颗恒星相互环绕着旋转,其中较明亮的是主星,较暗的称为伴星。啥里逊的推论是根据对5个脉冲星的分析得出的。脉冲星一般的电磁波  相似文献   

15.
一个被认为围绕在银河系周围的看不见的晕圈可能成为两个天文学之谜的答案。 以色列的比尔沙巴,本古里安大学的戴维·埃勒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约瑟夫·秀克认为:高速运动的脉冲星和伽玛射线的突爆现象可能都是因为在这个晕圈中,当白矮星相撞时,产生了中子星而造成的。 众所周知,大多数的星系都是被看不见的球状晕圈所包围,而这  相似文献   

16.
每年的12月,<科学>的鳊辑们都会面临这样一个挑战:全球科技界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完成了哪些令人瞩目的研究,以评选出我们的"年度突破".这一挑战令人鼓舞,展示了科研领域持续而进步的喜人进展.涉及2009年入选的突破范围令人惊讶,从脉冲星(脉冲星由离我们数千光年远的中子星产生)的发现,到一种只有单个原子厚度的材料(石墨烯)的制造.  相似文献   

17.
徐峰  岳友岭  徐仁新 《自然杂志》2007,29(4):200-203
关于观测到脉冲星的本质目前存有两种看法:中子星和夸克星。本文简述了相关的研究历史以及这些天体的基本性质和可能观测表现。展望了我国在此研究方向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直接探测重力辐射依然是实验物理学中最复杂和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天文学十分重要,因为这能获得宇宙中强相互作用方面的新信息;对于物理学也十分重要,因为这能够检验相对论中的基本问题。双脉冲星PSR1913+16的观测资料,已间接证明重力辐射是存在的,激发人们在这方面开展更多的实验。  相似文献   

19.
容建湘 《科学通报》1982,27(9):549-549
一、引言脉冲星的周期变率是脉冲星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它为脉冲星物理过程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当前国际上对产生脉冲周期变化的本体辐射机制讨论得较热烈,但忽视了与本体辐射机制无关而又引起脉冲周期变化的外部原因的研究。除了对很少几颗脉冲星进  相似文献   

20.
张承民 《科学》2007,59(4):25-27
2007年是脉冲星发现40周年,其间,诺贝尔物理学奖曾两次光顾脉冲星的发现,其原因何在?爱因斯坦关于引力波的预言是如何被验证的?脉冲星发现者的举世成就和诺贝尔奖的是非恩怨再次成为关注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