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广西血竭中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剂有效组分的萃取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实验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利用有机溶剂的极性大小不同,对广西血竭进行了萃取分离,发现极性大和极性小的组分无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极性中等的组分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与广西血竭全粉相比,其活性提高了35.5%,为分离得到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单体化合物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满天星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石竹科花卉植物满天星(Gypsophila elegans)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通过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得到6 个黄酮苷化合物,分别为2″-O-α-L-阿拉伯糖异荭草苷(1)、芹黄素-6-C--7-O-β-D-吡喃葡萄糖苷(2)、芹黄素-8-C-β-D-吡喃葡萄糖苷(3)、肥皂草苷(4)、芹黄素-7-O-槐糖苷(5)、异牡荆素-2″-O-β-D -吡喃葡萄糖苷(6).除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外,其它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石竹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并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模型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筛选,化合物1显示出强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药材地骨皮Lycii Cortex(root bark of L.chinense or L.barbarum)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单体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利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采用α-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方法对所分单体化合物做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筛选.结果:从中药材地骨皮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打碗花精生物碱B1(1)、打碗花精生物碱B2(2)、打碗花精生物碱B3(3)、打碗花精生物碱C1(4)、L-苯丙氨酸(5)、鸟苷(6)、grateloupinamide(7)、尿囊素(8)、(+)-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葡萄糖(9)、(-)-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葡萄糖(10).结论:化合物5~8及10均是首次从中药材地骨皮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具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色谱法和重结晶的方法从野番豆茎的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分和正丁醇部分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将化合物的结构依次确定为:β-谷甾醇(1),豆甾醇(2),亚油酸甘油单酯(3),牡荆素(4),4′-羟基-7-O-β-D-葡萄糖-2,3-二氢黄酮苷(5),柚皮苷(6),橙皮素(7),高北美圣草素(8),其中化合物4~8为黄酮类化合物,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4~8进行了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4、7及8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94.92±4.37)、(41.40±3.68)及(38.70±3.32)μmol/L.  相似文献   

5.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等色谱法从鞭打绣球的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1H NMR、~(13)C NMR鉴定化合物为齐墩果酸(1),β-谷甾醇(2),紫丁香苷(3),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苄基β-D-吡喃葡萄糖苷(5),熊果苷(6),草夹竹桃苷(7),反式肉桂酸(8),顺式肉桂酸(9),丁香醛(10).其中化合物3~7和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通过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以上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1和10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IC_(50)值分别为(68.93±6.20)μmol/L、(71.77±6.46)μmol/L.  相似文献   

6.
采用冷浸法对广西血竭进行分离,测定各组分的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使用三维荧光指纹技术对其荧光指纹进行研究,发现抑制率与荧光指纹主峰强度的相关系数为0.9413.说明可用荧光指纹参数表征抑制剂的抑制活性.以三维荧光光谱信息为指导找出荧光强度最高处的激发发射波长对,作为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的检测波长,研究各组分色谱峰面积同其相应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的相关关系,发现其中峰1、峰2、峰1 峰2与其抑制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14、0.9678和0.9645.说明这两色谱峰所对应的抑制剂与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直接相关,为血竭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有效成分的筛选,找到了很好的指示方法和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张振  周晓惠 《科技信息》2007,(27):35-35,229
本实验研究发现国产血竭和进口血竭都具有很强的α-D-糖苷酶抑制活性。并通过实验表明,其活性比α-D-糖苷酶抑制剂的代表药物拜糖苹高数百倍。通过对血竭原粉的进一步分离除杂,可以得到抑制活性更高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TLC-bioautography),观察新疆两色金鸡菊提取物中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方法:以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和2,2'-氨基-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为显色剂,观察新疆两色金鸡菊水提物和醇提物中清除自由基的有效成分;以对硝基苯-β-D-葡萄糖苷(p-Nitrophanyl-β-D-Gluopyranoside,p NPG)为底物,观察水提物和醇提物中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来源于啤酒酵母菌)的活性成分.采用混合标准物质TLC色谱进行活性成分定性分析.结果:新疆两色金鸡菊水提物和醇提物中均含有马里苷、奥卡宁、栎草亭-7-O-β-D-葡萄糖苷、黄酮奥卡宁(flavanokanin)、绿原酸、芦丁和槲皮素等化学成分.经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实验,两色金鸡菊水提物和醇提物中的黄酮奥卡宁、马里苷、芦丁和绿原酸均有较强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水提物和醇提物中黄酮奥卡宁、奥卡宁和马里苷能有效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结论:经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可快速发现两色金鸡菊中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指引.  相似文献   

9.
番石榴叶提取物降糖效果明显,但确切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文中采用Discovery Studio 2.1软件的CDOCKER模块,以番石榴叶中分离得到的和已知的三萜皂苷、黄酮和鞣质类32个小分子化合物作为配体,分别与治疗糖尿病相关的PTP1 B、PPARγ、α-淀粉酶以及α-葡萄糖苷酶这4个生物活性的酶/受体进行...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药用植物微籽龙胆(Gentiana delavayi Franch)的活性物质基础,采用多种色谱技术(硅胶、ODS、MCI和Sephadex LH-20等)从微籽龙胆中抗氧化活性最好的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8个黄酮苷类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和文献数据对比,将其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6-O-β-D-葡萄糖苷(1),牡荆苷(2),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3),异牡荆素(4),葛根素(5),hypolaetin-8-O-β-D-glucoside(6),荭草素(7)和异荭草素(8),化合物1和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此外,测试了微籽龙胆各萃取部位和上述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黄酮苷类化合物6和7表现出显著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其中化合物7的活性与阳性对照相当,其IC50值为(9.74±0.05)μg/mL.  相似文献   

11.
 龙血竭具有一定的防辐射作用。通过在C57/BL 小鼠右前腋窝皮下注射Lewis 肺癌细胞, 对小鼠进行4 Gy 全身一次性γ辐射建立Lewis 肺癌小鼠放疗模型, 并给予小鼠龙血竭, 进行肿瘤生长、肿瘤转移和血象变化检测, 研究了龙血竭对Lewis 肺癌小鼠放疗模型的血象及肿瘤生长的辅助治疗效果。实验发现, 龙血竭不会促进放疗Lewis 肺癌小鼠的肿瘤生长和转移, 并能够有效保护放疗Lewis 肺癌小鼠的血小板。研究表明, 龙血竭应用于肿瘤的放射治疗可以对辐射引起机体的血象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添加剂对苏云金杆菌杀虫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了碱性、酸性和中性化合物及蛋白质助溶剂和芳香族化合物等 5类物质对 Bt杀虫效果影响 ,结果表明有 30种物质能促进 Bt杀小菜蛾的效果 ,其中碱性物质 11种 ,酸性物质 3种 ,中性盐 8种 ,蛋白质助溶剂5种 ,芳香族化合物 3种。在各类不同的化合物中以硼酸和 K2 CO3 对 Bt杀虫效果的促进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3.
将大庆、孤岛和单家寺减压渣油用含水4.0%的碱性氧化铝吸附色谱和磷酸改性的硅胶吸附色谱分离为烃组分、中性份、碱性份和酸性份。用非水电位滴定法和元素分析法测出了减渣及其各个组分的酸值、强碱氮含量、弱碱氮含量和非碱氮含量。分析了减渣的酸性化合物、碱性氯化物和非碱性氮化物在各个组分中的分布情况。减渣的酸性化合物几乎都分布于酸性份中,而碱性氯化物60%一70%的分布于碱性份中。用红外光谱法定性分析了各组分中的主要类型的氮化物。  相似文献   

14.
用吸附色谱分离法,根据减压渣油中的酸、碱性组分分布情况,将其分成烃、中性份、碱性份和酸性份,即氮化物的族组成分离.实验结果表明,用碱性氧化铝和酸改性的酸性氧化铝可以将不同渣油分离成四组分.其中,酸性化合物大部分浓集于酸性份中,碱性氮化物大部分浓集于碱性份中,部分非碱性氧化物浓集在中性份中.  相似文献   

15.
考察 3种不同的 1,3-二烷化合物 ( 2 ,6 ,7)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 .结果表明 ,四氢呋喃 -3-甲醇 ( 3)是主要产物  相似文献   

16.
水包稠油乳状液中稠油极性组分与乳化剂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吸附色谱法分离孤岛和辽河稠油,得到了胶质和沥青质组分。以甲苯、正十二烷为模拟油,添加稠油极性组分和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别考察了稠油极性组分和乳化剂添加前后体系界面张力的变化以及pH值对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稠油极性组分与乳化剂间存在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程度取决于稠油极性组分自身的界面活性,界面活性越强,相互作用程度越强。加入乳化剂前稠油极性组分在碱性条件下界面张力较低,加入乳化剂后体系在强酸性条件下界面张力较低,在中性和弱酸弱碱条件下稠油极性组分与乳化剂之间表现出较强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改进的DEAE Sephadex离子交换色谱从自制氢化松香中分离出中性部分 ,并采用DB 5毛细管柱和GC MS DS技术对中性部分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氢化松香中性部分共分离出 1 8个组分 ,鉴定了其中的 1 3个组分 ,主要成分为 7 二氢异海松醇、8( 1 4) 二氢海松醇、油酸甲酯、1 5 二十四碳烯酸甲酯、3,1 7 二羟基 孕甾烷 1 1 ,2 0 二酮、7 二氢异海松醛及去氢枞酸甲酯等。其中的 7个氢化二萜组分为首次报道的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酞菁铁催化氢醌氧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不同共溶剂存在下的酸性水溶液介质中,酞菁铁(Fde)催化氢醌(HQ)氧化的活性;考察了不同来源的FePc的活性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初步研究了FePc催化氢酿氧化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FePc的催化活性和FePc的表面结构及共溶剂有关;活性较高的FePc样品其结晶度较低.  相似文献   

19.
The molecular aggregation state of a porphyrin-perylenediimide dyad can be changed by treating with trifluoroacetic acid. Transmittance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images revealed that lamella microstructures were formed when the dyad precipitated from neutral solvent, but spherical nano-particles were obtained when precipitating from acidic solution.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showed that the lamella microstructures and the nanoparticles were polycrystalline and amorphous solids, respectively. By using rational perylenediimide and porphyrin as reference compounds, careful analyses on the UV-visible spectra of the dyad and the reference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were conducted an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both the porphyrin and perylendiimide subunits of the dyad took J-aggregation in neutral solvent, but after being treated with trifluoroacetic acid and chloroform solution, the perylenediimide subunit changed to an H-aggregation while the porphyrin subunits changed to a random packing mode.  相似文献   

20.
Within a few minutes of perspiration, the colourless, viscous sweat of the hippopotamus gradually turns red, and then brown as the pigment polymerizes. Here we isolate and characterize the pigments responsible for this colour reaction. The unstable red and orange pigments turn out to be non-benzenoid aromatic compounds that are unexpectedly acidic and have antibiotic as well as sunscreen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