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商代的文明以大量精美绝伦的商代青铜器为标志。然而,在商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今安阳和郑州及近畿地区,都没有发现大的铜矿资源,使铸造所用的大批铜矿料是从哪儿来的问题以来成为一个悬案。该文采用了铅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了35件赣鄂豫地区商代青铜器和22个商周、春秋及现代的铜铅矿料样品。经对比发现,具有铅同位素中等比值的青铜器其铜矿源主要来自江西的瑞昌铜岭和湖北的大冶铜绿山。在河南出现的铅同位素高比值的青铜器  相似文献   

2.
赣鄂豫地区商代青铜器和部分铜铅矿料来源的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商代的文明以大量精美绝伦的商代青铜器为标志。然而,在商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今安阳和郑州及近畿地区,都没有发现大的铜矿资源,使铸造所用的大批铜矿料是从哪儿来的问题长期以来成为一个悬案。该文采用了铅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了35件赣鄂豫地区商代青铜器和22个商周、春秋及现代的铜铅矿料样品。经对比发现,具有铅同位素中等比值的青铜器其银矿源主要来自江西的瑞昌铜岭和湖北的大冶铜绿山。在河南出现的铅同位素高比值的青铜器,其矿源可能来自商王朝的北方地区,如河北辽宁一带,史料称之为古方。然而对铅同位素低比值的青铜矿料,有可能与江西、湖南诸地区的浅成多金属铀矿床有关。这与武丁时期商王朝向南方开拓银路的史料背景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我国年代较早的大井古矿冶遗址的冶炼技术,表明在3000年前我国已使用硫化铜矿、含砷铜矿及铜锡共生矿,经焙烧后直接还原,熔炼成为Cu-Sn-As合金,为我国及世界早期冶铜技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
晚商中原青铜的锡料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原青铜文化发展到晚商时期,已经达到鼎盛阶段。在河南殷墟等地发现的大型冶铸遗址和属于这一时期的巨型器物如司母戊大鼎等互相印证,显示了当时中原青铜铸造业的巨大规模。大量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中原青铜主要是铜、锡合金,铜、锡、铅合金,以及部分铜、铅合金和其它类青铜。从现代地质资料看,黄河中下游所谓中原地区仅产部分铜、铅矿产。因此,晚商中原青铜的矿料特别是锡的来源,便成为一个重大历史疑案。这一问题还涉及晚商的政治疆域、交通贸易及其文化影响范围等诸多商代历史问题,故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笔者试就研究所得,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秦早期青铜器是早期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秦人早期生活的地区没有发现古铜矿和铅矿遗址,所以关于秦早期青铜器的矿料来源至今仍是一个谜。本文利用铅同位素比值分析方法探讨秦早期青铜器中铅矿料的来源,结果表明,秦早期青铜器使用的铅料很可能就来自秦岭山带。  相似文献   

6.
九华山唐代炼铜炉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古调查已认定九华山古铜矿冶遗址年代为唐代。通过对67个渣样的理论分析和模拟实验,笔者对九华山唐代的冶炼技术进行了复原。九华山有高钙和高铁两种冰钢渣,二者在随机取样时出现的比例约为7.4:1。高钙渣是熔炼脉石含钙的含铜黄铁矿(经焙烧)得到品位约为25%的冰铜的炉渣,高铁渣是将品位为25%的冰铜焙烧后熔炼成品位的40%的冰铜的炉渣。物料平衡计算揭示的冶炼流程显示,含铜约6%的手选矿石要经历两次部分脱硫焙烧、两次鼓风炉熔炼,才能先后炼成品位为35%和40%的两种中间产物冰铜。九华山古铜矿冶遗址的研究表明,宋明时期文献《大冶赋》、《菽国杂记》所记载的使用“硫化矿—冰铜—铜”工艺冶炼低品位含铜黄铁矿的技术在唐代就已存在并已成熟。  相似文献   

7.
今年.长江中下游遭遇50年来最严重干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纷纷因缺水告急。谁是这次大旱“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低温钎料“锡铅汞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实验考古学的方法,考证了我国明清时期流行的“锡铅汞齐”,证实它是一种比现代锡铅共晶合金熔点还要低的、高强度的古钎料。在古代原则配方的基础上,作者找出了锡铅汞钎料的最佳配方,它可以成为现代低温钎料的一个新品种。本文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分析论证了汞在锡铅钎料中的行为,即汞的加入为什么在降低锡铅合金熔点的同时会提高自身强度,而以它钎焊的接头强度反而有所降低的机理。此外,本文还就锡铅汞钎料使用时产生的汞挥发及其影响进行了专门检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只要采取适当措施,此种古钎料在青铜文物修复和限制钎焊温度的现代钎焊生产中仍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10,(4):12-12
“含硫矿石自燃倾向性鉴定与检测预报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由中南大学承担,参加单位有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安徽铜都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冬瓜山铜矿。课题组成员经过3年的艰苦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9):68-68
铜是国家急缺和重点矿种,《云南景谷一金平地区铜矿评价》属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勘查项目。该项目所获主要成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变迁与早期黄河文明中心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末期,出现了世界性的气候回暖,我国学者称其为"仰韶温暖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孕育了黄河文明。黄河文明在其发生和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多个文明中心,依次分别是晋南的陶寺,豫西的洛阳,豫北的安阳和陕西的西安,每个文明中心持续不超过300年。这些文明中心是不断转移的,其转移周期大约是200年。生态环境恶化是文明中心发生转移的重要因素,转移呈现出平缓期—高峰期—平缓期交替进行的发展过程。关爱自然,保护生态,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何时利用硫铜矿冶炼金属钢一直是引人注目的问题.作者借助于定量化学分析、光谱分析、金相分析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铜陵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的钢锭和炼渣进行了全面检测,并经过实地考察及文献考证,认为这地区至迟在西周晚期就已经利用硫铜矿冶炼金属铜了。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1枚传世银白色花纹钢剑的外部形态及其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的基本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其材质、成花工艺、影响花纹钢性能的某些工艺因素进行了一些推测。该剑底色青黑,其上满布银白色重圈纹和组丝纹;它们都是平面花纹、自然花纹;看得见,难触摸;可摄影,不可拓摩;既自然流畅,又有一定规则。从科学分析可知,除铁外,基底和花纹都含有少量的铬、锰、铜。这种剑应是以两种含碳量相差较大且皆含有少量铬、锰、铜的铁碳合金加工成的;重圈纹和组丝纹的基本工艺当与髹漆中的犀皮相似,应是在多层积叠的钢铁料上,进行“做坑锻平”等一系列加工。该钢剑耐蚀能力较强,应与原料选择较好、锻打较为充分等都有一定关系。这种花纹钢的制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和加工的高超技艺,以及在古代世界花纹钢技术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的发展可分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夏至春秋、战国至汉五大时期。新石器时代普遍采用普通易熔粘土为原料,早、中期主要采用水制法成型,晚期流行轮制法和模制法;长期烧成温度较低,主要采用氧化气氛烧成,晚期流行还原气氛烧成。夏代至春秋快轮制陶技术处于低潮阶段;硬陶、白陶的烧成温度达到1000-1050℃。战国至汉普遍采用轮制法,汉代出现低温铅釉陶。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兵书中的军事地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地理思想最为活跃,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该文通过对这一时期主要兵书中对”地”的军事意义,特别是地形在战争中作用等方面的论述,探讨了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地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盈不足方法是古代数学中一项具有一般性的重要方法。通过将《算数书》和《九章算术》及其他文献结合起来,探讨它在中国上古时代的形成与流传。认为:先秦时期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某种东西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为了得到合适的数量,人们通过运用比、比例和分数的知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盈不足方法。这种方法及其应用形成了先秦数学的一个科目——盈不足,并记载于《九章算术》在先秦的祖本中。受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先秦到汉代的学者们根据需要设置了很多盈不足问题。《算数书》中的盈不足问题即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7.
古代金属中的合金元素--铜、锡、铅、砷、锑等的数值大小和变化常被用来标识合金化水平和冶炼工艺以揭示技术进步的过程.然而,这些合金元素的含量在特殊情况下会高到超出普通铜合金的正常值或在金属表面富集,技术本身很难清楚地解释这类现象.文章通过系统总结、比较、分析了世界各地有关锡、铅、砷、锑等合金元素在金属中出现的特别用意,试图从视觉效果--对颜色追求的角度来理解有关合金和表面处理技术产生的意识形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流域的纳西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古代纳西族的东巴教经师。为了传承教义,用自己独创的象形文字,写出了内容丰富、卷帙浩繁的“东巴经”典籍流传于世,这是了解纳西族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东巴经及其纳西象形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但以往对其研究尚嫌不足。该文较全面地采集、整理与科学技术有关的象形文字,分析其字形结构,探究造字者的创意及其科学内涵,从而揭示古代纳西族人民在数学、天文、历法、时令、气象、地理、方位、生物、冶铸、酿造、纺织、农牧生产以及医药卫生等方面所具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文中还指出,纳西象形文字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它的创造和使用可能远早于唐宋时代。  相似文献   

19.
1895年,X光被发现后,相关研究与发明迅速展开,并很快传入中国.有关X光的知识在我国传播虽早,但X光设备除了部分外国人在华所建医院和医学院外,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我国传布与使用并不广.其传入中国后,被视为古代中国洞见肺腑的神镜在近代的发明与再现,并被赋予种种社会想象和文化蕴意.研究X光知识与技艺在华的传播过程,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