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本是作为卢嘉锡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科学思想卷》写的导言,包括作研究科学思想史的起因、科学思想史的内涵、中国传统科学的思维模式和该书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今天能有如此多尊贵的客人前来出席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在敝所建立伙伴小组的揭牌仪式,我深感荣幸。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编史学传统的国家,自司马迁的《史记》开始,某些涉及我们今日之“科学”、“技术”概念的题材就被包括在历代王朝的正史当中。沿着这一传统,20世纪上半叶有一些中国  相似文献   

3.
论恩格斯科学问题的哲学解答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定时代的科学技术知识背景下,科学主体对某个科学问题在从科学层面、用科学方法不能进行“科学解答”时,而应当从哲学层面、有哲学思维方法进行“哲学解答”,即在特定条件下对科学问题进行的哲学解答,这是蕴涵在恩格斯哲学经典著作《自然辩证法》中的重要思想。恩格斯这一科学问题解答的思想,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而且对现代科学和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功能,因此,其现实意义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4.
解决上古纪年的重大措施:“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上古纪年的重大措施:“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席泽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中国历史悠久,但公元前841年(周共和元年)以前各朝各王的纪年自司马迁著《史记》以来,即众说纷坛,迄无定论。例如,武王伐纣发生在哪一年?至今有3...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蕴涵有丰富的科学哲学思想。本文的考察指出,李约瑟的观念、方法、哲学思想都是西方的。在这样的观念、思想指导下,用西方特有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难免与实际情况有差距,也很难揭示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一直是我喜爱和敬重的杂志之一。但《通讯》也和其它自然辩证法类杂志一样,处在“大口袋”的困惑之中。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杂志的副标题上,例如《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有副标题:“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副标题为:“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通讯》的副标题则是:“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纽带,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扁鹊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生,居五大医学家之首(其余四人是: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他创立了中医“望、闻、问、切”的“四诊法”,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奠基者。扁鹊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治病救人的故事广为流传,司马迁在《史记》中特立《扁鹊传》,以示纪念。扁鹊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进入正史的医生。  相似文献   

8.
为了传播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想,特别是自然科学的精神和思想,从而起到倡导科学精神,推动科技发展,对全民进行新的科学启蒙和科学教育的作用,为中国的进步做一点推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精选了一批关于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世界名著,作为《第一推动》丛书翻译出版。目前,该丛书的第一批已于1992年底出版,书目包括:〔英〕保罗·戴维斯所著的《上帝与新物理学》、  相似文献   

9.
技术与社会的整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与科学相比较,技术的历史更为久远,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更为直接、深刻,而且对技术的历史学和哲学考察都已形成自己的传统,但它的社会学研究远不如科学社会学。默顿的《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和贝尔纳的《十九世纪科学与工业》都涉及某些技术领域的兴起和繁荣,他们指出,技术的进步得益于人们对科学兴趣的增长和社会对新科学学科形成的推动,因而社会因素既影响科学的发展,也影响技术的发展。本世纪30年代起,在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交互作用的论述中,开始强调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科学的社会功能》、《历史上的科学》开创这种倾向的先风,许许多多著述顺着这样的方向涌现出来;当代一些学者更把它椎向极端,他们的观点明确地表达了现代科学技术决定论和技治主  相似文献   

10.
对汉语将科学和技术简称为“科技”的批评时有所闻,我也曾同意过。比如1999年《科技术语研究》编辑部征集意见时。我就建议将刊名直接叫做“科学技术术语研究”。但是后来,我又觉得这在汉语中其实不是问题。读中国科学院邹承鲁和王志珍二院士《科学与技术不可合二为一》(参见《科技日报》2003年8月5日)一文,由于文中涉及到“科技部”“科技处”这些建制的称谓问题,我同时认为还涉及到《科技术语研究》这个刊名问题,才感到问题有些大了,应该讨论讨论。下面,试从三个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李约瑟的生平及其贡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英国杰出的生物化学家,研究中国科学文化史的权威和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李约瑟博士最近逝世。他的逝世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而言是重大损失,我们因此科学史和中英友好事业的贡献。特别讨论了他从三十年代以来对中国文化的皈依过程和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意义。还指出,李博士的形象和精神为我们提供一个现成的学习榜样。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前的科学史不能看成单纯的科学思想史,把科学思想史与科技关系史结合起来考察,才能对古代科学、科学思想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缓慢发展进行较合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李约瑟为什么会研究中国科技史,一直以来国内外学界流行的解读为:鲁桂珍是直接的诱因。笔者通过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科学的社会研究兴起的考察,认为,李约瑟之研究中国科技史,有深刻的时代背景。自1931年以后英国科学界开展的科学的社会关系的调查和研究,应该是主要动因之一,而四十年代李约瑟来到中国主持中英科学合作馆,则最终促成了他转向中国科技史研究。李约瑟难题第一部分是李约瑟站在西方科学立场上提出的,它极有可能形成于1937年科学及其社会关系委员会初成期间,难题本身推动了他对中国的追踪;第二部分则是他站在中国古代科技的立场,在二战期间深入了解中国的科学与社会后提出。至迟在1945年,他已对难题的答案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4.
对"李约瑟难题"质疑的再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约瑟难题”有其合理性。质疑难题的“无科学说”、“伪问题说”和“有毛病说”涉及到历史观、科学观、科学史观和方法论等深层次的问题,如“无科学说”只承认中国古代有技术而不承认有科学,否认中国古代科学的光辉成就,是科学史上的一种西方中心论;“伪问题说”反对科学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是一种科学特殊论和唯近现代科学论,带有“辉格”的色彩;“有毛病说”反对假设的和逆史实的编史学,是一种狭隘的历史观,不利于历史学的现代化。以上诸说在方法论上有一个共同点,都陷入了形而上学的误区,反对李约瑟创立的中西科学史研究的比较法。“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中西科学史研究比较法的杰作,对中西科学发展史作了共时性的横向比较和历时性的纵向比较,从而抓住了其中的主要矛盾,具有高度的辩证性,对于揭示中西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很有益的。因此,应以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西科学发展史和理解“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15.
论汉代车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的轮轴工艺,是中国古代车制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大课题之一。汉代的轮轴工艺已经稳定成型,它的民涵着金工,木工,漆工,革工等工艺内容。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机械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6.
钱三强科学史贡献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三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对科学史学科的发展也贡献卓越。本文梳理了钱三强公开发表的有关科学技术史方面的著述,探讨了他对科学史的贡献,认为,钱三强是原子能科学技术史的开拓者和传播者,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记录者与研究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组织者与推动者。重视科学史的学术价值、科普功能、教育功能和资政功能是钱三强科学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日本1868—1945年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这是一篇描述日本科学发展史的文章。日本科学的发展,起始于日本步入近代国家的1868年,成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文章主要阐述了5个方面的内容:(1)1868年以前,在日本流行的汉学研究,对日本后来接受西学的重要作用,日本人把汉字有效地运用的创造科学专业术语;(2)受益于聘请的大批外国专家的帮助,日本在最初引入西学的30年中,采取的是强行灌输西方科学技术的手段,这在世界近现代史中是罕见的;(3)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流域的纳西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古代纳西族的东巴教经师。为了传承教义,用自己独创的象形文字,写出了内容丰富、卷帙浩繁的“东巴经”典籍流传于世,这是了解纳西族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东巴经及其纳西象形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但以往对其研究尚嫌不足。该文较全面地采集、整理与科学技术有关的象形文字,分析其字形结构,探究造字者的创意及其科学内涵,从而揭示古代纳西族人民在数学、天文、历法、时令、气象、地理、方位、生物、冶铸、酿造、纺织、农牧生产以及医药卫生等方面所具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文中还指出,纳西象形文字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它的创造和使用可能远早于唐宋时代。  相似文献   

19.
李约瑟的世界和世界的李约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人的“李约瑟情结”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将李约瑟的贡献片面地理解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树碑立传;(2)将其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最终目的理解成回答“中国何以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问题;(3)为中国的历史由外国人书写的事实感到不安。因此,要想对这位当代文艺复兴式的学者有一更清楚的认识,就必须跳出中国的圈子来审视他的思想和工作;而要想看清“世界的李约瑟”,就得对“李约瑟的世界”有所了解。 所谓“李约瑟问题”并非始于李约瑟,早年来华的耶稣会士和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就已关注到中国社会与科技的“落后”问题,任鸿隽1915年的文章《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首开中国知识界讨论这一问题的先声,20世纪 40年代李约瑟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讨论互相启发,构成他日后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一个重要动力。 受到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李约瑟成为一个“科学进步论”的坚定信奉者。他与当时在剑桥的一批左翼知识分子一样,对社会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相信科学是一种推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这导致他投身反法西斯运动来到中国领导中英科学合作馆,其后又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的首任主席。但是李约瑟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基督教的博爱精神  相似文献   

20.
后藤艮山是日本江户时期的著名医学,因提出万病源于“一气留滞”的疾病观和对中国医学的反思,对日本汉方医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称为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的真正创始人。文章从以儒学的“仁”为基础的医学伦理观和以儒学的“一元气”为核心的医疗理论两个方面介绍了后开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