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研究四辑《典籍英译研究》所辑论文的学术代表性,对2002-2010年间举行的六届典籍英译研讨会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探讨了中国典籍英译主要学术力量在地区、院校等方面的分布、学科内部结构、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评价了《典籍英译研究》著者群所代表的知识结构、学术能力及情报能力,并据此对典籍英译这一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预测,提出了一些建议。研究发现:典籍英译这一学科在国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引起了部分外国学者的注意,但也存在着典籍英译力量分布失衡,知识更新缓慢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典籍英译在很长一段时期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从事这方面翻译的学者们大多只是进行一些比较零散的翻译活动。本文从不同角度,结合典籍英译的历史及现状分析典籍英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文典籍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和文化的精髓,典籍英译无疑是让世界其他民族了解我们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积极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典籍英译可以一方面提高文化素质,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  相似文献   

4.
《孝经》作为中国孝文化典籍的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典籍英译史上被翻译数次,其中经久不衰的作品之一当属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译本。结合理雅各《孝经》英译本,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原则,以“三维”转换为方法,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探讨分析孝文化典籍英译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王淼 《长春大学学报》2012,(9):1098-1101
借鉴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式,结合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特性,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构建出一套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译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式,至少包括熟知中国哲学典籍的能力,多元文化视角,熟知翻译理论的能力和翻译能力四个方面。着重探讨了前三种宏观能力,旨在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构建多元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6.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地质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和爱国人士。《徐霞客游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它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重要地理文献!中国典籍英译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翻译《徐霞客游记》的过程中,作者总结出典籍英译的三个策略,希望能对从事典籍英译的人们和典籍英译爱好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从事典籍英译研究作者群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与研究,重点对中国目前从事典籍英译研究者的分布情况、地域分布、机构分布、发文去向等信息进行分析,凸显典籍英译领域的发展状况,以期推动中国典籍英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体系之间的强势与弱势、边缘化与中心化差异往往导致文化交流实质上的“顺差”与“逆差”态势。中外文化交流中,文化典籍的外译是中国传统文化向外推介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本文通过揭示文化交流的本质,探讨和阐述了文化典籍外译中文化推介这一任务和宗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以汉语典籍英译文本为例,探讨了语篇体裁与文化语境的预制性关系,并指出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满族说部之创始神话《天宫大战》英译的研究,探讨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英译实践中翻译目的、翻译标准、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的最佳运用。  相似文献   

11.
以《达斡尔族乌钦叙事诗经典英译:少郎和岱夫》英文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以对等理论为依据,运用功能翻译理论探讨民族典籍英译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提出以“异化”为主导策略,重点探讨了“直译”和“意译”在达斡尔语文化专有项英译中的重要作用,确保成功传递达斡尔族叙事诗的文化价值,为其他类似民族典籍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文化瑰宝。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典籍英译作品备受关注,但对联英译的研究却屡屡受限。湖南旅游景点各类名联诗作众多,不仅使其声名远播,也折射出湖湘文化及其精髓。文章选取南岳衡山景点中具有代表性的对联进行分析,在目的论框架下,探讨其中部分对联的英译,旨在推动湖湘文化的外宣研究,促进其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文化瑰宝.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典籍英译作品备受关注,但对联英译的研究却屡屡受限.湖南旅游景点各类名联诗作众多,不仅使其声名远播,也折射出湖湘文化及其精髓.文章选取南岳衡山景点中具有代袁性的对联进行分析,在目的论框架下,探讨其中部分对联的英译,旨在推动湖湘文化的外宣研究,促进其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南诏德化碑》作为研究南诏政治军事、社会历史和经济文化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极具史料价值;作为文学作品,其结构严密、委婉曲折,骈散相间、文辞典雅,堪称碑体散文之精品。在强调民族文化主动"走出去"、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今天,针对民族典籍英译的意义、主体及策略问题,理论探讨层出不穷。《南诏德化碑》碑文英译,则从具体实践层面出发,以"异化"翻译观为导向,从"译者的隐形"走向"译者的现身"。为便于海内外研究者参阅,兹将碑文英译全文予以刊布。  相似文献   

15.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中的典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例分析,指出在东西方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典故的翻译应使目的语接受者获得与原语文本读者尽可能相同的阅读效果,以希更好地推动典籍英译的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李征 《长春大学学报》2013,(9):1147-1151
近些年,翻译理论界对中国典籍的外译研究颇多,但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中国典籍外译的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并树立积极、全面的中国形象,因此对典籍原文本、译者主体和翻译策略三个重要元素的选择都应该以实现其翻译目的为根本。  相似文献   

17.
论典籍英译的译者素质——罗慕士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国汉学家罗慕士为研究对象,从分析《三国演义》全译本的成功入手,探究罗慕士的优秀译者素质,希望从中发现对典籍英译的示范性启示。认为典籍英译者为了能够以自然流畅的译文再现汉语和中国文化,须具有丰富的汉学知识、扎实的译语能力及娴熟的翻译技艺。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美国当代著名翻译家戴维·辛顿的十余部中国诗歌与哲学作品的英译本,管窥他对中国文化的极力推崇与强烈的中华文化情结。解析辛顿英译中国诗歌的简洁语言,挖掘其中的山水景观与诗情画意,并剖析译诗韵律与节奏的"诗形",考察辛顿笔下中国哲学的术语英译及深层哲理解读。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发现,辛顿用简单的现代英语语言诠释中国古代典籍,其自然、清新、通俗、朴素的翻译风格让美国大众读者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辛顿为当代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条便捷的通道。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比、分析《尼山萨满》满文转写本、汉译本及英译本中的一些实例,研究了英译文本中几种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损失问题,提出了翻译补偿在少数民族文学典籍英译中的应用与作用。补偿翻译方法在英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典籍中的宗教文化元素时较为常用,有利于忠实有效地传达原文的宗教文化信息,起到译介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国内已发表的56篇民族典籍外译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民族典籍外译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现状是:研究内容和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方法趋向多元,研究成果越来越多。问题和对策有:通过国内译者翻译解决译本较少的难题,通过学习民族语言解决译者语言障碍问题,通过跨学科研究和借鉴中外译论来形成民族典籍外译独有的翻译理论。发展趋势是:民族典籍外译研究基地越来越多,国家和出版单位更加重视民族典籍的对外传播,研究语种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