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司法审判是实现社会正义的一种主要形式。理想中的司法似乎只为抽象的法律条文、原则和价值服务。然而司法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发生和进行的,各种社会因素无法从中排除出去,其中,民意对司法审判的巨大压力和影响就是很突出的一例。我国从古至今都有对民意过分偏好的传统,然而由于民意具有非理性、流动性等特点,因此,司法审判与民意之间应该保持一定距离以使其二者之间保持适当张力。 相似文献
2.
梁志文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2-15
从美国的制度变迁来看,传媒对司法的监督经历了一个从禁止,限制,发展到理性化的过程,因此,传媒监督既不是权力,也不仅是一种社会功能,它是一种权利,如同所有权利一样,传媒行使对司法的监督也要受一定限制,即不能损害公正审判,这正是传媒权利与司法权力的理性均衡点。 相似文献
3.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42-45
司法改革不仅仅是改革司法,也是政治改革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这一路径来审视近年来司法改革的实践和理论,无论是宏观层面抑或技术层面的许多改革措施和主张,可还原其表象背后隐藏的底色。特别是审判中心主义的提出,必须坚持监督制衡的原则,这不但是确保司法公正这一改革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也是当下特定政治和法律语境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民意频频影响司法审判活动,民意对司法的影响作用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最近,"醉驾入刑"在学术界乃至日常生活中被津津乐道,在此次刑法条文的修改中,蕴藏着司法与民意的纠缠互动。民意对于立法活动的影响可见一斑。本文旨在从民意与司法的冲突等方面,探讨民意与司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信访制度是我国一项十分重要的民意表达制度,作为联系公共权力与普通群众之间的纽带,有效地调节着公权力机关与民众的关系。我国司法制度的基本模式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展开的人民司法.这既决定了我国司法与西方式司法模式的重大差别,也决定了作为执政党充分利用中国本土资源发展出的联系群众的基本方式之一的信访必将与由西学东渐而来的近代司法方式发生碰撞。“涉诉信访”这一概念的提出,即是这种“碰撞”尖锐化的一个标志,从长远角度看,真正对我国司法制度构成危险的既非所谓“信访大潮”的冲击,亦非对所谓“正当程序”的干扰,而是其背后所隐含的非制度化因素对于我国建立本土化的有效司法模式的阻碍。 相似文献
6.
肖钢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3):44-49
我国宪法第 41条规定了公民享有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民法通则》第 1 2 1条规定了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 ,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据此 ,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享有控告权和索赔权 ,实行权利监督。上述根本大法和基本法律的规定 ,是公民、法人对国家立法、执法和司法实行权利监督的法律依据 ,因此 ,实行权利监督的权利是宪法权利。文章针对目前权利监督严重弱化、甚至虚化的事实提出了应当强化和实化权利监督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当前,媒体对刑事审判的监督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媒体监督究竟会给刑事审判带来什么影响,如何看待媒体监督对刑事审判的影响,本文就媒体监督分成了以党政力量为主导推动的媒体监督,以民众的意愿为基础推动的媒体监督和以法学家阶层为核心推动的媒体监督等三种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网络民意具有伦理性强的特点,因而时常会得出非专业的结论。而刑事司法频频向网络民意妥协,是有违罪行法定原则的。民意介入刑事司法必须有限度。司法机关应当建立文书说理制度去引导民意。 相似文献
9.
李杰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2):27-29
随着人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舆论民意对热点案件的关注度逐年提高,民意对司法公正的监督作用也日益凸显。有观点认为舆论民意的参与是对司法的干预,但事实上民意对于司法公正的作用是助推而不是干预。 相似文献
10.
11.
舆论监督是特定社会公众群体通过新闻、网络等媒体对当下现实生活中广泛的、一致的观点。舆论监督对司法领域的监督也是其应用最普遍和最深入的监督。当前,随着新闻舆论的快速发展,其对司法公正的影响也不断加深,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消极作用。因此,要保证舆论监督对实现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避免不必要的消极作用,就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是民主法治国家的基石,司法公正的实现离不开有效的法律监督,不受控制的舆论监督可能逾越法律底线,侵害司法的独立审判权,民众传统的法观念是其隐性因素,而对媒体监督法律规制的缺位则是其深层次的诱因,如何平衡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两者的冲突,涉及到法律价值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3.
立法、司法等监督权功能的弱化及缺失,使舆论监督的作用与影响日益强化。但从实践观之,审判活动若过分受制于舆论监督,将极大影响和干扰司法裁判权的独立以及倒置监督与审判的关系。因此,重新审视监督与审判的关系,适当规制舆论监督的范围,是提升审判公信力及执行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刑事公诉环节审判监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发挥的重要部分。然而,目前这一环节法律监督日益受到挑战和质疑,遭遇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诸多瓶颈。因此,有必要就刑事公诉环节的审判监督面临的紧迫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舆论监督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我国舆论监督却日益被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名誉"诉求所阻却,所以,我国学习借鉴美国司法机关面对"名誉侵权"的指控而对舆论监督所采取的保障机制和法治理念。舆论监督与政府机关、政府官员名誉权的本质关系是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政府机关不享有名誉权,并提出了舆论监督与政府官员名誉权冲突的解决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6.
According to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our country,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operation has a strong tendency of expansion and arbitrariness, squeezing the citizens private right . How to supervise the expansion and arbitrariness of administrative power? How to operate administrative power well? The news public opinion would be the valid mechanism to supervise administrative power operation. Involving a practical case.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valid function and encountered problem meeting of news public supervision, elaborates the reason and legal principle of the supervision news public opinion to administrative power operation, reviews and comments actualities and prob- lems of the news pubic supervision in our country, explores valid mechanism about supervision of news public opinion to administrative power operation, then tries to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improve and enhance our news public supervision. 相似文献
17.
探索舆论监督对行政执法监督作用的新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舆论监督的立法、政府机关内部的监督机制以及舆论的曝光作用等方面阐述了舆论监督的制度建设,并提出了如何发挥舆论监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的定义、性质、地位和作用;新闻侵权的背景、含义及主要类型;二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在行使舆论监督权利的同时规避新闻侵权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探析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完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燕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3):93-96
网络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促进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另一方面,它损害了公共利益和他人权利。该文通过对网络舆论监督现状的分析,提出引导和规范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途径和方法:政府信息进一步公开;发挥好主流网站及其论坛的作用;网络舆论监督法治化;网络舆论监控系统的完善;加强网络媒体和网民的自律建设。 相似文献
20.
论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之关系——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进行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柏铨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3):27-34
新闻传媒是党的重要的执政资源之一.党使用新闻传媒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从一个方面折射出其执政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应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视野中,以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与党的意志、与受众、与舆情、与事实的关系为参照系,解析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之间的关系:两者在新闻真实性方面有着颇为严格的相同之处;对舆情的调查、分析是舆论引导的起点,也是舆论监督的起点;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必须善待作为引导对象的媒体受众(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的身份,尊重其知情权等民主权利,实施舆论监督,则必须善待作为监督行为的主体的受众(人民群众);两者在体现党的意志方面有着一致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