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早些时候,我们曾做了交叉循环下电针甲免足三里对乙免肠蠕动影响的直接观察。初步的证明了针刺过程中有体液因素参与作用。见到电针甲免足三里后未受电针的乙免肠蠕动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利用交叉循环方法对未受电针的乙免胃蠕动进行了描记曲线的观察,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2.
大量临床实践及动物实验表明,机能调整可能是针刺镇痛的基础。即在针刺作用下,机体内发生一种生理范畴的积极主动的调整过程,通过神经——体液系统,改变机体的原有机能状态,使之达到新的统一,从而影响痛阈,起到针刺镇痛效果。针刺作用下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及其与针刺镇痛的关系,已有不少报导。我们用脑内激素埋藏技术,在大白鼠下丘脑腹内侧核埋藏氢化可的松,可以阻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并发现这样的大白鼠动物模型,其针刺镇痛效应下降。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一系统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能否激活这一系统,同时观察动物痛阈及针刺镇痛效应的变化,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阐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与针刺镇痛的关系,而且从临床实践角度来看,通过机能调整探索克服针麻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也将是有意义的。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环一磷酸腺苷(CAMP)与三磷酸腺苷(ATP)合用可以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因此,我们应用这一方法希望激活大白鼠这一系统时,观察动物痛阈、肾上腺抗坏血酸及针刺镇痛效应等的变化,以便进一步了解这一系统与针麻效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和情绪反应有密切关系的边缘系统之一的扣带回,近来己被证明仅和运动性活动的改变以及所伴随的不稳定的植物性机能有关。另外,临床上也有病人的情绪能影响针麻效果和实验上刺激扣带回能提高痛阈的报导。阐明扣带回,情绪活动和痛阈间的关系,有待做很多工作。为此,我们在猫上观察针刺对扣带回兴奋时的几项情绪指标的  相似文献   

4.
和情绪反应有密切关系的边缘系统之一的扣带回,近来己被证明仅和运动性活动的改变以及所伴随的不稳定的植物性机能有关。另外,临床上也有病人的情绪能影响针麻效果和实验上刺激扣带回能提高痛阈的报导。阐明扣带回,情绪活动和痛阈间的关系,有待做很多工作。为此,我们在猫上观察针刺对扣带回兴奋时的几项情绪指标的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针刺麻醉是我国中西医结合而创造成功的新型麻醉技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阐明针麻原理是一项迫切、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许多研究工作说明,机体机能的调整是针麻原理的基础。在这种机能调整过程中,神经和体液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对疼痛进行调整,从而提高了痛阈。我们在研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时发现,在大白鼠下丘脑腹内侧核埋藏氢化可的松可以明显抑制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机能活动,使肾上腺皮质萎缩,而明显削弱针  相似文献   

6.
针麻临床和动物实验的研究表明,针刺镇痛效应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变化有关。研究在针刺的作用下,参与镇痛的神经结构、递质和体液因素的作用机制,不仅对阐明针麻原理有着重大意义,而且通过改变这些神经结构、递质和体液因素的机能状态,对于提高针麻效果可以提供有效的途径。环一磷酸腺苷(CAMP)对各种不同动物的各种不同组织的代谢与生理功能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第二信使,它参与神经系统的突触传递和激素合成、释放及其生理作用过程。因此,针麻过程中环一磷酸腺苷在有关器官组织中的变化,以及外源性CAMP的使用,对于针刺镇痛效应和内脏牵拉反应的影响,将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关于针炙原理,祖国医学遗产中早有记载:“经脉者所以行血气,……故血和则经脉流行。”所谓经脉不通则痛、气伤则痛,说明血气与痛的形成及消退有着密切的关系。用现代主理解剖学的观点来理解,它可能和神经系统、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活动有关,即神经——体液在机体的针刺镇痛调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刺麻醉的临床实践表明:针刺镇痛效应的出现,需要一段诱导时间;针麻后不留针,仍可进行手术。这都说明针刺镇痛的发展与消退需要一个过程,从这个过程的缓慢和持久的特点来看,可能有体液因素的参与。动物交叉循环的实验也指出,通过神经的作用,可能有某种体液因素产生。在针刺的作用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出现明显的变化。如针刺免或大白鼠某些穴位,肾上腺皮质活动明显加强,表现为尿中17一酮类固醇含量增加、肾上腺皮质变厚增重、皮质内胆固醇及抗坏血酸含量减少、束状带糖元下降、碱性磷酸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增高、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减少等。在临床实践上,也发现  相似文献   

8.
用两只具有巴氏小胃的成年犬,研究了针刺足三里穴对于组织胺性胃液分泌量、总酸度、游离盐酸及结合盐酸的影响。得到了如下结果: 1.针刺后胃液分泌量及总酸度的平均值既大于对照实验的平均值,又大于实验当日针刺前的平均值。针后两狗胃液分泌量平均值比对照实验的平均值分别增加44%及22%;比实验当日针前平均增加37%及58%。针后两狗胃液总酸度平均值分别高于对照实验平均值的%及11%;分别平均高于实验当日针前平均值的10%及68%。 2.针刺对于组织胺生胃液分泌量及总酸度的增加作用可持续十多天。 3.针刺使胃液中游离盐酸增多,而使结合盐酸减少。 4.针刺足三里穴皮肤表层,或夹该处皮肤作为痛刺激未能发现规律性变化,这意味着穴位不分布在皮肤表层,而位于皮肤深部组织中。作用于穴位的有效因素不是痛刺激。 5.针刺前肢相当于足三里穴位处对胃液分泌量、总酸度及游离酸的影响与针刺足三里穴位的效果相反,具有抑制性作用,表明足三里穴对胃功能的影响有特异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