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美洲大陆上,有2位短篇小说大师;海明威和博尔赫斯.海明威的一生都在探寻生命的意义,人的力量愈放大,悲剧性愈辽阔,人越恢复到卑微,悲剧也隐藏到一个个巢穴里.  相似文献   

2.
正如果说陶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灵土,那么陶艺则是人为的艺术,通过制陶艺人出神入化的精湛技艺和艺术构思,化腐朽为神奇,使简单的陶土有了鲜活的生命。黑陶历经岁月呵护,陶体黑如漆、亮如镜,其愈黑、愈亮愈显珍贵,使人愈感稳重、神秘、高贵、大方、典雅而内涵深沉。从新石器时期时代黑陶的兴起到战国时期的  相似文献   

3.
死亡的感觉     
一个人陪伴他的父亲直到其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这样描述:一个阴冷的冬天的早晨,医院打电话通知我,父亲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当我赶到时,他呼吸困难,发出很大的  相似文献   

4.
做饭烧水要用煤气或电,开汽车要用汽油,取暖供热要用煤,太阳能热水器加热要有太阳光,人的生命活动需要食物。上面说的这些都需要消耗能量,宇宙间从机械运动到生命运动,从物理运动到社会运动,都离不开能量。能量是什么?能量是一个物体或系统在其他物体或系统上做的功,是量度一个物体或系统在另一物体  相似文献   

5.
诗意地栖止     
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看着攫利者飘忽的身影,听着叫卖者嘹亮的声音,内心不禁郁闷。人终究是要被物欲所左右的。古人将人喻为两脚兽,兽的本质在于对物质的索求,这是维系生的基础,世人也多认为,物质索求得愈多,消费起来愈宽裕,生命也就愈自由。对物质的索求是人性,但是被物欲所牵引着的生命,终究不免有沦落之味。我们应该有一所盛载一切可欲的房子,也应该有一座精神家园,沉闷时去那儿看看清风明月,行云流水,那儿流的是忘忧泉,种的是智慧树,开的是自在花。曾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在与朋友闲谈时不无感慨地说道:真不知道在北大荒的八年我是怎么度…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感冒,是一个困扰人类的“不定”疾病。说“不定”,是因为它侵袭人们的后果因人而异,相差甚远,也可能不治而愈,也可能有生命之忧。尽管人类对流感的防治研究有很长时间,但至今尚无根治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二大号召全国各行各业都要振奋精神开创新局面。我想其中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有了人才能够创造物质财富。而人的问题又包涵两个主要项目,那就是数量和质量。只有数量没有质量势必造成人愈多,日子愈不好过,国民经济愈不易上去。我们国家已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若再不认真加以控制,前途不堪设想。因此计划生育这一政策不容丝毫马虎,必须坚决贯彻。但与此同时应当探讨将来,未雨绸缪,以免事情爆发,仓卒无所措,造成不易弥补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生命?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究竟起源自何处?人类能够利用科学技术制造出新的生命吗?人和“造物主”究竟是什么关系? 到目前为止,对于究竟什么是活的东西,还没有一个满意的定义,因为任何规则总有例外。比如,绝大多数生命之物都能繁衍后代,然而骡子却不行;绝大多数活的东西都有起新陈代谢作用的消化系统,但病毒却没有。地球上的生命是以碳为基础的,宇宙中  相似文献   

9.
生命过程是一个源于生终于死的过程。在生这一方面.成就已彰彰在目。从两个细胞结合开始,生命已可以控制,虽然离随心所欲距离尚远,但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冷冻、胎儿手术等在十几年前还是匪夷所思的事,现在已司空见惯了。然而,在生命的另一头,困难却大得多,科学家们甚至连衰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导致自然死亡的,仍一无所知。近年来的研究产生一种观点,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人的生命最长可达120岁。一些科学家预测,假如有足够的科研经费,至下个世纪把人的寿命延长到160岁是有可能的。当然,这种延长应该是有质量的延长,植物人的生命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因为延长生命不是为失去活力的生命增加岁月,而是为了延长岁月增添活  相似文献   

10.
人死不能复活,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正由于此,人们珍惜生命,并希望长生不老。不少科学家认为,有朝一日,终能找到使衰老过程停止甚至逆转的方法。到那时,人类的生命将能够延长到几个世纪以上,而且终生健康。对所有享受生命并希望自己活得更长久的人来说,这不啻是十分美好的憧憬,但他们都会疑惑这样一个问题:我能否活到那一天──找到使衰老过程停止的那一天?人体冷藏技术也许能回答上述问题。人体冷藏这一专用术语,是指把因疾病或事故刚刚丧生(在现代医学中被判定为临床死亡)的人加以冷冻保存、并希望未来医学将能使“死者…  相似文献   

11.
正一系列简单的步骤即可解释从单细胞进化到多细胞生命这一重大转变。数十亿年前,生命跨越了一个门槛。单个的细胞开始结合起来,众多无定型的单细胞生命正逐渐演变为如今拥有各种形态和功能的多细胞生命,从蚂蚁到梨树再到人类。这是生命历史上最重要的转变,直到最近,我们仍不知道它是如何发生的。  相似文献   

12.
生命起源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从古到今,人们提出了种种臆测和假说,从自然发生论、泛生论,到机械论、唯物论,莫衷一是。但只有在对生命已有相当深刻认识的今天,讨论生命起源才有一定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我们已经进入到解读"人之书"的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最基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人类已开始从分子水平理解自身,但也极有可能在分子水平上给自身带来灾难。美国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新近宣布"世界上第一个人造细胞"诞生后所引发的社会震荡,又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伦理实例。  相似文献   

14.
水稻叶鞘和枝梗愈伤组织的植株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昌敬 《科学通报》1979,24(20):943-943
水稻器官和组织培养曾有过不少报道。古桥等首次从节上诱导出愈伤组织。随后,从根、节间、根鞘、盾片、胚芽鞘、胚、叶鞘、中胚轴等都诱导出愈伤组织。还从种子、根、子房,和未成熟胚乳等愈伤组织分化出植株。但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从枝梗诱导出愈伤组织和从叶鞘和枝梗愈伤组织分化成植株的报道。我们在1977年冬,用水稻花粉白  相似文献   

15.
章静 《自然与人》2009,(3):63-63
感冒,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可以说是“小菜一碟”,吃点“泰诺”、“日夜百服宁”,或者多喝水并蒙头大睡几天,就会万事大吉。很少有人会把它和死亡联系在一起,也没有多少人认为自己会倒在感冒这档子事上。然而,事实是,在距今不到一个世纪的1918年,真的有一场感冒,它差不多夺走了全球几千万人的生命,最新的权威统计估计死亡人数在5000万到1亿。  相似文献   

16.
青春是美好的。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衰老会悄悄抹去如花的年华,使人发出“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悲叹。人由生到老是生命的必然归宿,谁也难免。那么,有无妙方使人老当益壮,让生命之树常青呢? 有的。那就是注重自我养生保健。人的衰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在这些因素中:生活方式与行为占60%;遗传因素占15%;社会福利水平占10%;医疗条件占3%;气候变化占7%;其  相似文献   

17.
激光技术在细胞工程中已展示的诱人的应用前景将鼓舞每一个关心人类和生命世界的人。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400多年,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说:“死亡同样地等待着所有的人。无人能肯定自己是否能活到明天。”对每个人来说,死亡都是神秘的,因为谁都难免一死,而且谁都无法准确预测死亡何时来临。不幸的是,很多人只记住了后者,并将其作为自己拖延着不去直面死亡的理由。然而,我们拖延得愈久,对死亡的恐惧只会愈盛。从古至今,所有具有伟大智慧的圣贤都认为,拒绝死亡实际上是剥夺了生命的真正意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死亡?或许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反复思索死亡的感觉如何,以及死后精神和肉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而与死亡成为密友。如何面对死亡@李宇  相似文献   

19.
如此难以置信,能够生长成我们每个人的所有信息,竟是记载在一小圈微小到无法被肉眼看到的DNA螺旋线上。一个普通的试管就可以装下全世界所有人的信息,然后放入上衣口袋就会被带到任何地方! 生命,从本质上说是为了基因的复制。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为了复制基因,生命居然玩出了那么多的花样,而把复制基因这件事情做得最哗众取宠、最繁文缛节的就属我们人类了!为了复制,为了使基因再一次得到延续,须从一个受精卵开始长大,经历整整10个月后,或许因为知道以后要遭受和犯下的罪过,而大哭着降生。人在度过无忧无虑的快乐而短暂的幼年之后,就开始  相似文献   

20.
惊蜇过后,蛇从冬眠中苏醒过来,蛇袭击人的事件开始多了起来,盛夏时节更是其肆虐横行的高峰。人们被咬伤后现场能否正确施救,不仅影响到愈后恢复,有时甚至危及人的性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