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自然》2017,(2)
正在很多影片中,蝙蝠形象代表着神秘的恐怖力量,无论是被恶魔化的吸血蝙蝠,还是携带传染病的蝙蝠,都让人不寒而栗。然而,在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有一群可敬可爱的专家学者,他们钻山洞、捕蝙蝠,完成了长达五年的蝙蝠多样性联合考察。蝙蝠是一类能飞的小型兽类,其前肢特化,生有柔韧的翼膜,可用于飞翔,多栖息于洞穴之中。蝙蝠种类极多,是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目,  相似文献   

2.
采用取骨髓蒸汽固定法对河南省蝙蝠科3种蝙蝠的核型进行研究.结果:大棕蝠的染色体数为2n=50,N.F=48,与南蝠有较为近似的核型;普通长翼蝠的染色体数为2n=46,N.F=50;毛腿鼠耳蝠的染色体数为2n=44,N.F=52.本文研究的3种蝙蝠中,毛腿鼠耳蝠为河南省新记录,大棕蝠的核型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洞穴环境与洞穴旅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喀斯特洞穴是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质营力溶蚀,侵蚀和崩塌作用下形成。由于地质构造,岩性及气候的复杂性,地表、地下洞穴形态复杂,类型多样,构成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开发价值。从洞穴的地质地貌,大气圈、生物圈、水文方面讨论,评价洞穴资源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部,处于云南高原向广西、湖南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岩溶地区占全省面积的73%左右,洞穴广布于这些岩溶区,特别是石灰岩岩溶区内。洞穴的研究在现代来说不仅可以对岩溶地貌、水文演化的研究起促进作用,同时,也涉及到许多学利的某些分枝的发展,例如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和古人类及古生物学等。贵州的洞穴研究可以说开始于三百多年前徐霞客的研究,而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普遍、深入的研究。现拟对贵州洞穴的研究历史,本文分为四部份,加以叙述。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2020,(3)
正喀斯特洞穴是可溶性岩石因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下空间,内部常年黑暗无光,是一个与地表完全不同的地下环境。由于洞穴与外界的隔离性极高,所以几乎每一个洞穴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黑暗,也为那些生活于洞穴深处的生物蒙上了一层未知且神秘的面纱,洞穴蜘蛛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群体。  相似文献   

6.
中国蝙蝠核型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国蝙蝠核型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已发表的22篇研究论文中,报道了39种蝙蝠的核型,中国尚有约60%以上的蝙蝠种类未进行核型分析.针对已发表研究论文中存在部分种类鉴定有误、图表欠准确合理和研究方法待改进等问题,提出了改进研究方法等建议,对提高我国蝙蝠研究水平和核型研究论文的质量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喀斯特洞穴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8.
四川蝙蝠核型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含中国特有种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在内的、四川地区6种蝙蝠的核型.菊头蝠科2种,即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核型为2n=62,FN=60;云南菊头蝠(R.yunanensis),核型较为特殊,2n=46,FN=58.蹄蝠科1种,即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核型为2n=32,FN=60;蝙蝠科鼠耳蝠属3种,即中华鼠耳蝠(Myotis chinensis),核型为2n=44,FN=50;大足鼠耳蝠为2n=44,FN=52;西南鼠耳蝠(M.altarium)为2n=44,FN=50.其中云南菊头蝠的核型为中国第1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10.
何永华  高阳  曲卫  唐晓婧 《科技信息》2013,(34):254-256
蝙蝠回声定位的速度快、精确性高,抗干扰能力强,被称为"活雷达",它对雷达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概述了回声定位蝙蝠的分类和习性,并从仿生学的角度对雷达发展得出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说说蝙蝠     
婷婷 《少儿科技》2022,(6):18-19
<正>明末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笑府》中有一段很有意思: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凰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如此倨傲?”蝙蝠曰:“吾有足,属兽,何为贺汝?”一日,麒麟生诞,蝙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蝙曰:“吾有翼,能飞,属禽,何为贺与?”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相与慨叹曰:“今世风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实无奈他何!”凤凰生日,所有鸟都来祝贺。只有蝙蝠没有来。凤凰责问:“你在我之下,怎么能如此骄傲呢?”蝙蝠说:“我有脚,属于兽类,凭什么要祝贺你呢?”一天,麒麟生日,蝙蝠还是没有来 。  相似文献   

12.
捕鱼蝙蝠     
肖玎 《小学科技》2012,(10):15-15
人们知道蝙蝠是夜间捕捉蚊子、飞蛾的能手,然而在热带地区,却有一种以捕鱼为生的蝙蛹。 这种蝙蜗叫食鱼蝠。它掠过水面向水里发射超声波,超声波碰到鱼的身体,便会反射回来,被食鱼蜗接收,从而掌握鱼儿的位置。这时,食鱼蝠就迅速降到水面,将爪伸入水中把鱼抓出来,边飞边吃。  相似文献   

13.
蝙蝠奇观     
即将日落之时,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市中心、议会街大桥附近,开始聚集了一群人。湖面的小岛上,人们举家出动,父亲们把小孩举上肩头……这时,空中传来预期的嗡嗡声,目睹自然奇现的时刻到了。几乎每年的春夏之交,当太阳在西边的山后落下时,随着蝙蝠翅膀的猛烈拍动和它们的欢歌笑语,极为壮观的场面就出现了。大桥上栖息着大约1500万只蝙蝠,几乎达到每平方公尺200只。蝙蝠飞出的速度相当快,在充满灰尘的玫瑰色天空中,它们的出现就象一条黑色的丝  相似文献   

14.
等待蝙蝠     
王祖远   《少儿科技》2020,(1):37-37
太阳慢慢西行,躲到西边那片连绵的大山后面。灿烂的晚霞就像新嫁娘的红盖头,搭在高耸入云的山崖上。沙漠里的热气渐渐退了,旅队的驼铃声渐渐远了,几株仙人掌望向天边的彩霞……“妈,当年谁是你的媒人呢?”一株就要开花的小仙人掌调皮地问。  相似文献   

15.
奇妙的蝙蝠     
翼手目动物俗称蝙蝠,是世界上分布最广、进化最成功的哺乳动物类群之一。追根溯源,早在七千万年到一亿年前,当恐龙逐渐走向灭绝的时候,蝙蝠的祖先就在天空中飞翔了。它们昼伏夜出,食物范围广泛,出色的适应性使它们在很短的时间里辐射到世界各地。除南极洲和大洋中过于偏远的荒岛之外,到处都有蝙蝠的踪迹。人类很早就认识蝙蝠,有些民族很喜爱蝙蝠。在吉卜赛方言中,说一个人长着“蝙蝠骨”是说他是一个幸运儿。在中国,由于“蝠”与“福”同音,蝙蝠是吉祥的象征,画有或刻着蝙蝠的礼物常用来祝愿幸福和好运。事实上,蝙蝠的确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蝙蝠能发出超声波,并能根据回声判断环境的情况,寻找食物。人们通过研究蝙蝠这种独特的本领,发明了雷达。医学上从吸血蝠唾液中提取的抗凝血因子可用于溶解  相似文献   

16.
洞穴天书     
正喀斯特洞穴中生长的石笋就是一本"天书",是当前科学家们首选的古气候研究物质之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发……地球气候变化成为了当前人类关心的热门话题之一,尤其是未来的气候变化。如何预测?地质学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就是"将今论古"或"将古论今",前者即在地质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  相似文献   

17.
洞穴探险     
洞穴这一“地下世界”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特殊环境。在许多人看来,洞穴是危险可怕的,那里太黑、太潮、太宁静了。但是探洞者喜爱洞穴,他们不会在黑暗而又错综复杂的洞道中感到迷惑,也不为头上那成千上万吨的石头感到恐惧。洞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洞穴     
<正>"天然洞穴是自然界的景观之一,也是人类祖先最早的栖息之处,而喀斯特洞穴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种,值得我们去探究。"天然洞穴是自然界的景观之一,也是人类祖先最早的栖息之处,北京猿人就居住在洞穴内。在现代,洞穴与人类也息息相关,除作为栖息地外,还是旅游观光、白酒窖藏、洞葬和某些矿物开采(磷、铅、锌、朱砂、芒硝、石膏、铝土、砂金、石油  相似文献   

19.
洞穴拾零     
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洞穴旅游业的发展,人们正愈来愈多地透过神秘的面纱,窥见到洞穴的真正面目.虽然"洞穴"这一术语经常被使用,洞穴学也已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但时至今日,对这个概念的确切含义仍然没有一个一致公认的解释.多数洞穴工作者认为,洞穴是人所能进入的天然的地下空间;但是也有不少人将岩石中的小裂  相似文献   

20.
吸血蝙蝠     
耀昌 《小学科技》2012,(11):15-15
在美洲有一种体长不到10厘米的蝙蛹,白天藏在密林里,夜间飞进牛棚、马舍、猪圈,吸吮牲畜的鲜血,故名“吸血蝠”。吸血蜗见了家畜,就用大而锋利的上门牙,轻轻咬破它们股部或颈部的皮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