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和谐发展图景及其实现路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所描绘的美好蓝图,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追求和目的归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要实现和谐发展蓝图必须处理好三大矛盾人自身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而要处理好这三大矛盾、实现和谐发展蓝图,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指导下加强人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以及这三大学科相统一的“大科学”的研究,以便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关于消费的哲学考察,就是将消费的本质和功能等问题,放进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加以考察,研究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及其价值评价标准等问题,研究消费作为一种社会和人的观念行为所具有的哲学和人学意义。这些问题构成了消费哲学考察的主要内容。所以,我们消费的哲学研究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根本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发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伦理学以当代人类整体发展实践提出的伦理问题作为对象。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和谐共生、人与自身和谐发展,发展伦理学对发展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等基本伦理关系进行了新领悟和新治理。在领悟和治理这些伦理关系中,发展伦理学主要回答发展中出现的三大基本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4.
科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并起主导作用,科学文化为大学人的自我发展树立了目标并创造了环境条件。当代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注重科学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使大学人在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自然是近代大工业和科学技术产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既是一种自然物又是一种社会物.社会自然并非总是宜人的,其发展过程也充满着矛盾和冲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进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自然、实现科学发展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6.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何以可能的问题及与此相关的二者的中介问题,长期以来被我国哲学界所忽视。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在其经典著作中是非常关注这些问题的。蕴涵在思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问题的哲学解便是将哲学和科学沟通起来的中介。科学问题的哲学解是指科学主体在一定时代的科技知识背景条件下对某个科学问题不能从科学角度用科学方法作出准确的解答时,而从哲学的角度用哲学思维的方法解答的结果,其实质是哲学科学化和科学哲学化双向运动的结晶。这为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成为可能奠定了基础,一方面,科学问题的哲学解哲学通向科学的中介,使哲学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科学问题的哲学解是科学通向哲学的桥梁,使科学作为哲学的基础成为可能。该研究对于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充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科学的发展,以及对于深化哲学和科学的关系的理论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因增强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巨大的人文争议。主要体现在超人类主义和生物保守主义的针锋相对。二者虽有可取之处,却最终会陷入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结局。要化解“技术—社会”之间的矛盾,必须扬弃基因增强导致的人文关怀上的虚无主义,对基因增强技术的人文风险及伦理语境展开多维度透视,界定基因增强应坚守的伦理原则。基因增强的人文问题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此,可以在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理念的指导下,在实践上寻求一条马克思式的“技术—社会”和谐发展之路,使基因增强技术更好地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类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学主义与历史主义首先应当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而上学蓝图、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然后才能够在某种条件下演变成为学术思潮与社会思潮;科学现与历史现作为科学史联系它的形而上学蓝图及其研究纲领方法论的概念框架,同科学主义与历史主义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科学主义与历史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是科学史学理论和方法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它们之间的张力和冲突越大,科学史编史纲领的理论思维空间也越大.  相似文献   

9.
和谐伦理:和谐发展的伦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和谐发展,就是以心和、人和、天和为特征和向度的发展模式。和谐发展的伦理学基础理应是和谐伦理。和谐伦理,就是调节自我、人我、物我之间的道德规范。“三和”——心和、人和、天和,是和谐伦理的终极指向。心和指自我身心的和谐,是和谐发展的微观伦理基础;人和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发展的中观伦理基础;天和指人与自然界万有存在之间的和谐,是和谐发展的宏观伦理基础。实现了“三和”,方能求得人类需要和非人类需要的和谐,达致“保合太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给出了教育的和谐伦理指向。履行和谐社会赋予教育的和谐伦理使命,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是教育支持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公益导向的教育设计现、义利结合的教育价值现、适当超前的教育发展现、“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观构成了教育和谐伦理的基本内涵。一般说来,和谐发展的教育通过培育和谐的心态、世态、生态和意识,以营造心和、人和、天和、思想和的和谐环境,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持。为确保教育的和谐伦理指向,必须:确立使受教育者和谐发展的和谐教育思想;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和:整合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摈弃教育产业化;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1.
海洋渔业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沿海地区对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渔业社会发展缓慢,渔区现代化受阻,社会矛盾突出。要实现海洋渔业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树立人海和谐的理念,合理配置渔业资源,引导渔民转产转业。  相似文献   

12.
东方科学与文明的复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500年前以来,人类的科学和文明存在着至今仍具有巨大影响的两大相对独立的流派。一个是源于古希腊的西方科学与文明,一个是源于古代中国的东方科学与文明。前者的科学思想是还原论,方法是公理化研究方法。后者的科学思想是整体论,方法是实用化研究方法。我们认为,西方科学与文明的发展目前出现了瓶颈问题,无论是西方科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在处理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关系上,都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出现了不可持续的严重问题。与此同时,科学的发展、社会和经济的进步都呼唤一种新的科学、新的文明,而它们的核心思想与东方科学和文明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东方科学与文明将面临一个大的发展。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应当而且必然结合在一起,共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3.
旧唯物主义抽象自然观的主要错误在于割裂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联系,以抽象孤立的思维模式审视两者的关系。马克思实现了自然观上的传大变革,提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在他看来,人与自然是交互作用的,自然史与社会史的演进是同步的,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是统一的。马克思现实的自然观是合情合理的,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工程学及其哲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工程学是以社会政策、法规、计划等的设计概念为核心的,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进行重构与整合,并具有自己特殊内容的新兴学科。社会工程具有交叉科学的特点,它要求体现理论研究与方法论研究相结合、归纳分析与演绎推理相结合、逻辑模型分析与数理模型分析相结合、矛盾思维与系统思维方法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建构社会工程研究的方法论。社会工程思维的特征是模式化思维和决策性思维。在这种思维的过程中始终要处理好两个基本范畴的关系,这就是规律和对策的矛盾统一关系。社会工程研究中的模式和对策都体现了规律与价值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15.
在默顿科学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其思想资源之一,而且充当了某种理论参照系的作用;同时,默顿科学社会学强调科学的自主存在和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科学依赖经济需要和物质生产的观点,既是一种"反调",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默顿科学社会学关于科学制度的研究是开创性的.这种研究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看到的关于科学社会本性的许多内容,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16.
实现长效治水,促进人与水的可持续发展是水环境治理的实践难题。水环境治理从工具意义上认识水,将水看作人类客观改造的对象;水伦理治理把水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人水共构、共生的理念,强调治水是一种合伦理性的治理,以水伦理为价值取向,围绕水伦理问题进行治理。浙江“五水共治”的治水伦理实践为我们在新时期处理好人水关系,促进人水和谐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绿色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价值观,其目标体现为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复杂系统的目的性行为以及多目标多层次控制范式,为理解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与道德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视野和系统哲学思维。因此,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类应着力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对绿色价值观以及社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与自组织进化、序参量与价值突现进行复杂性科学哲学的分析,将为我国绿色发展实践,特别是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熵”理论揭示了污染产生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打破“器物至上”和“技术乐观主义”的窠臼。中国新型现代化的本土性和修茸性特征,决定了其对低熵化发展模式的诉求。“熵”定律在科学层面揭示了发展的认识原理,可持续发展在政策层面给出了发展的战略原则,低熵化发展模式在实践层面提供了发展的操作方式与演进路径。培育低熵观念、选择低熵技术、营造低熵社会环境,是低熵化发展模式付诸实践的应有之念。在弱“熵”的进程中构建节约型社会与和谐型社会,并由此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新型现代化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论后现代科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科学有三大趋势,沿量子阶梯上行与下行,以及探索不确定性,这三大趋势构成了后现代科学的主要内容。后现代科学正在深刻影响着科学的内涵和外延,动摇着二千年来关于“真”和“规律”的认识,对于“认识”的认识,以及对于“科学”本身的认识。文章在经过一系列分析后指出现代科学与后现代科学的区别与联系,并从21世纪科学发展的趋势入手,逐步揭示出后现代科学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后现代科学与当代中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数学在人的实践或在其他科学中的应用对数学自身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这实际上不是人的实践和其他科学巽的需要发展的促进作用。首先,数学应用为数学思维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即为数学研究提供研究“起点”;其次,数学应用提高了人们对数学理论的价值评价,使更多的人来研究数学;最后,数学应用为数学提供一种可接受性基础,增强人们对数学科学的信念,加强数学研究的力度,从而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