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磊  刘海艳 《科技信息》2009,(15):57-57
网络时代,腾讯QQ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QQ满足了人们工作的需求、情感的需求以及娱乐的需求,但是它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受众应当树立正确的"QQ"观念,避免负面效应,使其能够更好的为自己服务。  相似文献   

2.
高燕 《科技资讯》2012,(7):251-251
在网络红人频出的时代,一些以丑出名的网络红人格外的引人关注。本文将以丑出名的网络红人定位为"网络丑角",并分析其成名过程中如何成功运用争议、哗众取宠、爆料隐私等使个人话题成自己成为谈话话题和公共话题,同时尝试研究在网络红人、网络推手、水军、网站合谋下的网络丑角媒体议程设置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拉斯韦尔在"五个W"模式中提出了受众研究问题,早期"枪弹论"的受众观以传者为中心,视受众为被动接受对象,认为精英可以通过大众媒介对大众进行操纵和控制。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一些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复杂而有限,提出以"受众的需要"为中心,把受众看做信息产品的"消费者",然而,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这种受众观具有虚假性,实际上仍是以"受众为中心"幌子下的"传者本位"。随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在传者与受众这一矛盾体中,受众也被看做"具有特殊需求的主体",传播不再是"主体—客体"结构的思维。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文化研究"把受众研究的理念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认为不仅传播者在传播信息时遵循法则,受众的解读也遵循法则。认为受众是一群积极的"解读者",而这一解读并不总是朝向传播者的原意的。从"枪弹论"到"作为市场的受众"到"使用与满足"理论再到文化学派的"生产性受众",传播学受众研究的理念经历着受众从客体到主体,从被动到主动的一个渐进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罗西 《海峡科学》2005,(8):18-19
在网络时代,杂志面临读者分流与流失的考验,期刊编辑要有自觉的读者意识,重视并加强研究特定的受众群体心理,准确地找到读者定位.  相似文献   

5.
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文化外译的作用日益增强。作为翻译活动的一种表现方式,文化外译文本对现实译语受众产生影响的大小与译者的受众意识密切相连。译者的受众意识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达到译文信息的预期传播效果而选择的与受众理解程度贴近的表达方式的一种个体意识。译者心理是译者受众意识形成与变化的基础,而透过受众意识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译者心理。本研究以冯骥才《符号中国》英译本为例,从译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出发,探讨文化外译活动中译者的受众意识,希望可以为创造高质量的文化外译样本,使中国特色文化走向更广大的国际舞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钱李  史娟 《科技资讯》2013,(4):220-220
本文以网络上盛行的"王道"现象为例分析了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网络时代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各种手段。  相似文献   

7.
随着与世界交流程度的加深,外来文化强势进入,当下中国的各地域特性正在弱化、"千城一面"及文化同质化现象已经出现,地域文化同化现象严重,针对这一现象,在室内设计中最具代表性的酒店室内设计方案中,采用具体挖掘和应用方法将本地域文化融入至实体的空间中,完工后项目运行情况良好、顾客认可度高、入住率高于大部分星级度假酒店,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地域文化的应用研究的必要性,说明酒店室内设计中强调地域特色文化的融入,可为人们的心理提供文化认同感,从感官和心理两方面给受众带来对异域风情的新鲜感,由点及面,循序渐进,最终可达到减缓文化同质、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受众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心理需求有性心理需求、好奇心理需求、娱乐心理需求、文化心理需求、审美心理需求和情感心理需求.但广告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是美女和家庭主妇,对受众的需求满足面不广,浅层次心理满足多,深层次心理满足不够,因此需要正确塑造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来引导受众的心理.  相似文献   

9.
由于网络的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巨大差异,在网络交流中,女性逐渐形成了自己不同于男性,也不同于以往的语言风格。针对当今网络交流中女性同性群体之间称呼语的一些变异现象,探究其产生的心理机制及语用功能,揭示网络时代女性话语构建心态和效应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广告,不是纯粹的商品行为中的促销手段,更不是纯经济现象,而是一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与文化机制下的文化现象。现代广告必须以追求社会效益和受众的文化需求为目标,不断扩充广告的文化内涵,以适应各层次的受众。  相似文献   

11.
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它记录了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文化内涵丰富,内容博大精深。可称之为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古地名出现被美化和被曲解的现象。文章对在部分拉萨古地名中出现的美化现象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从"传者中心论"到"受者中心论",普通民众成为文化产品的主要消费者,甚至媒体的话语权也部分让渡给了受众。随着意识的张扬,私人话语开始向大众传媒扩张。我国媒体上最典型的私人话语形式是"情感倾诉",即由普通百姓倾诉自己生活中的情感遭遇,记者聆听记录而成。本文从媒体、受众、倾诉者三个角度来探讨情感倾诉兴盛于各大媒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尹剑波 《科技信息》2010,(34):I0150-I0150
模因论来自于达尔文进化论,是研究文化进化中文化模因传播复制现象的理论。中华"和"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与"和"有关的思想及话语从古流传到今。本文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阐释了"和"文化传承的现象,并提出了对其他语言文化现象阐释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受众观和商业价值的驱动下,电视新闻娱乐化成了电视新闻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本文先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受众的心理欲求进行梳理,再从电视传媒受众观的角度辨证探析,最后从系统的视角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受众观和商业价值的驱动下,电视新闻娱乐化成了电视新闻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本文先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受众的心理欲求进行梳理,再从电视传媒受众观的角度辨证探析,最后从系统的视角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芦珊珊 《科技信息》2013,(36):261-261
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大众心理的真实写照。它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的附属品,在互联网上占领着话语领域。它的产生一方面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另一方面又折射出了中国最前沿的文化走向。因此,对这些词语进行翻译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讨论持续火热。有人说,它主要是电视节目、影像制品等能够吸引人眼球的文化产品,因此可被称作"眼球经济";也有人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围绕如何争夺受众的注意力,从而衍生出具备多种经济附加值的服务,故而可被视作"注意力经济"。由此可见,无论是"眼球经济",还是"注意力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玩的就是新意,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腾讯QQ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QQ满足了人们工作的需求、情感的需求以及娱乐的需求,但是它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受众应当树立正确的"QQ"观念,避免负面效应,使其能够更好的为自己服务。  相似文献   

19.
论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创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网络时代图书馆创新文化的意义,论述了网络时代图书馆创新文化的特征,提出了网络时代图书馆创新文化的举措。  相似文献   

20.
李晓娜 《科技资讯》2009,(29):241-241
设计的本质任务是服务人们的生活,是以人为根本目标的,因此不能忽视人的心理需求。"趣"文化作为当今趣味类产品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的概括,在设计领域运用极其广泛。本文就"趣"文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阐述,并对应用"趣"文化的产品设计进行分析,总结其设计的特点和设计方法,分别从设计思维、造型语意、材料和色彩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论证了"趣"文化设计对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