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岸 《世界博览》2012,(20):72-74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10月11日北京时间19时,存诺贝尔文学奖官网。看到“MoYan”这个名字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首先有种不真实感。怀疑这是黑客在跟中国文学爱好者开玩笑。  相似文献   

2.
正为庆祝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纪念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00周年,2013年6月1~2日,"从泰戈尔到莫言:百年东方文化的世界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会议由同济大学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主办,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翻译家协会、瑞典皇家科学院等合办。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党委副书记马锦明、副校  相似文献   

3.
莫言获得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由文学事件向文化现象扩散过程中,满足了中国作家的渴望:当代文学走向成功,进而揭示作家成功的文化奥秘;满足了文学读者的期望:普通民众走进大师,进而展示文学大师的文化魅力;满足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进而宣示崛起中国的文化形象,最终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最后的莫言     
再过些日子,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将前往瑞典领奖,届时无疑将再次引起举世的关注。莫言的获奖圆了中国人的一个梦。中国其实与诺贝尔文学奖蛮有缘的。早在1938年,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以《大地》一作获奖。这部作品的素材就取自邻近我家乡的皖北宿县。几十年后的2000年,一位名叫高行健的法籍华裔作家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从各方反应来看,这位高作家的获奖实在是没有什么公信力。直至来自山东高密的莫言众望所归地摘取今年的奖项。  相似文献   

5.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它代表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时代价值。这种时代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学的民族精神价值,二是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学的文学价值,三是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学的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作家莫言和美籍作家赛珍珠同为以描写中国题材见长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在题材、人物、主题、形式等方面双水分流,各尽其妙。两位作家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都做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在“一带一路”理念的影响下,中国与白俄罗斯之间的文学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事件进一步激发了白俄罗斯汉学界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兴趣。鉴于白俄罗斯学界主要借助俄语史料来研究中国文学,所以对中国文坛的关注具有一定的趋同性。总体上看,白俄罗斯对莫言的接受和研究尚处于基础起步阶段,主要将莫言与阿列克谢耶维奇进行平行研究,探讨两位作家的创作异同,重点关注他们在所处的时代语境、生活背景、创作影响源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白俄罗斯汉学界对莫言创作的认知视野。  相似文献   

8.
郭岸 《世界博览》2012,(20):73-74
正几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能评判世界文学的好坏吗?莫言为何赢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学报》2016,(1):21-23
<正>莫言是中国大陆第一位本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获奖是中国当代文学成就获得世界读者认可的标志。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莫言的文学成就已经为国外文学翻译与研究界注意,仅举以下3例就可以大致说明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传播和接受情况:1.在莫言小说的10个长篇英译本(全为Howard Goldblatt翻译)和1个短篇集英译本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文学奖年年颁奖,中国作家年年缺席。其原因在于中国文学向西方翻译不够,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以及西方读者无法全面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另外,论文还剖析了评委们的价值观和中国作家的不足也妨碍了中国作家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1.
李强  赵萌 《世界博览》2012,(22):76-80
“中国如果有作家能得诺贝尔文学奖,那就是莫言。到时候,有很多你能拍的好故事。” 整整十年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来到中国,同莫言一起回老家山东省高密大栏村过年。人们更愿意将那里称为“高密东北乡”——莫言笔下大多数故事发生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潍坊学院学报》2019,(3):12-15
<正>为响应国家中国文化/文学"走出去"的号召,切实有效地推动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为代表的中国当代优秀作家作品及相关研究成果走向世界,由首都师范大学张志忠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13&ZD122)项目组,于2019年4月3-7日  相似文献   

13.
莫言一直是站在中国先锋文学最前沿的作家.他在80年代的现代主义艺术实验和先锋写作中脱颖而出,并在其以后的创作中始终坚持扎根于民间的先锋写作.回顾其创作历程,可以印证莫言走过了一条"物极必'返'"的创作道路,具体而言就是一种对西方现代主义特别是欧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民间化改造.  相似文献   

14.
黄夏 《世界博览》2012,(24):50-51
2012虚构类图书盘点海外华语文学作品集体从榜单消失,那么这一年里,除了诺贝尔奖作品,我们还可以读什么?时值岁末,照例要对一年来的文学出版做一番点评。今年文学界最大的事件莫过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多少改变了往年波澜不惊的图书市场格局,以至出现"几分"天下的气象。所谓"波澜不惊",便是引进版小说对原创图书的全面优势。在莫言得奖之前,加西亚·马尔克斯的  相似文献   

15.
我在<对新世纪十年文学的一点理解>一文中曾经说过自己的写作计划,要进一步讨论当代文学的"中年危机"现象,但是在开了一个头以后,就迟迟没有写下去.这过程中自己在认识上发生了变化,其原因是在去年六月复旦大学召开的"新世纪十年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主办者有意安排了两群不同年龄层的作家——一群是中坚作家:莫言、余华、王安忆、苏童等,另一群是当红的年轻作家:蔡骏、韩松、飞氘、张悦然、郑小琼等等.  相似文献   

16.
《潍坊学院学报》2016,(1):11-12
<正>莫言是当下文坛最为活跃、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长度逾30年而不衰,作品数量巨大,文体多样,长、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舞台剧和电视剧,都有所涉猎,成绩斐然。早在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就是中国作家在海外被翻译出版作品最多的一位,也是荣获中外各种文学奖项最多的一位。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西方世界的提升诉求凸显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海外译介在提升我国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上的重要性。莫言先生作为新时期文学代表作家获得诺奖是西方文学界对中国文学的充分肯定,同时说明莫氏作品海外译介是我国文学外译的典型的成功案例。在分析比较"熊猫丛书"和"莫氏译介"两次文学外译案例后,本文从译者选择和译介模式角度探索以新时期文学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理想的译者取向。  相似文献   

18.
穆楠 《世界博览》2012,(24):46-47
蛇年运程比莫言小说更贵诺贝尔奖受追捧,严肃题材与实用手册并重,这就是法国人今年爱读的中国书。法国最大的实体书店是FNAC书店,其连锁店遍布法国各地,在火车站、地铁站和市中心等人流量最大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所售图书门类齐全,包罗万象,因此FNAC自然成为法国畅销书的风向标。当下FNAC卖得最火的中国书是哪一本?自然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的作品了。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批评范式,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作家论其实是在晚清与“五四”两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确立的.王国维与梁启超就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先驱者。首先,从历史语境来看,他们的文学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其次,他们都融合了中西思想观念,确立专门角度,讲究科学方法,已经具备了现代批评的质素;最后,他们的作家论既是对中国古代作家论的继承与超越,也对“五四”时代的作家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泰戈尔莫言现象看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戈尔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东方乃至世界文坛有着深远影响。他们文学成就的取得主要归因于在本土文学话语处于弱势地位的背景下坚守的文化自觉;而这种文化自觉的关键是在文化杂糅时代对本民族文学的扬弃和对外来优秀文化的认同,本土与外来的结合,使他们作品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而具有普世价值的人性书写则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对其民族文学拔秀于世界文学之林具有非凡的意义。泰戈尔和莫言现象为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文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