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中粒小麦4185为对照品种,研究了不同大粒小麦品系在灌浆至成熟期间的光合性能、灌浆强度及最 产量。结果表明,大粒小麦的叶面积大,光合强度高,灌浆强度高,千粒重明显高于中粒品系,是有推广价值的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2.
三十烧醇能提高小麦从旗叶叶绿素含量、幼穗的干重及灌速度。亚硫酸氢钠也有同样的效应。两者对小麦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三十烧醇和亚硫酸氢钠混喷能提高小麦千粒重,尤以0.1%KH_2PO_4+200ppmNaHSO_2+0.5ppmTRIA的混喷方式为佳。 相似文献
3.
以中粒小麦4185为对照品种,研究了不同大粒小麦品系在灌浆至成熟期间的光合性能、灌浆强度及最终的产量.结果表明,大粒小麦的叶面积大,光合速率高,灌浆强度高,千粒重明显高于中粒品系,是有推广价值的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4.
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其灌浆参数与粒重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Richards方程对新春8号等6个春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对各品种的灌浆参数和速率曲线分析表明:新春6号、新春9号和Geleng为典型的强、弱势粒异步灌浆型品种;新春8号、宁春30号和新陇麦15为典型的强、弱势粒同步灌浆型品种。异步灌浆型品种强、弱势粒起始势之间差异较大,强势粒较弱势粒进入灌浆盛期早;同步灌浆型品种强、弱势粒起始势之间差异不大。灌浆过程的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3个阶段对总灌浆物质的贡献分别约占26%、45%和29%.但所需的时间在强、弱势粒和品种间有较大差异。渐增期灌浆速率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快增期持续天数、缓增期灌浆速率和灌浆活跃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活跃期对千粒重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延长灌浆活跃期对稳定和提高千粒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四川优良小麦品种灌浆特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川几个优良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过程的Logistic方程有关参数及茎叶干重动态变化的分析,提出了四川优良小麦品种选育中主要灌浆参数的建议指标,其中T(灌浆持续期)为45d左右,R(平均灌浆速率)不小于每天2.2%,Rmax不小于每天4.0%,分析同时表明,四川早熟小麦品种具有更多的优良灌浆特性。 相似文献
6.
气候因素对北疆复播油葵籽粒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物统计分析方法,较系统地分析了北疆地区复播油葵籽粒灌浆期间气候因子对油葵灌浆时间、灌浆速率、千粒重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复播油葵灌浆期平均气温低与日最高气温相对较低是延长灌浆时间的有利条件,平均气温低与气温日较差小对提高油葵千粒重最为有利,而且灌浆速率对千粒重的影响略大于灌浆时间。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耐湿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周麦13号和矮早781在灌浆期对涝渍胁迫的生理学效应,结果表明:在淹水条件下,周麦13号的叶绿素、脯氨酸(Pro)、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根系活力均高于矮早781;而矮早781的丙二醛(MDA)含量和质膜相对透性却明显高于周麦13号,这揭示了不同的耐湿性品种具有显著的生理效应差异。 相似文献
8.
氮含量是小麦的重要营养指标之一。传统方法监测不同生长时期的小麦叶片氮含量的过程繁杂且具有破坏性,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利用无人机遥感图像快速预测小麦氮含量的方法。利用小麦灌浆时期获取的无人机图像,基于改进的加权平均算法进行拼接和融合。该方法可有效消除拼接痕迹和差异,从而有效提取小麦特征,包括RGB特征、HIS特征和植被指数(VIs),利用这些特征及它们的组合构建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HIS特征+VIs组合的模型预测精度最高,其验证集决定系数(R2)为0. 774,均方根误差(RMSE)为0. 363 7。该结果说明基于无人机监测小麦灌浆期的营养可行,这也为小麦田间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青海湖环湖沙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青海湖环湖沙地进行统计,发现环湖地区连续性沙地主要有四块。其中最大的两块为湖东和湖西沙地,面积分别为558.038km^2、81.91km^2,且分析了环湖连续沙地和斑状沙地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斑状沙地不稳定性高于连续沙地,并就环湖沙地的成因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高粒重(48号)和低粒重(154号)小麦株系是01-35(大粒)和6044(小粒、多穗)的稳定杂交后代,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取灌浆期(开花后17天)的小麦籽粒,提取代谢蛋白,双向电泳后,进行图谱分析.结果显示:两品系中分别鉴定了380和367个蛋白点,其中52个蛋白点为两品系差异显著性表达.将其中13个差异点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进行了肽质指纹图分析,通过采用Mascot软件对MSDB数据库查询,其中9个蛋白质点得到了鉴定,包括葡聚糖合成酶、葡萄糖-1-磷酸-腺苷转移酶小亚基前体、一种胚胎晚期富集蛋白等.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小麦籽粒灌浆其代谢蛋白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2-DE)方法,通过质谱分析、数据库搜索的结果对粒重形成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1.
化学灌浆是改善软弱岩体岩性的有效办法,可以降低吸水率、提高变形模量、弹性模量,提高抗压、抗拉和抗剪强度。结合某水利工程现场砂砾软岩的实际情况,研制了一套用于砂砾软岩室内化学灌浆的试验系统;配制了多种试验用环氧树脂浆液;制定了相关的试验方法及步骤。采用外敷材料及试模成型的措施,解决了试验用软弱岩石不易钻孔及成型的难题。通过试件切割及显微镜下微观观察,验证了浆液在砂砾软岩中的可注性。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砂砾软岩室内化学灌浆系统的灌注性能可靠;对砂砾软岩进行化学灌浆加固具备可行性;灌注及加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探寻黑龙港地区超晚播节水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的适宜品种,采用大穗型(潍麦8号)、小穗型(衡水4399)和中间穗型(济麦22)3种不同类型品种连续3年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穗型品种的花后光合特性和籽粒灌浆特征。结果表明,在超晚播栽培下,不同品种产量的差异主要是千粒重的差异;3个品种中济麦22千粒重和产量均最高,主要是由于灌浆持续期特别是活跃灌浆期较长、灌浆后期的灌浆速率较高所致。与潍麦8号和衡水4399比较,济麦22在灌浆后期不仅具有较高的光截获率,还具有较高的叶片光合活性,这是其灌浆期较长、后期灌浆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因此,中间穗型品种济麦22是黑龙港地区超晚播节水高产栽培的适宜品种。 相似文献
13.
新疆和田地区土地沙漠化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沙漠化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新疆和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环境灾害多发,土地沙漠化不断加剧,沙进人退的形势日趋严峻,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多个侧面阐述了该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不同措施对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作用,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科尔沁沙地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植被的抗风蚀及固沙作用。结果表明,人工植被恢复措施可有效提高沙丘的植被盖度和物种丰富度,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植物:沙丘与草场的植被相似性较差:植被的抗风蚀能力随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增加。根据目前植被的发展现状,对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保护、管理和恢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5.
近15年来呼伦贝尔沙地土地沙漠化发展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2001—2015年MODIS NDVI遥感数据反演了呼伦贝尔沙地近15年来植被覆盖度和沙漠化土地的空间格局与变化.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呼伦贝尔沙地土地沙漠化总体有所减弱,但年际变化显著.其中:2001—2007年沙漠化土地以扩张为主;2007—2013年随植被覆盖缓慢恢复,沙漠化逐渐逆转;2013—2015年沙漠化有所加剧.降水量年际变化是该区沙漠化逆转或加剧最重要的驱动力.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几十年内该区沙漠化具有正过程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17.
科尔沁沙地范围确定及风沙地貌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沁沙地范围的界定,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利用Landsat8OLI影像和ASTER GDEM数据,采用水系流域分割方法,划定科尔沁沙地的自然地理范围.并提取了各类沙丘分布信息,对沙丘格局特征和形态示量做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面积64 387.22km2,风沙覆盖面积37 381.00km2.风沙地貌分布及格局具有一定规律性,沙丘类型自西向东、自南向北趋于简单,并主要分布在西辽河干、支流沿岸的冲积平原上,不同河谷形态、走向其两侧沙丘发育呈现差异性,河流对沙地发育演化及维持其平衡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Characteristics of stemflow for sand-fixed shrubs in Mu Us sandy land, Northwest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iPeng Yang XiaoYan Li LianYou Liu JianJun Wu Eerdun Hasi YongLiang Sun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8,53(14):2207-2214
Little work has been done on stemflow for desert shrubs in China. This study measured stemflow in two shrubs of Salix psammophila C. Wang et Chang Y. Yang and 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 in Mu Us sandy land and establishe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stemflow and canopy characteristics, rainfall amount and intensity.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the amount of stemflow for S. psammophila and A. sphaerocephala accounted for 7.6% and 2.7% of the gross rainfall respectively.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rainfall and stemflow for the two shrubs; wh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emflow percentage and rainfall suggested that there existed a rainfall depth threshold of 3-5 mm for S. psammophila and 5-7 mm for A. sphaerocephala. Stemflow percentage positively increased with rainfall depth increasing before the rainfall depth threshold values had been reached but showed stability after the threshold. A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shrubs with more branches, larger crown volume and smaller branch angle inclination tended to collect more volumes of stemflow. Moreover, stemflow amount and percentage increased with the maximum rain intensity increasing in 10 minutes (l10) and the stemflow percentage tended to increase quickly with l10 when it was less than 3.0 mm h^-1 for S. psammophila and 2.0 mm h^-1 for A. sphaerocephala, and then showed stable trend with increasing of 110. 相似文献
19.
科尔沁沙地生物与工程结合的固沙措施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物与工程措施对科尔沁沙地西部流动沙丘进行植被恢复,并通过沙丘监测和植被调查来评价流沙固定和恢复效果.1.0×1.0m的草方格结合适宜的固沙植物,能达到最佳的防风固沙效果.流动沙丘经人工措施固定后,随固定年限的增加,土壤水源涵养能力逐步提高,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如全C、有效K、碱解N和有效P等指标显著提高,土壤化学性质得到明显改善.植被盖度明显提高,植物生态系统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半干旱区,属于典型的高寒沙地,是青海省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乌柳是当地退化草地恢复的主要树种,乌柳林的稳定性是其可持续管理的关键。研究夏季乌柳林的水分来源以分析它们在半干旱区能否维持稳定性。【方法】利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研究了夏季4个林龄乌柳林的水分来源,比较乌柳林的木质部水分与各潜在水源的稳定氢、氧同位素值,确定7月乌柳林主要利用的水源。【结果】不同林龄乌柳林可利用不同深度的土壤水或地下水。其中,2年生乌柳林主要利用地表下25 cm的土壤水,占总水源的75.5%; 10年生乌柳林主要利用地表下25~75 cm的土壤水和地下水,占总水源的73.9%; 20年生乌柳林主要利用地表下50~75 cm的土壤水和地下水,占总水源的67.7%; 30 年生乌柳林主要利用地表下25 cm的土壤水和地下水,占总水源的69.6%。随着林龄的增加(从10 a到30 a),乌柳林对地下水的依赖性逐渐增强。【结论】乌柳林通过调整水分利用策略来适应共和盆地的半干旱气候。利用稳定的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有助于长期维持乌柳林稳定性,建议将乌柳作为高寒沙地和其他半干旱地区退化植被恢复的主要树种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