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张世均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22(5):94-97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广大黑人肩负争取国家独立和自身解放的双重任务。他们通过参加独立战争、向议会递交请愿书等“合法”斗争和进行武装起义、逃亡等“非法”斗争的道路来争取自由和解放。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取得的成绩非常有限,仅取得了局部斗争的胜利,要想彻底打碎他们身上的枷锁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战时中立国的海上贸易权利是中立国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依据。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在与美国进行海上贸易的权利方面,欧洲中立国与英国之间不可避免产生了中立权利的纠纷。法国参战后,这种纠纷更为复杂.欧洲中立国的海上贸易政策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总的来看,在维护中立国海上贸易权利方面,欧洲中立国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邓小平理论的精神感悟,初步揭示了邓小平在构建理论过程中所张扬的六种主体精神。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精神”的概念,并就此种精神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精神发展历程中的价值和地位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5.
郑健儿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0,13(1)
游戏是低幼儿童的主导活动 ,可谓是低幼儿童的天职。游戏精神是当今儿童文学的一个新颖观念 ,已倍受低幼儿童文学作家的亲睐 ,它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当前素质发展提高的要求。作家在儿歌、童话等属于低幼文学的不同文体中 ,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这一游戏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新自然哲学的影响下.宿命论应运而生。宿命论本身也经历一个从非理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并反映在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中。本文从德莱塞、麦尔维尔、奥尼尔等作家的作品切入,结合历史背景,探讨宿命论在关国文学中的反映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蒙柱环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4):45-48
美国华裔文学和非裔文学中都有大量的性别暴力描写,其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少数族裔反抗白人霸权的反话语,是从边缘向白人中心的挑战。非裔文学中的性别暴力描写反映了黑人女性受到的压迫,控诉了白人种族主义。以赵健秀为代表的华裔文学中的性别暴力描写,只是一种虚构和“臆想”,试图颠覆所谓华裔模范族裔的神话,但是这种性别暴力指向的是白人女性,最终达到的效果只是印证白人主流的“可怕逻辑”。 相似文献
8.
华裔文学--美国的少数族裔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颖果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3,5(2):13-15
近来30多年来,华裔学极大地丰富了美国学而成为美国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华裔学研究涉及多种艺和化思潮,并反映出美国学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方然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22(2):54-57
准确把握一个时代学创作主体和主流学的特质,是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宋代政治、经济和化的主要特质,决定着宋代人的社会地位和精神风貌;这种特质和风貌,孕育出宋代主流学的艺术特质、创作规律和总体成就。这些特色、规律和成就,冲破了封建正统学思想的束缚,依照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演进,在古代学史上铸就了光耀千古的辉煌。 相似文献
10.
陈雪军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25-29
接受理论在中国的长足发展为我们重新认识文学主体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接受理论视阈下的文学主体之间形成的是交流对话者,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这一互动关系在“期待视野”和“隐在读者”的接受理论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实现。笔者在接受理论视阈下审视文学主体的关系,以期最终实现文学活动的优化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国清教主义是集神学、哲学、意识形态等为一体的思想体系,是美国文化、文学的基岩,它的“盟约神学”的内容虽几经置换,却仍然对美国社会发挥着巨大作用,更为特殊的是,清教主义到达新大陆之初使孕育着自我颠覆的变数。从清教主义中伴生出来的清教文学也有着迥异于英国文学的主题、文体和文类特色,它的荒原意象、鲜明的善恶观等极大地影响着美国文学的批评与创作。 相似文献
12.
从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高校学生社团普遍缺乏主体精神,并对如何培养学生社团主体精神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教育心理学中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其倡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潜能,重建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的核心理念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平台。本文即是对如何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美国文学教学中的一次可行性研究的阶段性总结。通过分析学生在调查问卷中的反馈信息,探讨了符合学生兴趣和潜能发展需要的美国文学的教学模式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描述、反映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华人反抗白人的固定化概念化形象以及华人如何适应美国主流文化、融入新文化所产生的种种文化冲突,但这些冲突都是围绕文化身份建构这一点进行的。把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分为前阶段的文化失语期、开始阶段的身份认同期、探索阶段的民族身份认同期和族裔散居混合身份认同发展期等四个阶段,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张卓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7,29(1):55-59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华裔文学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成为具有新兴文化动力的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的生产与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以及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探寻美国华裔文学生产的历史语境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肖腊梅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生存欲与毁灭欲相伴,文明史也是暴力史,爱与暴力一直是文学舞台上的热门话题。黑人文学中的爱与暴力水火不容却形影不离,沃克的《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人生》从施害者角度阐述了男权暴力统治造成了施害者病态的关爱,莫里森的《宠儿》从受害者角度阐释了暴力创伤导致了受害者对爱的自我剥夺,胡克斯则提出了爱的伦理以作为疗愈策略,她的疗愈修辞对黑人文学既有继承,也有超越。 相似文献
18.
王春晖 《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128-131
作为美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二十世纪黑人文学一直以美国梦为一个重要主题。在二十世纪早期,黑人文学充分表达了对于黑人民族的赞美和对于自由平等梦想的憧憬与努力;中期以抗议小说为代表的黑人文学则震撼地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黑人贫困状况以及作家对于美国梦能否实现的焦虑与担忧;后期以沃克、莫里森为代表的黑人女性作家反思了黑人群体的狭隘排外,倡导黑人男性与女性、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博爱与融合。 相似文献
19.
邱世鸿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03-107
通过对唐代大草书家怀素的书法形成原因的分析,指出中国草书家的艺术精神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悲剧精神”即“酒神精神”,他大量存在于中国文人的思想深处,并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精神雄逸刚健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现实主义精神贯穿中国文学创作始终。分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展轨迹,概括了从五四时期到新时期各个阶段的特点,探讨了底层文学如何继承并发扬了现实主义精神,从而获得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