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西方道德学鼻祖的苏格拉底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在治国方针上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德治观 ,把自上而下地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准看成是领导者的要务。然而 ,由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他们在德治与法制、德治与政体、德治与领袖素质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苏格拉底倾向于理性化 ,孔于倾向于情感化 ,这种差别对于我们认识中西方文化的个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他们主张德治的终极目的 ,是使人类社会达到世界大同 ,充满和平、关爱与民主 ,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2.
法治和人治的争论由来已久,古代西方和中国对法治和人治都有各自的论述,他们之间有许多相同的理念,也有许多差别,比较中西方关于法治与人治的思想,得出法治内含的平等、正义、自由等社会价值。通过分析法治与人治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吸取其法治精华成分,借鉴人治中的“德治”思想,通过当下发生的几起引人深思的案例,分析德治发展的社会基础,以及对现代中国法治进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陶婧 《科技信息》2012,(12):147-147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分别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思想的理论核心"仁"主张"推己及人",将"己"的私识确立为道德和真理的标准;苏格拉底的"认识自我"及"知识即道德",则把包括自己的一切人的共识确立为道德和真理的标准。这是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在本质上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4.
再论中西精神--答朱金高先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都是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客观世界所必需的思维方式。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一般是先通过综合思维了解其全貌,再通过分析思维深入地认识其各个方面。中国以综合思维见长,这使我们比西方更能认识客观存在的全貌,又使我们中国人能更好地把自己和社会联系起来,其社会制度也更能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这正是古代中国比西方发达、文明的重要原因。到近代,人类完成了对客观存在的全貌的认识,需要分门别类、更加深入地认识客观存在,这时西方的分析思维就更有优势;西方的分析思维又使他们更重自我,善于对外扩张。这是近代西方崛起、中国滑坡的主要原因。而根源于中国综合思维的社会、集体意识,又使中国人在民族危亡之际,众志成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社会变革,也使中国对内对外都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西方则长期动荡不安。比较而言,根源于综合思维、以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精神更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中国的大同与马克思主张的共产主义以及综合与分析两种思维方式的分工协作,才是我们社会稳定、家庭幸福的根本保障。因此,我们应以中国精神改造西方精神,以西方精神完善中国精神,然后中西合璧,提升人类思想文化的层次。唯其如此,我们才能获得真正而彻底的幸福。  相似文献   

5.
以德治党是以德治国方略在党的建设上的具体体现,它是指在法治的框架下,在批判地吸收我国古代德治传统和西方德治传统及其现代德治经验的基础上,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去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执政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其价值目标是坚持和当好“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6.
尼采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教士道德的奠基者,教士道德提出了完整的教士理想用来对付人的本能;本能在尼采的哲学中指酒神精神,日神精神是与苏格拉底的“知识型”理性对立的一种高贵的理性精神;苏格拉底倡导的教士道德促使了城邦工具理性盛行,教士道德由此扼杀了希腊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7.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分析了科学和艺术在西方发展的历史,同时以历史经验证明了科学和艺术带来的社会问题。卢梭在文中屡次提到苏格拉底,这有深刻的思想背景。卢梭其实和苏格拉底一样,是卓越的政治哲人,他们都对科学和艺术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周宁宁 《科技信息》2006,(12):242-243
保护环境既需要法治,又需要德治。积极推进环境法治,才能切实保障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深入贯彻环境德治的重要思想,才能加强环境建设。环境法治与环境德治并举,全面、充分、深入地认识和领会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重要思想,坚持环境法治建设与环境道德建设的同步发展,必能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必能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文明的中国。  相似文献   

9.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价值体系在治理国家的手段上,一向都主张偏重"德治",《论语》中的很多字眼对此多有描述。"德治"深植于华夏文明的土壤,其本土性与可用性很强,具有先天的优点。但在中华文化的绵延中,道德文明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而"制度","规则"却鲜有保留,以至于近代不得不借鉴西方社会的制度建设成果。"法治"以貌似舶来品的东西进入中国人视野。"德治""法治"各有怎样的特点,在当今社会应该怎样把二者运用到社会治理中来,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德治是人类社会用道德控制和评价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种手段。法律和道德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以德治国应通过加强干部党德、政德、提高民德、强化法治建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德治思想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它要求统治者、在上者率先垂范,以德爱人惠人教人感化人,而不是片面地以道德口号和律条去迫使人民服从。而且儒家认为道德具有独立的崇高的价值。当然德治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但比之西方文化和其他政治文化思想,有着独到意义。我们不应该忽视对其进行总结和借鉴,对义利之辨有必要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人生观是指在校大学生对人生目的、意义、理想和道路等一系列问题的立场、观点和看法,以及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它是人的社会性、阶级性、民族性和社会集团性在大学生头脑中的反映P因此,大学生人生观是他们籍以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内在尺度,是他们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内在标准,它影响、调节着大学生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制约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活动范围,决定着他们的生活目的、道德情操和发展方向。所谓心态,是指在外部条件下,人们以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对一定事物作出反应的心理倾向.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就是大学生心态…  相似文献   

13.
梁亮 《科技资讯》2008,(29):226-226
先秦儒家学说强调“德治教育”的原则,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儒家提出并建立了系统的德治教育思想体系,把教育作为实施“德治”的中介手段,从而形成了“德治教育体系”。“德治”是西周政治思想中的核心,也是儒家德治教育思想的基础。先秦儒家德治教育主要以四种途径展开,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儒家的教育内容也不尽相同。最后,文章阐发了对儒家德治教育思想对于当今教育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德治就是通过道德教化使国人对某些思想理念、行为规范采取认同态度,产生自觉心理,从而形成凝聚力,以达到稳定社会、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目的。德治的时代意义是:德治是市场经济发展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迫切要求,是重铸民族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新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德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一方面强调“官德”和“民德”建设相结合,另一方面强调德治和法治相统一。  相似文献   

15.
理想主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虽然在不同文学和历史语境中理想主义有着不同的表现,但都有着共同的本质:批判现实,寻觅精神家园和灵魂的诗意栖居地,坚守道德理想和寻求精神超越。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伟大的哲人苏格拉底就已经向世界昭示灵魂的完美是人类最高的追求;18世纪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学科中实施道德品质教育是其不可或缺的内容.道德品质也叫品德或德性,它是一种社会现象,体现为由舆论与良心所支持的道德意识、道德标准、道德风范等的总和,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倾向的根本属性.在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的当下,语文学科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必须凭借语文(语言、文章、文学)这个“例子”,用各种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课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去引导他们,从而提高他们健康的道德认识,增强他们炽热的道德情感,锻炼他们顽强的道德意志,树立他们崇高的道德信念,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7.
袁爱荣 《科技信息》2010,(20):I0058-I0058
市场经济条件,当代大学生利益现呈现多元化趋势,个体意识增强,功利性增强,出现了否定传统价值观和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的倾向.他们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传统价值与西方价值的对立统一中徘徊,在多元的道德选择中游弋,人格出现缺陷,需引起各方面关注,采取对策,给予其正确的价值引导,完善其人格,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的主流法律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在前苏格拉底时代,人类的法律观重点依然在自然界.在苏格拉底时代,人类法律观的重心却在人类自身.在希腊化时代,可以说,它又回归于自然界.在古罗马后期以及中世纪,人类法律观重点则在于上帝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德治和法治,作为两种最基本最通用的治国方略。要从理论上考察二者的互动,必须深入剖析德治-法治互动的历史经验及其机理,必须在历史与现实的深入思考中对道德和法律的互动达成共识。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古代和西方德治与法治互动的思想,提出必须密切关注德治与法治的差异和冲突,并高度重视德治和法治的重叠和融合,积极促进德治与法治的互动。  相似文献   

20.
法治可以理解为宏观的治国方略,理性的办事原则,民主的法制模式,文明的法律精神和理想的社会状态。德治是指治理国家应以道德教化的主要手段,并要求治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今天的法治与德治结合是一个完整的治国方略,与传统的结合有所不同,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律与道德这两个社会规范互补的需要。在实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上,要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思想道德体系,严格执法,惩恶扬善,确保德治和法治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