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施健 《奇闻怪事》2005,(2):43-44
课前要求:教师让大家带一张全家人的合影,并让学生自由组合,相互介绍自己的快乐之家,也可以介绍给老师或家长,介绍完了,把照片布置在“幸福家家乐”中。  相似文献   

2.
李红霞 《奇闻怪事》2005,(11):34-34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新的综合课程。一连听了几节课,发现教学中有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本节课成功地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让品德回归生活这一思想。教学中教师避免纯学科化的德育和生硬的说教,更加重视品德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追求“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意境。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找准贴近儿童实际生活的切入点设计教学活动,活动形式新颖有趣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感受到自己家庭生活的幸福快乐,学会关爱家人和与家人沟通的方法,从而达到了这个主题活动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提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生活,受到教育.因此本人在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主要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经验,采用“点面结合”、层层递进的教学策略,通过观察了解身边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了解国家和社会为方便老弱病残者生活所付出的努力,进而体会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怀,激发他们的爱心,引导他们懂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友爱之手.  相似文献   

5.
《秋天》一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的第二主题单元金色的秋天。本单元的学习意在让孩子们借助寻秋、赏秋、爱秋的活动,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特有的方法去探究去认识秋天,欣赏秋天的美,去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进而产生与大自然为友,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好愿望和动机。让孩子们通过观察获取知识,知道北方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享受金色秋天所带来的喜悦。  相似文献   

6.
章坚 《奇闻怪事》2005,(3):48-48,47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材,要求教师根据自身情况,有目的的选择、组合教材内容。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孩子们对车辆也越来越熟悉,长大后拥有一辆自己的小汽车,已在他们众多的梦想中占有一席之地。三、交通的不断发达也带来了其负面效应,交通事故频发。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法规不够清楚,更是今人担心。  相似文献   

7.
吴烈 《奇闻怪事》2005,(5):26-26,25
1.通过设计包装盒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方法,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规律,体验成功,锻炼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之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为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而奠基。  相似文献   

9.
王芳 《奇闻怪事》2006,(1):55-55
【案例描述】 在歌曲《我爱我的家乡》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进行歌词的创作。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谈一谈,说一说家乡无锡有哪些值得我们骄傲的,值得我们可谈的美景。问题刚一落,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抢着要回答(课前布置学生搜索有关方面的资料):“有灵山大佛”、“三凤桥排骨”、“太湖三白”、  相似文献   

10.
面对《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大量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任课教师很难正确把握教学目标,不注意就上成了知识型的社会课,忽视了品德的教学。那么,我们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案例描述】一、小品激趣,切入劳动者的话题 师:同学们,喜欢看小品吗?今天,老师特意带了一个,想看吗?好,下面咱们就一同欣赏。(播放小品《红高粱模特队》片断)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不同场所我们的角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而不同的角色叉会对我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0月15-18日笔者有幸参加浙江大学举办的全国小学数学“不同风格,不同流派”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首次领略了全国小学数学界名家的课堂教学风采,使我受益匪浅。其中感触最深的是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的《生活中的百分数》一课,他那鲜活的教学理念,生成灵动的课堂教学,真诚智慧的师生对话,以及爱意盈溢的教风,博得了现场来自全国各地千余名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令我如沐甘霖,如品佳酿,每每回味,久余馨香。  相似文献   

14.
漫长的暑期生活,把学生带入了社会的大课堂,他们能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学到比课堂上更多更广的知识,但由于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局限,他们对事物的识别能力,对是非的分辨能力都还处在幼稚阶段,这就给他们道德素养的养成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这就要求学校教师重视暑期德育工作,把学校德育工作向暑期延续。  相似文献   

15.
石凡 《科技信息》2013,(3):185-185,221
民族院校开设《化学与生活》公选课,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文理渗透,交叉互补。根据开设《化学与生活》的教学实践,讨论了如何结合院校特点分专题进行讲授;结合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多样。  相似文献   

16.
史铁生在散文《我与地坛》中表达了对死亡的思考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探索。从存在主义的视角来看,作者面对生活的苦难,他选择了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以对苦难的担当、对命运的抗争来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因此,其生命过程就成为了存在的展现,从而获得了超越性。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一个儿童的发展;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的评价观,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通过评价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这是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二年级(下)第二单元“混合运算”的复习课内容,主要是对两步计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教学内容的综合复习。这一知识的学习,学生常感到枯燥,所以本课充分发挥学生身边素材的作用,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姜勇 《奇闻怪事》2007,(9):9-10
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利用时间》是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个主题《学习交流站》的第一个子主题《好习惯早养成》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通过一个学生的故事说明了拖拉的坏处和改掉拖拉的毛病带来的好处,再设置三个学生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来选择,然后呈现学生的时间表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最后通过“一分钟的价值”的体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从而珍惜时间。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与社会(苏教版)第三册《为你高兴与你分担》属心理教育范筹。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回忆自身经历、体察他人情绪,从而懂得分享快乐、分担别人的痛苦,是促进同学问相互理解、彼此增进友谊的有效方式:激发其对同伴的关心、同情、理解、帮助等善良的情感,从中学会与人友好交往沟通的技巧,真正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最终达到教育儿童从小具有同理心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