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中国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它的形成,对于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90年代,在政治哲学领域掀起了一场自由主义与共同体主义的学术论战,争论的焦点是:权利优先于善,还是善优先于权利.这反映了双方政治价值观的内在差异,即个人的自由、尊严与共同体的公共利益、公共善哪个更重要.但是,通过梳理争论双方的立场、论证逻辑与结论,可以看出,自由主义与共同体主义只是建设好的公民社会的两种策略,或者可以称之为公民社会方法论的自由主义和共同体主义.这场争论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方自由主义面临的现实危机,通过反思自由主义,可以大大增进我们对于公民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再谈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者本是同根所生 ,在理解和践履自由主义基本信念上 ,较之任何自由主义者 ,鲁迅都绝无逊色。但是 ,鲁迅并非在中国简单鼓吹或演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 ,他考虑更多的是自由理念如何有效地触动中国的现实与文化 ,怎样真正在中国人的内心扎根。他不是抽象地谈论、横向地移植西方自由思想 ,而是具体研究如何唤醒中国人的自由意识 ,如何建立一种符合自由理念的自由的思想与创造方式。鲁迅主要依靠他的文学进行自由的思想与创造 ,他和自由主义的关系 ,是文学与意识形态之关系的一个有趣个案。鲁迅在不同时期 ,对自由主义理论以及自由主义者 ,都提出过自己的质疑或批判 ,这并不意味着他怀疑自由主义基本理念 ,而恰恰是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提醒人们注意自由主义本身或有的分裂或偏至。鲁迅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者还共享着注重个人气魄承担的中国传统的精神资源。正是通过自由主义 ,传统与现代在鲁迅和其他一些知识分子身上才真正得以沟通  相似文献   

4.
"强势国家观"是社群主义者根据西方社会的变迁与时俱进地建构起的国家观。其中,新集体主义、积极的集体权利和时代吁求分别是其得以建构的哲学基础、政治基点和现实基础。在此国家观下,社群价值、集体权利、公共利益优先、国家积极作为等成为当时代的又一话语体系和价值导向。这一国家观的提出为当时代的西方社会提供了国家政权建设的又一选择路径,弥补了新自由主义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合法化危机,从而成为可与新自由主义相抗衡的政治思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的宪政运动由于其独特的国内外政治环境而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目前中国宪政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通过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这个时期提出的宪政主张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分析,来探究他们对于本次宪政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大力推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国门大开加上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蜂拥而人,在中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思想浪潮,其中,新自由主义思潮就是极具影响力的一支。新自由主义是当今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我们一般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何以能在我国得以传播,它对我国又有怎样的影响,我们应怎样应对,现在依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殷海光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自由主义中国化的代表性人物,其思想为内忧外患的中国人民和自由知识分子树立了思想与言论自由的典范。故而对其自由主义理论的特质作一梳理,有助于准确把握其相关思想,从而进一步丰富中国自由主义的学理渊源。  相似文献   

8.
孙明春 《科技信息》2009,(31):I0140-I0140,I0099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对人们生活的全面渗透,也逐渐催生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一方面生活并参与于现实社会之中,另一方面又将网络作为满足其学习、工作、娱乐甚至情感寄托需要的主要平台,他们某种程度上游离于现实社会,又时常穿梭于"虚拟"与"现实"之间,而这一群体又以青年人为主,故笔者暂且将这一群体统称为"虚实两界之间"的青年群体。而在这一群体身上所折射出的诸如道德失范等问题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本文尝试着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现象、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之策,希望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茅盾的生前显赫、死后落寞,都与其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的艺术得失密切相关。这一小说类型的创作范式可归纳为"感性细节"加"理性框架",思想精髓在于批判现实时的分寸把握,说到底是作者意欲干预政治又希望规避现实风险的文化心理的产物。茅盾及其小说创作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之际,在现代文化冲击中既深感诱惑又惊惧交加的矛盾复杂心理。  相似文献   

10.
梁翠祥 《科技资讯》2007,(21):187-187
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追求发生着急遽变化。首先,以胡适、蔡元培为首的知识分子强调文人不入政界,不谈政治,端正求学动机,不以做官为目标等。然而这一思想经不起现实政治的考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顾维钧外交谈判的巨大成就的影响,致使知识分子改变其对待政治的态度,1922年5月13日,由胡适起草,经蔡元培、李大钊等16人联合签署的题为《我们的政治主张》的“提议”,说明应该以“好政府”作为现在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从民主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正确到失误的过程,即从民主革命时期把知识分子判定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把知识分子判定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一失误的产生,既与时代环境有关,也潜藏在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认识和判定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标准之中。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当前国内待(失)业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变化与社会心态走势作了分析与预测,探讨了"下层知识分子"出现可能带来的恶果,阐述了待(失)业大学生的未来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影响和作用,其中关于下层知识分子正在形成和有可能形成一新的社会阶层的论述,下层知识分子形成有极其严重后果的观点,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的《围城》形象地刻画了20世纪30年代一批知识分子形象,主人公方鸿渐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西方现代教育和东方传统文化的共同影响下,方鸿渐形成了独特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中西兼备"的皮黄心白"香蕉人"式的矛盾性格,也因此深陷三座"围城"中并苦苦挣扎。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对于“现代性”的界定,学术界至今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入“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中后期,大量华人劳工以“苦力贸易”的形式来到秘鲁,这种劳动力的跨国迁移,有两种驱动力量,一种是“拉力”,即秘鲁国内的劳动力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种是“推力”,即当时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战乱,民生凋敝、大量贫农被拐骗到秘鲁。在秘鲁务工时,华工遭到残酷虐待和压榨,这激起了他们的反抗。在坚持不懈的斗争中,华工赢得了自己在秘鲁社会平等的地位,秘鲁华人社会由此形成,华人并由此成为当地的强势族群。  相似文献   

16.
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名发表了生平第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该文既是对其时社会风气的响应,又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知识界对“体育”新的认识倾向。重新对《体育之研究》进行分析,挖掘其历史语境,并以此透视近代中国知识界“体育”观念的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尚“清”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巫术风水文化、农耕文化和道儒禅尚清哲学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士人具有浓厚的尚清意识,并把尚清意识融入到生活中,逐渐衍生出清居的文化现象。《长物志》是明清之际清居思想的完善和总结,渗透着中国传统士人尚清的理想境界,把中国的尚清审美趣味推向高潮。书中“随方制象,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的审美原则对当代园林设计和室内设计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着重考察剖析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新闻观念的历史来源和思想基础,有助于真实把握旧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们的新闻理念和心路历程.从一个新角度客观地思考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历史,落实"以史为鉴"的修史目标.  相似文献   

19.
作为民国初年著名的新闻记者,黄远生提出的一些文化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想界作出了一定贡献。他不仅首倡了一定意义上的新文化运动,启蒙和影响了陈独秀、胡适、周恩来等一批五四时期的进步知识分子,其对于灵魂深处的忏悔精神和强烈的“自我批判”意识也进一步完整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构建。其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应该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和文化属性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今天的知识分子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元的社会现实。李洱、孙瑜等当代作家通过小说叙事对于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遍化的社会现实: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日常消解,成为现代社会中积郁已久的“文化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