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与旧、西化与国粹两军对垒、剑拔驽张的激烈氛围中,在非此即彼、非敌即友的二极对立思维模式中,人们长期对学衡派作了严重误读,学衡派的实质是一种来自西方白壁德新人文主义的眼光,在西方眼光与学术上与新文化运动主流并无二致,构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支流;但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主流有着歧异与不同:在引入西方文化上,反对失于一偏。在对街中国固有文化上,反对对传统一概涤荡的激进言语。他们在主观上试图超越两极对立的思想来探索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的出处。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其实质仍是一种西方眼光。  相似文献   

2.
“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者们的争论实际上是西学与西学的一场争论,他们的思想来源都来自于欧洲。关键是“学衡派”的主要成员主张要从西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内在性,以传统文化弥补西方文化的功利性,弘扬中国文化的美学特质,所以他们提出了“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他们强调对西方学说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然后慎重择取。在一定程度上说,“学衡派”具有更健全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3.
国粹派和学衡派是20世纪初先后出现的同属于文化保守主义的两个派别。两派都以保存和昌明国粹为标的,倡导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但后起的学衡派较国粹派文化观点开放,更多关心文化本身的命运。从两派比较研究中可以看到,文化保守主义有它始终不变的特质,又有一个发展过程,从而对其有一个基本了解和定位。  相似文献   

4.
"学衡派"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个代表,它具有独特的现代性特征。由于历史语境的误置、评价标准的错位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学衡派所体现的现代性特征长期与封建复古主义等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新文化派与学衡派是相互对峙的两大文化派别,也是历来学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二者的思想比较,有学者撰文指出两派论争有着"仁"与"礼"的"错位":"学衡派强调的是儒家的仁,新文化派攻击的是儒家的礼"。本文乃是对"仁""礼""错位论"的商榷。本文通过对史料全面把握、深入分析,认为两派的争论其实没有错位,其论争焦点落在对"礼"的"节制"作用评价上。  相似文献   

6.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学衡”派坚守“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知识分子特有的社会良知,学理性地探究中国转型时期的文化走向,试图找到一剂“良方”,为建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树立了中西文化冲突中一面革命改良式文化主义的旗帜。  相似文献   

7.
临桂词派是晚清重要的词学流派,但长期以来学界对其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称之为“疆村派”者,有将其归为“常州词派”者。其实,无论在词学理论还是成员组织上王鹏运都是该词派的领袖,所谓的“疆村派”只是临桂词派在后期的衍变;临桂词派在词学主张上与常州词派已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可归为一派。  相似文献   

8.
上海自从开启现代性进程以来,真正从都市文化的角度来想象上海空间、建构上海现代都市文化特质的无疑是新感觉派小说家。他们所建构的上海都市空间既是想象的,又是现实的;不是完全真实的,又不是完全不真实的,是想象与现实的混合体。从新感觉派作家对上海的想象开始,上海逐渐成为中国人理解现代性的一个文化符号和永久的文化记忆。新感觉派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在"红色30年代"诉求五四"新文学"的合法性,它通过编纂《文学论争集》否定"旧文学"流派等方式来确证自身的"新文学"观念,但将学衡派这样的现代性矛盾统一体贬为"复古派",暴露了这种二元对立模式的排他性和策略性。《大系》在强化"新文学"观念的同时,割裂了自己和传统的联系,也窄化了"现代文学"观念,遮蔽、重构了现代文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学衡》从创刊到结束,历时11年,其间经历了开端、发展、停刊、复刊、坚持到落幕。除却经济、历史、文化背景方面各类因素的影响,学衡派同人及其他撰稿人群的人事更替,也左右着《学衡》之兴衰。  相似文献   

11.
作家借用通常情况下应该嫉妒的人的目光,心平气和的观察生活、描绘事物,从而体现新小说派所谓“客观的真实”。“嫉妒”是当代西方世界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的畸形社会关系和心理状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留学族群视域中的新月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现代中国留学族群和留学文化的全新视域中,分析了新月派作为"后五四时期”美英留学群一个次属文化族群和文化派别的相关性质、取向、品格和历史地位.作者强调指出新月派不仅仅是一个一般的文学派别,而是一个以五四前后美英留学者为主体的留学文化族群和文化派别;美英留学教育和文化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新月派思想、文化、文学的选择,而且赋予新月派乃至整个现代中国文化文学非常明显的多源与多元互动展开的倾向和特征.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传统儒家文化的解体,中国存五四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机和生存意义危机,五四知识分子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新文化建设方案以解决这种危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是五四新文化建设的方案之一,它是梁启超在汲取东西方优秀精神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与创造,是一种人生意义的美学建构。它把传统儒家文化解体之后所导致的道德、知识和审美三个分离的领域重新融合在一起,使梁启超的人格理想建均得以实现,新文化建构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中国正处于“崛起”扣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于是,产生了“新世纪中华乐派“的提法。维护扣发展自己民族音乐风格的特色是“新世纪中华乐派”的目的。对“新世纪中华乐派”是否包含着中国声乐教育或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等基本问题提出了疑问与思考.意在更明确“新世纪中华乐派”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5.
国粹派和现代新儒家是清末民初之际两大文化保守主义派别。他们所坚守的价值以及他们的实践都值得关注,从两者的不同中抽绎出相同之处,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对文化传统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王国维的理想派、写实派理论,过去都被视为从西方引进之论.本文除肯定其蕴含的西论因素外,着重探索了其中国文论和中国文学的固有渊源,并阐析了理想派、写实派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不同文化、哲学背景.在此基础上针对中、西文化学术交流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提出了三点思考:一、不要将中国的学术成果往西方的筐里倒;二、不要以他人的发长责自己的胡短;三、不要搬来西方的石头盖埋了中国自己的玉.  相似文献   

17.
林事堂标举幽默闲适小品文,在30年代的中国文坛独树一帜并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论语派”。幽默、性灵和闲适是林语堂文艺思想的三个支点,他企图通过幽默来改变中国现实,继而改变中国人的苦闷人生;他提倡性灵就是主张在文学上发挥个性,表现真思想,真情感。“论语派”的小品文思想和艺术上的特征非常明显。较之于五四以来的散文所具有的感伤、浪漫、矫情、教化色彩,“论语派”的小品文便显得从容睿智,轻松自然,它对于现代散文审美领域的开拓是人类所共见的。其最大的局限性是有意超离现实,缺乏当时的主流文学对现实的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18.
钱玄同和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双簧信”,对林纾进行了大肆的贬损,后来林纾发表小说对新文化派给予回击。林纾的双重角色导致了他在新旧之争中的认同危机:小说翻译和创作显示了与主流知识分子文化身份上的“重合”,但他的观点一开始就与新文化派相背离,而新文化派又拒绝从文化身份上认同他。认同危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清末民初多数知识分子的双重文化身份:既是传统士人又是现代文人;二是知识分子的双重文化心态:面对西方文明的调和或激进态度。民初的新旧之争是关于文化话语霸权的论争,“新”和“旧”的问题导向的是“现代”与“传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现代派书家为了打破以文字识读和书写为根本的习惯性思维,对西方现代派绘画进行了生硬的嫁接。但从书画创作审美体验中的“心物”之轴来分析,书法与传统的中国诗、画相比,虽有其独特性质,仍然是点画结构与主体意的融合,即意与象、心与物的统一。而现代派绘画从再现跨越到表现,只注重意与心的一端,强调心与物的对立。这可从现代派绘画与书法发展的实践以及相互借鉴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20.
新月派的诗打破词的固定形式,吸收了婉约词的音乐旋律的美;又把“花间词”的绸缪婉转与反封建的时代精神糅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的东方情调。新月派的诗受婉约词的影响是综合性的:通过不着痕迹地消化吸收词的优点,使新诗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使诗艺趋向成熟。新月派诗的艺术实践,标志着中国新诗开始理性地对待民族传统,从时代高度综合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诗歌的优点,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