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阮咸,晋初名士也。他和他的叔父阮籍一样,都是旷达不羁的名士,人称他俩为"小阮"、"大阮"。阮咸讨厌官场的污浊之气,蔑视封建礼教,宁可一人喝酒弹琴,消愁解闷,也不愿与庸人来往,大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超脱与旷达。  相似文献   

2.
生命的亮色     
北天 《青年科学》2010,(12):10-11
庞振军,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一名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中教高级职称。他没有漂亮的外表,也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却有一颗热爱教育的赤诚之心,有着对事业、对人生的不懈追求。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价值,他用自己的努力创造生命的亮色。  相似文献   

3.
南宋遗民词中抒情主人公人格形象的形成,是远继魏晋名士旷达风度、近承姜夔雅士风流的。南宋遗民词人的社会角色、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与魏晋名士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故他们在放怀山水、怡情歌唱时,也就很自然地效法魏晋名士的风度了。  相似文献   

4.
十年之前,这个名NHStevenWheathers的美国人并没有想过自己会在中国的电视台做主持人,在红遍中国的电视剧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那时候,他只是像一个普通的美国游客一样,来过中国,走了一条惯常的旅游线路一一北京、上海、西安。不过,数日的中国行却给他种下了深深的中国情结,从此,他一边经营着自己的广告公司,一边“策划”着重回中国。  相似文献   

5.
2009年5月,月黑风高之时,一名中国大陆文物专家注意到了一幅静静挂在台北圆山饭店厕所里的扇面书法《书诗扇》。这幅书法已经在此悬挂了许久,却一直没有多少人正眼瞧上一眼。此时专家的心跳加速,瞳孔放大:这是明代书画家王宠的作品!他怎么也不敢相信国宝流落民间的故事竟会在自己眼前上演。  相似文献   

6.
一名47岁的美国男子,从自己口袋里掏出所有东西,取下带有金属扣的皮带,然后站在金属探测器面前。可是电子装置立刻测出他身上还有金属物品、奇怪的是,这名受怀疑的患者身上并没有带武器,连一根金属别针也没有。经仔细检查,这名患者确确实实没有携带任何金属物品,但是在他的皮肤下面却有着看不见的金属——铁,他的身体实际上  相似文献   

7.
徐讦的戏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虽然有些不合时宜,但却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形态──自我之剧。这首先是他的非功利的以表现剧作家的哲学探讨和个人情感为主要内容的自我戏剧观。其次是其戏剧人物也具有剧作家的“自我性”,往往有与剧作家同一的精神追求与困感。再次是在戏剧形式上采用“案头剧”形式,难以在舞台上表演却有利于读者的阅读。  相似文献   

8.
冯桂芬是一位富有经世思想的名士,他关心农民疾苦,关注农业,而且对当时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农业思想。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十分重视粮食生产、近代科技色彩较浓、重农而不抑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车耳 《世界知识》2013,(10):22-23
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连续几天报道了中国投资移民者在美国被骗的事件。那是一个叫作芝加哥会议中心的项目,负责人塞斯只有29岁却称有15年房地产业经验,要在芝加哥机场附近建造一个世界最大规模的低碳环保酒店,向290多名投资者(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出售了他自己公司1.45亿美元的股份。  相似文献   

10.
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先生在他90周岁华诞之际拍摄公益广告一事,在社会上引起不大不小的轰动。名人拍广告,已是司空见惯,本不值得特别关注,但学者名士却鲜见露脸于此道。名人拍广告,几乎都是借名获利,季老此举却是分文不取的“义务劳动”。这需要勇气,更需要一种不服老、敢为老的精神。以季老如此大智大悟的博学之士,早已视名如浮云流水,但并不标榜超凡出世,愿以有生之年,为社会再做贡献。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主动将诗歌这一文学体式纳入自己的小说作品中,意图将诗歌与小说结合起来,在小说中起到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小说的诗意化等重要作用。《聊斋志异》中的诗歌出现的成因,除了小说自身的需要,与小说作者的身份、才学、交游、所在文学团体、文学观以及诗歌羼入小说的文学传统相关。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涉及科举制度的篇章将近百篇,占总篇数的近五分之一。这些篇章中的主人公大多出身寒门,很多文名出众之人都屡败于科场。在蒲松龄的笔下,科举成败有诸多影响因素,然不管如何都不由自己。蒲松龄将自己的科举遭遇融入笔下,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主人公形象。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在他的巨作《聊斋志异》中充分体现了他对"百善孝为先"思想观念的推重。《聊斋志异》以孝开宗明义,对孝道进行了反复弘扬,甚至通过描写因果报应来宣扬孝道。为了弘孝他还总结了十二种行孝的方式。蒲松龄之所以如此大力宣扬孝道,其原因有二:第一,蒲松龄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第二,现实生活中蒲松龄本人就是个行孝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中有九篇关于同性恋的故事。这些文章是在当时社会上同性恋盛行、同性恋作品流传甚广、蒲松龄重情惜情理解同性恋的心理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对于男性同性恋的性关系和性行为描写,蒲松龄采取了工笔细描层层点染的叙述方式,但在描写女性同性恋的性关系时,其手法却又显得含蓄蕴藉,显示了他内心的婚姻取向和坚守的道德底线。蒲松龄在理解同性恋行为的同时却又表明了自己的批判态度,并试图找出合理的途径来解决同性恋问题,实现情感由“变”向“正”的复归。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和态度,不少人认为是扬李抑杜。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从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一贯态度和总体评价看,可以说,他一生对李白始终是偏爱和崇拜的;虽然不甚喜欢杜甫,但对杜甫也是尊敬、肯定的。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作《李白与杜甫》,强烈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总体评价。“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16.
《快曲》是蒲松龄十五种俚曲之一种,它通过颠覆性的结局迎合了下层民众的阅读期待,是对长期以来“尊刘抑曹”正统观念的进一步加强,宣扬了鲜明的“忠君”思想,反映了蒲松龄典型的儒家历史观。  相似文献   

17.
学界存在着一个神话,认为周作人早年生活中的"悲苦"女性形象,如祖母以及杭州花牌楼的诸妇女,激发与促进了其"哀妇人而为之代言"的女性观的生成。这个神话不仅在周作人自己那里被一再言说,后来的研究者如钱理群先生等也延续了周作人的这种误识。实际上,所谓的"悲苦"更多的是强加给那些女性形象的标签。悲苦女性形象对周作人的影响,在周少时并未显现,它主要是周在后期回忆中的"重构"。并非这些悲苦女性形象促发了周"哀妇人"女性观的形成,而是在其已成型的女性观的视阈中,她们经过扭曲和过滤而呈现为特定的符号表征。  相似文献   

18.
西汉淮南王刘安不喜欢弋猎狗马驰骋,但是好著书、好鼓琴,希望积阴德,千古留名。于是招募大量宾客名士著书立说,《淮南子》是其重要著述。其中的《兵略训》主要阐述的是军事思想,但又蕴舍了浓重的民本主义思想元素。这些思想元素,对中国后世的民本主义思想发展,乃至现代人民战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不无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孤愤幽怨之作。作品将狐仙鬼魅幻化成美女,表达蒲松龄单方面的落魄书生幻想。这是作者在“不解怜才”的现实世界屡受生活颠踬之后渴望展现自身价值而产生的穷而后幻的自我疗救。  相似文献   

20.
北宋苏东坡幼读经史,青年进仕,曾经效命北宋皇室。后因不能适应政治变革,而屡遭贬逐,直到晚年才从岭南北归。过往韶州多次流连于曹溪禅宗祖庭,瞻礼慧能真身,并留下诸多墨迹和文字。苏东坡和南华寺结缘,丰富了南华寺的历史底蕴,促进了韶州禅宗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