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浒传》的创作受到中国神话的影响,其中石头神和玄女神话最为突出。《水浒传》张扬了“替天行道”的主旨,而石头、玄女神话因素就构成了“天”的内蕴,即天理与天意。不仅使小说在结构上保持内在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构思,而且在内容上强化了小说的安良、安民而匡时救世的主题色彩。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文明是整个欧洲文明的源头 ,它歌颂的是个性的解放和张扬 ,它崇拜英雄 ,提倡民主。而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大国自古以来就宣扬着“温良恭俭让”的礼教思想。这两种不同的传统思想成为中西方人们的行为准则。在这两种不同文明的熏陶下 ,中西方女性的命运又如何呢 ?她们与不幸的命运的抗争方式又有哪些不同呢 ?笔者通过对《美狄亚》与《窦娥冤》两剧作一比较赏析 ,以期得到一些启示 :女性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各种神话记载,但中国人对神话的研究却是始于西方社会科学的传人。在此之前,中国人以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神话,其态度要么“子不语”或“搜神”、“括异”,要么投入到现实的功利主义的利用之中。按西方人的理解,神话是宗教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但它是一种与历史文献、宗教典籍、神学作品不同的叙事。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红楼梦》神话性进行了探讨,主要是通过人物来历,行为的解析,论述了作品所展示的现实世界、虚无世界的文化形态。揭示了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对现实的重视,对神话的追求,由此说明《红楼梦》的经久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原始神话以意象的方式充溢于《诗经》之中,具体可分为高禖神/社神、高唐神女、汉水女神、田祖、牛郎、大禹、后稷、商契、岳神、旱魃、植物、动物神话意象,它们分别来源于创生神话、女神神话、自然神话等。由于神话自身的因素以及文学活动的“自主选择”,这些神话意象以直接化用或间接转用的方式援引入诗,并在诗歌中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一是增添浪漫主义气息,二是丰厚诗歌史蕴。  相似文献   

6.
作为21世纪“底层文学”的开山之作,《那儿》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者看似玩世不恭的口吻和主人公悲剧命运之间的内在关联,呈示出21世纪中国“底层文学”的历史感.“底层”这一措辞的变化往往将中国的革命话语、社会主义文化与西方的后殖民理论混淆起来.这一混淆不仅遮蔽了不同社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条件及其实践,同时也带来了基本的和重要的革命话语和观念的边缘化.  相似文献   

7.
《人的境遇》是一部西方哲理性概念小说。小说对人的命运的哲学沉思中隐含着作者的东方文化想象,这种想象是20世纪西方现代人的思想困惑在东方的心理投射,这与西方现代人的二元思维结构和分裂的世界观紧密相关,而其抗拒命运的途径中也显出人道主义的缺失与不足。  相似文献   

8.
将中国现代文学中表现俄狄浦斯情结的《公墓》、《内疚》、《女娲氏之遗孽》、《叶罗提之墓》、《姊嫁之花》和《雷雨》进行比较后认为:前几篇小说限于对心理分析理论的形象化图解,未能充分展开俄狄浦斯情结的内涵;《雷雨》由于设置了周朴园专制冷酷的形象为背景、表现周萍和繁漪的乱伦关系以及周萍对四凤的爱而将这一情结表现得惊心动魄。《雷雨》成功表现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因在于:西方戏剧的命运观和曹禺对命运的思考的相互融合、曹禺强烈的俄狄浦斯情结及作为艺术家对集体无意识的幻想创作。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她所处那个时代少有的清醒者,她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来看待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人的深刻影响。张爱玲利用叙事语言中的断层,揭示了中国和西方的等级观念,以及处在西方的"东方"视角关注下的中国女子的悲剧性命运。在她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通过对女仆"睇睇"和"睨儿"的刻画,中国的主体性在"被看"的同时成为"看"的主体,将西方的"东方"幻想摆在了被审视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是一种近乎"乐感"的文化,中国文学作品中大都缺失一种西方超越式的悲剧精神。小说《白鹿原》人物塑造之悲剧精神有得有失,因为文学命运感的创作意识忽略,呈现出小说人物朱先生、小翠、冷大姐和田小娥以及白嘉轩等悲剧艺术情味普遍寡淡的文本遗憾。  相似文献   

11.
弗洛姆认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爱的本质是“给予”;爱包括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形式,但所有爱的形式都包含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等基本要素。而当代西方的社会结构和西方文化导致了西方社会爱的异化和爱情衰亡。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着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爱的问题,有其合理因素和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2.
狄更斯在小说<远大前程>中,运用了许多圣经神话原型意象进行环境描写,烘托塑造人物形象,将主人公的命运在起伏跌宕的故事中给予合理的安排与归宿,使小说达到了艺术性与教育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从《神话与诗》可看出,闻一多对神话与诗歌等古典文学的研究并不囿于传统,而是广泛吸纳西方新兴科学,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把我国神话学传统考据方法和西方现代性“理性”结合起来,并辅之以训诂考据等多种中国传统研究方法,把诗歌与神话中的一些看似孤立的毫无联系的意象串联起来,将散漫的神话片段还原成先民的生活画卷,从而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开辟出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夏楠 《科技咨询导报》2010,(22):253-253
本文将从隐喻入手探讨现代人的生存及命运。作者认为命运是偶然的,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作者运用既不同于西方式的抗争又不同于东方式的顺从的独特的命运意识,探究了主人公是如何在被毁损的人生中最终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获得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戏剧对悲剧和喜剧不做截然的判分,多数喜剧剧本的构成要素以悲剧为主,只是在结局作喜剧处理。喜剧收束不能淡化全剧伤感压抑,悲剧结局也会有善恶果报的补偿。西方悲剧的主旨在于创造剧场气氛,所以它更多追求演剧的震撼效果,考问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考验观众的心理承受力。中西戏剧的差异在于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中国文化崇尚“中和“,而西方文化追求“崇高“。  相似文献   

16.
中西美学观的主要差异是中国美学讲究“含蓄”,而西方美学崇尚“外显”。从语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来分析林语堂英译作品《浮生六记》中的隐性与显性现象,指出译者在汉英翻译实务中要重视言简意赅及衔接连贯手段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与《圣经》在东西方分别被誉为圣典和神典,但又都不约而同地有着民间世俗的内容,那就是《国风》与《雅歌》中的爱情诗。歌咏爱情,可以说是《国风》与《雅歌》共同关注的内容,其中都不乏对女子形象的描写,但两者在表现手法、对细节的描绘、用词修饰等方面具有不同之处,反映出中西方美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戏剧对悲剧和喜剧不做截然的判分,多数喜剧剧本的构成要素以悲剧为主,只是在结局作喜剧处理。喜剧收束不能淡化全剧伤感压抑,悲剧结局也会有善恶果报的补偿。西方悲剧的主旨在于创造剧场气氛,所以它更多追求演剧的震撼效果,考问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考验观众的心理承受力。中西戏剧的差异在于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中国文化崇尚“中和”,而西方文化追求“崇高”。  相似文献   

19.
爱情是古往今来人们歌唱不已的一个主题,但经过比较,就会发现中西方文化中爱情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大差异。本文试图从中西方爱情观念的这种差异出发,结合传统文化的研究重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爱情模式,以期加深对此问题的理解与重视。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写作<菩萨蛮·黄鹤楼>与<水调歌头·游泳>的时间相距29年,因革命形势与作者心境不同而抒发的情感不同,词的气韵也有别,景物所呈现的感情色彩亦各异,景语所言之情语亦不同.两词所共同的,除所睹之物与所视之景相同外,更深层的则是诗人始终同中国革命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的诗魂诗魄,抒发的是心系群众、心系国家、心系天下的大境界、大气魄、大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