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蒋海霞 《科技信息》2010,(35):I0145-I0145,I0139
本文将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理解的历史性,视阈融合,效果历史三个方面论述鲁迅关于复译的翻译思想。由于理解的历史性,不同的历史时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目的性翻译,作者视阈与译者视阈无法完全融合,使同一文本的阐释呈多元开放的趋势。效果历史又赋予不同时代的译者复译同一文本的机会。这就为复译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传统解释学是一种客观主义解释学。它认为文本意义的确定性,解释者必须消除并超越其自身的前理解历史性,才可以达到对源语文本客观准确的理解。这种观点和传统"忠实"的翻译原则相一致。当代解释学强调解释者的前理解、历史视阈在理解中的作用,它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以此为基础,一些译论者质疑翻译的"忠实"原则。在翻译中,源语文本中作者本意和文本本意是相对确定的,译者的阐发、创造是有限度的,夸大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夸大译者的作用会导致随意翻译。  相似文献   

3.
王禹奇  林淑华 《科技信息》2009,(33):245-245,251
语境是人们理解和解释话语意义的依据,因此,在语境中理解原文,在语境中揣摸作者的思想和感悟,译者才有可能排除各种可能产生歧义及存在的模糊,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风采,译出好的译文。本文从语境功能出发,剖析语境因素与翻译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对语境因素在成功的翻译实践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阐释不一定非经过翻译,但翻译一定要经过阐释,因为翻译是译者理解原作基础上对原作的再表达。翻译过程是译者主体性最为彰显的方面,由于"翻译始终是解释的过程,是翻译者对先给予他的语词所进行的解释过程"[1],作为以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为中心的阐释学理论将为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阐释学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互动活动,词义翻译又是翻译之根本。而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对原作的选材、理解、翻译策略的选择都体现了主体性能动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从哲学阐释学的视角,详解翻译在理解和表达过程中各主体间的关系,指出各主体间最终的视域重叠部分决定翻译形态.在译者与作者视域重叠部分不变的情况下,与特定读者群视域重叠部分越小,译文越接近原文,越大,越偏离原文,由此产生从全译到变译的各种翻译形态,没有视域融合,就不具翻译性质,视域融合是翻译的绝对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7.
对视域融合理论进行了介绍,梳理了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视域融合理论经常被运用于解读中外文学作品和翻译研究领域中,产生了颇为积极的意义,但目前将视域融合理论适用于语言意义方面的研究却屈指可数。基于视域融合理论,通过全面分析一则对话的语言意义,挖掘其潜藏的语言内涵,探析了该理论在现实语言意义理解过程中所具备的有效价值。  相似文献   

8.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对文学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根据该理论分析可得出:理解的历史性视文本理解总是局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学翻译是译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的;视域融合是文本视域和理解者视域差异性的相互交融,文学翻译是译者努力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效果历史视理解对象为历史的存在,为同一文学文本重译提供了理论诠释。可见,文学翻译是特定历史背景下译者竭力使理解者视域和文本视域相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作为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理解和传达意义的学问与翻译学研究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表达。因而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将对翻译学科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然而关联理论仅限于解释翻译现象的某些方面,因为关联理论有着自己的理论目标并不仅限于解释翻译现象,将解释某些翻译现象的理论扩展到解释全部翻译现象自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邹少先 《科技资讯》2008,(1):148-148
翻译的复杂性与翻译理论研究的开放性决定了文化翻译理论产生的必然性。文化翻译是综合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学和文化语言学来研究翻译活动的一种新的角度。把握和理解文化翻译的概念,认清文化翻译的目标,对我们研究翻译有着许多裨益。同时对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手法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适应今天全球化下的文化融合和冲突,更好的理解他国文化和传播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伽达默尔的三大阐释学原则:“视域融合”、“理解的历史性”和“效果历史”对翻译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研究者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中译本为案例,试图说明以下三点:译者带着“前见”进入翻译活动中,不同的译本是不同译者的“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的产物;由于理解具有历史性,不同时代的译本都带上了各自的历史视域;重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增强我国展会外宣的传播实效,依托亚里士多德“三诉诸”和肯尼斯·伯克“同一”理论,对比分析厦门两大国际展会官网与国外两大国际展会官网的英语文本,探讨展会外宣文本的修辞策略。研究发现,国外展会外宣文本具有较强的受众意识和更佳的宣传推介效果。建议外宣译者从国外受众的视角对文本进行重构,综合运用人格诉诸、情感诉诸和理性诉诸的修辞策略,用贴近国外受众需求的实用信息充实英文官网文本,用亲近国外受众的表述润色英语文本的语言,达到写者、译者和受众的“同一”和视域融合。[关键词]展会外宣文本;英译文本;修辞策略;受众意识;“三诉诸”理论;“同一”理论  相似文献   

13.
浅谈南昌市公共标识语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揭示了目前南昌市公共标识翻译的混乱状况,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运用交际翻译原理,并参照欧美国家城市公共标识标准,提出了笔者对南昌市部分公共标识翻译的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4.
林译小说是林纾的主要文学业绩,也是其文学活动中最受重视的一部分。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有着多重身份:译者,读者,作者。林纾作为不懂外语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读者和作者的身份。结合文学批评中的接受美学理论,以林纾的读者身份为切入点,从读者的主体地位和读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两个方面来探讨译者的读者身份对译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丘晓芬 《长沙大学学报》2014,(3):105-106,110
功能翻译理论重视翻译目的,把翻译拓展为一种交际行为,并将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重要因素,将功能翻译理论引入商务英语翻译具有重大意义。目的论作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为商务英语翻译提供了方向,实现了翻译的交际功能。连贯和忠实法则从属于目的论,又相互作用,实现了原文信息的尽量忠实和译文的连贯与精确。  相似文献   

16.
传统政治用语英译研究有不足之处,如缺乏对译文如何才是"忠实"的描述,缺少译者如何在译入语众多备选项中进行筛选的论述。从认知翻译观的视角,提出政治用语英译应以"翻译的两个世界"和"和谐翻译"为指导原则。以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报告的英译为实例,论证了认知翻译观的科学指导性,进而探讨了实现认知翻译观原则的具体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赛译水浒中的主体间性主要体现在译者和翻译活动中涉及的各主体的互相协调、交流、影响的关系上。赛珍珠与水浒原著及作者具有深刻的认同感,她直译的方法从侧面说明了译者、原著和作者之间的交互主体性。赛珍珠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杂合译文既让读者体会到异域文化的新奇,又照顾了读者的理解能力,很好地实现了译者和读者的视界融合。赛珍珠和赞助人之间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也有和谐统一的一面。赛译本的顺利推出与出版商的赞助和支持不无关系;赛译本的合作者、中国教师龙墨芗弥补了赛珍珠中文理解上的不足,对原著的版本选择也产生了影响。此外,赛珍珠与中国学者的合作也增加了译文汉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从语用与翻译和文化的关系出发,探讨了翻译中的语用因素。从语用的角度提出了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法.以新奇隐喻为研究对象,通过施喻者的主观认知体验、施喻者的多视角和施喻者的创造性三个方面,可以分析隐喻构建体现出的主体性.隐喻解读中体现出的主体间性也相应地通过三个方面得以体现,即隐喻解读的动态性开放性、受喻者和施喻者的视域融合以及受喻者对隐喻的再创造.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统一产生理想的隐喻构建及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20.
译论研究范式不仅承前启后,在时间上具有相随性,而且在理论假说、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上均有所革新和超越。梳理爬抉西方主要译论范式的发展脉络,结合中国译论之现状,参照西方译论范式进行深刻的学术反思,可以拓展我国译论研究视域,建构新时期的中国译学学科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