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系统科学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看待世界的新视角和新的思维方式 ,对我们在治国方略大系统中如何正确处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在“以德治国”子系统中如何正确处理“以德治国”与“以德治党”、“以德治政”、“以德治军”、“以德化民”的关系 ,以及如何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等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梁亮 《科技资讯》2008,(29):226-226
先秦儒家学说强调“德治教育”的原则,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儒家提出并建立了系统的德治教育思想体系,把教育作为实施“德治”的中介手段,从而形成了“德治教育体系”。“德治”是西周政治思想中的核心,也是儒家德治教育思想的基础。先秦儒家德治教育主要以四种途径展开,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儒家的教育内容也不尽相同。最后,文章阐发了对儒家德治教育思想对于当今教育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德治校”是学校崇德氛围形成的基础,从道德规范、道德影响、道德评判、道德他律和自律等方面论述了“以德治校”的基本内涵,从建立学校德治体系、德治机制、德治实践、德治合力等方面探讨了“以德治校”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先秦儒家所设定的社会体系中,除了处于统治地位的“君”和处于被统治地位的“民”之外,还有一个阶层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即“君子”。在先秦儒家的观念里,“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象征,而一个君子应该具有的基本的构成条件并非一成不变。从《论语》《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经典著作中,撷取关于“君子”的片段,梳理先秦儒家“君子观”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5.
邱玉厚 《科技资讯》2006,(12):182-182
“以德治企”是企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最基本的条件,是实施“以德冶国”方针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强化企业党的建设、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提高员工道德素质,将“以德冶企”与“依法冶企”结合起来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实现“以德治企”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以“仁”为核心的先秦儒家思想中 ,文教德化意识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而其中的“德化”作用 ,又是他们尤其重视的。孔子认为“修文德”是统治者惟一的施政措施 ;孟子提出了“王道”主张 ,而其“王道”的核心内容依然是“以德行仁”、“以德服人” ;荀子的思想相对于孔孟颇有点离谱、叛逆 ,但他也是始终坚持着“君者 ,民之原也 ;原清则流清 ,原浊则流浊” ,“君者 ,仪也 ;民者 ,景也 ;仪正而景正。君者 ,盘也 ,民者 ,水也 ,盘圆而水圆”的德化思想。他们都试图通过“德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7.
德治思想的产生有其社会经济基础、政治与伦理基础、文化演变基础。“礼”、“仁”、“德”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德治思想体系,在不同的时代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合理地批判与继承。  相似文献   

8.
孔子继承了周代以来关于德和德治思想的文化传统,从春秋末年的社会现实出发,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构建了以“爱民”、“富民”、“教民”、“安民”、“举贤”、“正政“、”善政“为主要内容的“德政”思想理论体系。孔子的德治思想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孔子继承了周代以来关于德和德治 思想的文化传统,从春秋末年的社会现实出发,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 ,构建了以“爱民”、“富民”、“教民”、“安民”、“举贤”、“正政”、“善政”为 主要内容的“德政”思想理论体系。孔子的德治思想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具有重 要的历史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法治和德治都是治国的方略,二者本质相同,相互配合,功能互补,各显其能。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将二者有机结合,实施“法德并举”的治国方略,以推进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德性和德行是德性伦理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德性是使一个人成为好人并且使其现实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德行则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是人的内在品质,德行则是人的外在品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正确把握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对于我们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促进公民德性的形成以及德行的践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公权诚信是构建社会诚信的前提。关键是借鉴老子的公权真善美精神之要义,融合当代法治制度精神之要素,着重于"动机管控——确立‘尊道贵德’的公权精神","道德追求——培养‘上善若水’的公权情怀","价值取向——强化‘道体民本’的公权理念"等方面,用老子的政治哲学智慧清泉浇灌当代官员躁渴的心田,让公权成为真正追求真善美、创造真善美、坚守真善美、维护真善美的公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国职业联赛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进行动态考量联赛产权结构变迁是如何影响治理目标、治理模式、治理机制从而影响联赛治理效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超公司产权结构外部表现为残缺性,内部表现为不合理性,从而导致中超公司的治理目标冲突、治理模式与市场经济相悖、治理机制失效,最终表现出联赛治理效率低下。然而改变中超公司的产权结构的外部残缺性,只有通过放权让利;改善中超公司产权结构的内部不合理性,可以通过明确中超公司国有股权主体;通过减持国有股权的比重,增大私有股权的比重,提高私有股东的表决权、决策权;通过变国有股为"优先股+1股黄金股"。  相似文献   

14.
宪政主义和民主主义两大政治理论具有共同的逻辑起点——人的尊严和自由权利。为了捍卫它,民主理论高扬人民大众的智慧和道德从而求助于多数决定规则;而宪政理论既不敢盲目信奉个人的德行,也不敢完全相信多数决定规贝Ⅱ,从而主张用基本宪政价值与事前制定的公共规则来限制政府行为。它们内在的融通性和各自的局限性,促使它们协同作战从而构建了人类迄今较理想的政制,即法治模式下的宪政民主制。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包含有丰富的德性理论,德性论是其道德哲学研究的目的,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康德德性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德性专属于人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只有人才能够拥有德性;从德性与义务、内在自由、准则的关系中才能准确把握德性概念;德性是幸福的前提和条件,德性与“配享的幸福”的一致才是人类道德实践应当追求的目的。当代人们的道德实践应注重道德原则与品格担当的统一,反思个体幸福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主要从五个维度对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进行了诠释,反恩了古代德性伦理学与现代德性伦理学之间的差异,并提出了对现代人的几点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内驱力,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具有最高权威的“母法”。而现实中,宪法往往成为人们意识中的“空中楼阁”,这并非源自宪法的内容,而是没有树立好宪法信仰。培植宪法信仰是宪法信仰主体和对象的互动过程,一方面要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另一方面要努力制订良好的宪法。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在广大乡村地区建立起基层政权,形成了一种单中心秩序。这种单中心秩序在人民公社时期得到了极大地强化。改革开放后,“乡政村治”的乡村治理结构的确立,对单中心秩序带来了一定程度地冲击,但未能根本动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我国乡村治道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从单中心秩序走向多中心秩序,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19.
德性是人的存在价值的主要标志。既保持对于神圣宇宙秩序的认同,又寻求德性的建立,人绝不因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背离关系而停止对德性的追求。这是古希腊悲剧关于德性的主要思想。人的德性是与它赖以产生和维持的一定社会共同体息息相关,只要人们还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中,就需要德性来形成相互团结的纽带,维持相互的关系,塑造优美心灵与健康人格。这使古希腊悲剧的德性观在对现代性道德价值观的批判与重构中凸显出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章士钊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民主人士。章士钊反对"尚同""无容"的封建专制政制,主张"有容""尚异"才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根基;在宪政方面,厘清了人民与国家、国家与政府以及私权与公权的正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独到的制宪主张;此外,章士钊还十分重视人民的自由与权利的司法保护,提出自由主义的司法平等观念。总之,章士钊的政治法律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法制进程中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