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南万福变质核杂岩韧性剪切带为一走向近SN,倾向NE的低角度韧性剪切带,带内的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质糜棱岩。以长石为应变标志体的Rf/φ应变测量显示应变类型为压扁应变;以极莫尔圆与长短轴法的运动学涡度估算表面,剪切带的剪切作用类型为以简单剪切为主的一般剪切。结合区域构造演化与年代学资料,认为辽南万福变质核杂岩韧性剪切带形成于加厚地壳造山后垮塌,且在早白垩纪华北克拉通大规模地壳伸展的联合作用下由地壳的中、深层次被抬升至地表,并与各时代的岩石在同一露头上并置而成。  相似文献   

2.
韧性剪切带是地壳中深层次呈带状展布的高应变的韧性断层.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以卡拉麦里断裂带附近发现的与韧性剪切带型相关的金矿床(金矿点)为研究对象,解剖了韧性剪切带的成矿特征研究,主要从剪切带的构造成因机制、组构特征、剪切带的变形与成矿的关系、金矿与剪切带的关系、成矿模式与成矿预测做了一个深入的分析.大型深剪切断裂应变特征和构造演化控制着金的成矿作用,成矿流体具有多源性,构造叠加和区域构造转换在剪切带长期演化过程中,使得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性和复杂性,多种有利累加效应使得成矿作用规模不断提高,从而形成大型剪切金矿带或金矿集中区.  相似文献   

3.
从基性岩墙群区域形态差异、韧性剪切带产状特点、构造岩类型与矿物变形特征、区域褶皱样式差异等方面初步论证了走滑韧性剪切带的存在。认为南秦岭武当地区的构造格局不是前人认定的以推覆构造为主,而确实有走滑韧性剪切带存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本区前寒武纪早期地层的组成特点和划分对比、岩相建造古地理环境、古构造变形及其对变质铁矿的控制作用,提出本区地壳早期演化分为四个阶段:1.太古代陆核形成阶段;2.边缘褶皱带阶段;3.晚太古代统一地块分裂和早元古代断裂或拗陷槽地形成阶段;4.华北地台统一基底形成阶段。本区太古代变质铁矿分三种类型,主要成矿期受晚太古代嵩阳期东西构造控制,而后又受早元古代五台和中岳运动南北向构造迭加改造。造成同类型矿床东西成带,不同类型南北成行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5.
地壳演化过程中的滑脱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脱构造是地壳内广泛发育的一种构造现象,它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贯穿在地壳演化的整个过程之中。本文就滑脱构造的演化过程及动力学,运动学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二个可能的演化模式和二个理论模型—前陆褶皱带滑脱构造的运动学模型与壳内低速层中反向流导致的大规模滑脱构造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龙门山岩石圈地壳三维结构及汶川大地震成因浅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地质构造研究和地震测深剖面的构造解析显示,龙门山碰撞遣山带岩石圈存在既有显著差异又有密切联系的两套断裂系统:一是以地壳表层脆性剪切带为主的浅层断裂系统;另一是以切割莫霍界面或壳幔过渡带的壳幔韧性剪切带为主的深部断裂系统.根据地质构造和地震测深成果的综合研究,在建立起龙门山遣山带及邻区岩石圈地壳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论述了两套断裂系统的特征与相互关系,提出岩石圈壳幔韧性剪切带可能是四川汶川8.0级强烈地震的发震构造之一,以及强烈地震形成的动力学模式等.  相似文献   

7.
利用砂箱构造物理模型和"实验-实例"互证思想,探讨弧形剪切走滑变形构造特征及其意义。基于弧形吕德尔和弥散性走滑砂箱构造物理模型模拟实验,揭示弧形走滑构造变形导致砂箱浅表断层以R型和Y型走滑破裂为主,形成相互叠置的花状构造冲起带;但弧形带内侧和外侧具有明显不一致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弧形吕德尔剪切模型中弧形带内侧和外侧走滑断层与基底断层走向夹角范围分别为4°~23°、6°~23°,内外侧走滑断层端点与基底断层间距离分别为1~6mm、4~5mm;弧形弥散性剪切走滑变形过程中弧形带内侧、外侧走向角分别为4°~30°、11°~25°,断层间距分别为1.1~5.7mm、1.6~4.7mm,且弧形带内侧断层倾角主要为~45°,而弧形带外侧断裂倾角主要为65°和75°,总体上揭示出弧形剪切带内侧走滑上冲构造特征显著强于外侧。同时,砂箱浅表物质PIV监测揭示弧形基底断层带外侧冲起构造带的地质体走向上水平走滑速率逐渐减小、垂直运动速率逐渐增大,揭示了走滑断层构造属性逐渐转变的过程,即由走滑断裂逐渐转变为(走滑)上冲断裂,断层沿走向的倾角逐渐减小、断距增大,空间上呈现为螺旋状断面特征。四川盆地周缘弧形(走滑)构造变形带,即大凉山-小江弧形走滑构造带和大巴山城口弧形走滑上冲构造带,它们的形成过程及其构造特征与弧形(走滑)结构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用TEM对西藏喜马拉雅变质核杂岩基性麻粒岩中亚微米级、纳米级(粒径在20~500 nm之间)矿物包裹体的超微构造特征研究发现,流体包裹体的的精细结构、分布状态及化学特点等对于研究与麻粒岩有关的下地壳韧性剪切带形成、构造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韧性剪切带的遥感影像特征反映出其覆盖层和基底构造的不同,指示深断裂在不同构造层的表现,通过显微组构的分析,笔者发现了糜棱岩的普遍存在,并初步确定了该带活动性质及其控矿区域。  相似文献   

10.
位于大别造山带北部的晓天—磨子潭断裂带分隔了北大别高级变质带和北淮阳浅变质带.该断裂带由韧性剪切带和脆性正断层组成,两者具有基本一致的NW—SE向走向.脆性正断层叠加在韧性剪切带之上,控制了其北侧的早白垩世火山岩盆地的发育,为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穹窿过程中的伸展断层.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叠加在北大别灰色片麻岩之上.糜棱岩中的矿物变形温度估计(600—650℃)、基质多硅白云母探电子针分析及压力计算(约1.1GPa),指示韧性剪切带形成于高角闪岩相的下地壳深度,为造山带同碰撞折返边界.韧性剪切带糜棱面理上的矿物拉伸线理侧伏角自东向西逐渐由水平过渡到近倾向.露头构造、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皆指示该韧性剪切带具有上盘向北西的运动方向.韧性剪切带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指示,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岩片的折返是向南东的斜向挤出,并兼有折返岩片以东端为枢纽的逆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11.
基于渤海湾盆地北部南堡凹陷三维地震解释数据,以盆地构造解析理论为指导,系统梳理南堡凹陷Ⅱ号和Ⅲ号构造带内断裂几何特征及组合样式,结合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不同构造活动时期盆地发育特征,探讨断裂变形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南堡Ⅱ号、Ⅲ号构造带是典型的伸展构造样式,平面上以NEE走向平行对倾式为主要组合样式,剖面上呈“似花状”构造。根据断距-埋深曲线厘定,南堡凹陷Ⅱ号、Ⅲ号构造带内断裂系统分为基底先存断裂系统、晚期新生断裂系统和长期活动断裂系统。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南堡凹陷Ⅱ号、Ⅲ号构造带内形成NE向主干边界断层;东营组沉积时期,形成反向边界断裂,与主干断裂构成“y”字形结构样式;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新生大量NEE向断层与长期活动主干边界断裂共同构成密集断裂带。先存基底F2、F3断层影响着局部应力场的分布,与上覆构造带构成间接关联耦合关系,先存基底与控带断层构成铲式扇组合共同控制浅部断裂密集带的发育。成因上,南堡凹陷Ⅱ号、Ⅲ号构造带的形成与发育直接受控于古近纪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构造变形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构造解析方法和应变测量与显微构造分析方法,研究了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样式,建立了其变形序列。该带依次经历了:(1)中深部构造层次的紧闭同斜褶皱作用;(2)中深部构造层次的顺层(片)韧性剪切变形;(3)中部构造层次的右行走滑脆-韧性剪切变形;(4)中浅构造层次的膝折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结合三维变形理论,在Transpression变形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剪切方向物质挤出模型",并从三维有限应变角度定量探讨剪切方向物质(体积)挤出对剪切带宏观组构样式、转变的影响及其与运动学涡度的关系。变形过程中剪切方向物质挤出对韧性剪切带构造组构样式影响显著:在减薄型三维变形中,当竖直(z)方向体积挤出量小于剪切运动(x)方向挤出量(两者比值a<1或a=1)时,发生"拉长-减薄剪切变形",剪切带发育稳定的竖直面理和水平线理,运动学涡度数(ωk)对面理和线理组合不产生影响;当a>1时,发生"加宽-减薄剪切变形",剪切带组构样式取决于2个因素:运动学涡度数(ωk)和剪切带收缩量(k),可能的组构组合类型为"竖直面理和水平线理"或"竖直面理和竖直线理"。根据剪切方向物质挤出模型,得到结论:同一运动性质的韧性剪切带可形成不同取向的拉伸线理;拉伸线理方向不一定和变形的简单剪切组分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4.
位于川滇南北构造带北部的泸定断裂带内发育糜棱面理、拉伸线理、"A"型褶皱、鞘褶皱、糜棱岩系列的断层构造岩等,它们是原岩和矿物在地壳较深处,在高温、高压环境中,经过晶格位错滑移、位错蠕变、动态重结晶等方式发生强烈韧性变形而形成.该断裂带属于一条典型的韧性剪切带.剪切带内发育的旋转碎斑系、不对称显微揉皱以及书斜构造等指示剪切带上盘下滑移的运动学特征.该韧性剪切带仅发育在古元古界康定群之中,而未见其影响上覆的古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可能形成于元古代的晋宁期-澄江期.泸定韧性剪切带在几何学特征、断层岩类型、变形环境、变形层次、变形机制、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以及形成时期上与该区发育的其他南北向脆性断层迥然不同,它们不属于同一构造成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山西中条山铜矿区进行详细构造测量和显微构造观察,认为中条山地区早、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变形的叠加改造。三期伸展构造分别标志着剥离断层在地壳不同构造层次上的特征。在深部构造层次上表现为近水平的韧性剪切带;在中部构造层次以脆─韧性变形过渡性为标志;在浅部构造层次上以碎裂带及高角度正断层为主。  相似文献   

16.
秦岭勉略缝合带两期韧性剪切变形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解析表明勉略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经历了两期韧性逆冲剪切变形 ,早期剪切变形主要发育于蛇绿岩和火山岩岩片中 ,与区域变质作用同期 ,剪切运动方向 NW→ SE;晚期剪切变形具有 NNE→ SSW高角度逆冲特点 ,并使不同岩片推覆叠置 ,构成缝合带现今主导叠瓦状构造样式。变质变形作用研究显示 ,两期剪切变形都具有高压 -低温性质 ;综合变形时代以及整个缝合带构造演化 ,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了俯冲与碰撞造山期变形 ,并指示洋壳俯冲和碰撞造山作用均具有斜向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为阐明南堡凹陷老爷庙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运用构造解析原理对断裂演化与油气成藏要素耦合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认为,老爷庙地区断裂系统分为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两大类,垂向发育的火成岩是深、浅两套断裂系统的韧性传递带。始新世正向伸展断陷形成的NNE、NE向基底断裂系统呈多期铲式扇样式;渐新世斜向伸展断陷形成的NEE走向的盖层断裂系统,以地垒-地堑和多米诺样式为主;新近纪,在热沉降背景下受深部断裂走滑变形影响,盖层中沿主干断层发育花状和复"Y"字样式。老爷庙地区主干断层的多期断陷作用利于烃源岩的沉积和成熟,也是油气埀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背斜主体带和侧斜坡带是有利成藏区。  相似文献   

18.
龙门山冲断带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龙门山冲断带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介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与四川盆地之间,由一系列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逆冲断层及其所夹的岩片组成.分段一分带性构造格局是龙门山冲断带的基本特点和重要特色.龙门山自西向东发育有4条主干断裂:茂县-汶川断裂、北川-映秀-五龙断裂、安县-都江堰(原称"灌县")-双石断裂和广元-大邑-雅安(隐伏)断裂.由这些主干断裂分隔,龙门山冲断带沿倾向表现出明显的分带性变形特征,以其典型构造特征自西向东称为弧形韧性变形带、基底冲断-同劈理褶皱带、同心褶皱-叠瓦冲断带、前陆扩展变形带和前陆坳陷带,它们自西向东显示层次渐浅、韧性递减、脆性渐强的变形特点.龙门山冲断带沿走向以北川-安县与卧龙-怀远-线为界可三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北段以出露轿子顶基底杂岩和唐王寨向斜及其前缘叠瓦冲断系为主要特征,中段以出露彭灌基底杂岩及其前缘发育飞来蜂为典型特征,南段以出露五龙、宝兴基底杂岩及其前缘发育飞来蜂为典型特征.自北东向南西,龙门山冲断带沿走向具有构造起始和定型时期渐晓、脆性渐强、前陆卷入变形的程度渐强、新生代隆升渐快和活动性增强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正我校地理科学学院史兴俊博士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蒙边界亚干地区前寒武纪变质火山岩的岩石学、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项目编号:41802239.南戈壁微陆块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是中蒙边界地区最重要的前寒武纪地体.但由于缺少可靠的年代学资料和系统研究,其基底性质和构造亲缘性尚不清楚,这限制了对该区地壳结构以及增生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20.
太行山北段晚太古宙变质杂岩伸展变形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行山北段太古宙的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阜平片麻杂岩、南营片麻岩和湾子层状岩系。阜平片麻杂岩和湾子层状岩系之间发育一条大规模低角度伸展变形带,沿该变形带南营片麻岩侵位。主变形带内部岩石发生强烈片理化,发育A型褶皱、鞘褶皱和眼球状岩块构造等韧性变形构造。其中矿物拉伸线理近 EW 向,剪切标志指示上盘(湾子岩系)向西,下盘(阜平片麻杂岩)向东的运动学特征。下盘发育平行于主变形带的小型韧性剪切带,上盘发育一系列铲形脆韧性断裂系。上、下两盘的PTt轨迹均为顺时针型,显示了地壳由褶皱增厚到拉伸减薄的隆升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