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链段上引入葡萄糖分子,同时在水凝胶内嵌入聚苯乙烯胶体晶体,制备了葡萄糖敏感型聚丙烯酰胺胶体晶体膜。伴刀豆球蛋白可与葡萄糖分子偶合而在聚合物链段间形成交联,水凝胶体积收缩,胶体晶体带隙蓝移约30 nm。相对于固定在聚丙烯酰胺链上的葡萄糖分子,伴刀豆球蛋白与游离葡萄糖分子的偶合常数更大,游离葡萄糖可打断已形成于聚合物链上的葡萄糖与伴刀豆球蛋白间的交联,胶体晶体带隙红移。研究表明:该胶体晶体水凝胶可检测最低葡萄糖浓度为5 mmol/L,且离子强度(50 mmol/L NaCl溶液)对葡萄糖浓度分析时带隙位移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实验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几种物质对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及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高渗KCl,NaCl,CaCl2,AlCl3溶液使动作电位幅度显著降低,传导速度显著减慢(P0.05),呈时间依赖性;2)10%乙醇1、0%甲醇1、0%甲醛使动作电位幅度不同程度下降,传导速度显著减慢(P0.05),呈时间依赖性;3)10%姜蒜汁处理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和传导速度也明显降低(P0.05);4)20%葡萄糖使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降低,传导速度显著减慢(P0.05),呈时间依赖性;而10%葡萄糖使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上升,传导速度加快(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儿高渗血症血渗水平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125例患儿入院时同步抽血检测血渗、电解质 ,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25例高渗血症病例中高钠性高渗血症115例 ,占88 89 %。烦渴、眼眶凹陷、少尿、皮肤弹性差等临床表现在血渗≤330mmol/L组与330mmol/L组之间无明显差别。但周围循环不良和四肢强直或抽搐等表现在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 01)。血渗≤330mmol/L组以轻中度脱水为主(81 65%) ,>330mmol/L组患儿以重度脱水为主(62 5%) ,两组间亦有显著差异(P<0 01)。本组死亡4例 ,其血渗值为341~370mmol/L。结论 :在高渗血症患儿治疗过程中 ,应避免采取任何有可能加重高渗血症的措施 ,以防止医院性高渗性损害。  相似文献   

4.
以可再生的葡萄糖晶体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粒径均一、溶剂分散性较好、具有激发依赖和上转换性能的水溶性荧光碳量子点(Water-soluble Carbon Dots,W-CDs)。考察了葡萄糖溶液的浓度和反应时间对W-CDs荧光性能的影响,借助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优选出合成W-CDs的参数,并研究了其荧光性能。结果表明:当葡萄糖溶液浓度为25mmol/L,水热反应时间8h,反应温度为180℃时,制备了发蓝绿色光的W-CDs,粒径为5nm左右,荧光量子产率为1.13%,且具有上转换荧光现象和pH响应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栀子花香精成分。方法采用加入无水乙醇超声提取,栀子花(g)与无水乙醇(m L)料液比为1:15,浸泡60 min,超声提取每次60 min,提取2次,合并滤液得到样品溶液。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样品溶液主要化学成分。结果栀子花香精分离出76个化学成分,其中13个化学成分匹配度不低于90%,占栀子花香精成分总量的40.97%,其中含量不低于1%有26个化学成分,主要为:2-Furancarboxaldehyde,5-(hydroxymethyl)(5-羟甲基-2-呋喃甲醛)7.86%,1,3-Propanediol,2-(hydroxymethyl)-2-nitro(三羟甲基硝基甲烷)11.81%,beta.-D-Glucopyranoside,methyl(丁基-β-D-吡喃葡萄糖)10.72%,alpha.-D-Glucopyranoside,methyl(ɑ-D-甲基葡萄糖苷)4.40%,(1R,3R,4R,5R)-(-)-Quinic acid(右旋奎宁酸)5.95%。结论通过检索NIST08谱图库,栀子花香精成分主要是醇类、酯类、萜类、烷烃、烯烃类、酮类、脂肪酸类等,并通过面积归一化法对上述化合物进行了相对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对两栖类成体染色体制备方法研究较多,如骨髓细胞制片法、外周血的培养法和组织培养法等。但对其早期胚胎细胞染色体的检查,除用切片方法外,还研究得很少。本文采用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囊胚细胞为材料,对其染色体的制作方法进行探讨,得到了初步结果。兹将方法介绍如下:1.秋水仙素处理:当受精卵裂到四细胞期以后,把分裂球放进含有0.005%秋水仙素的1/8Hofreter溶液中培养15小时左右(室温20-25℃)。2.去除卵胶膜:将秋水仙素处理的囊胚细胞水洗后移入表玻璃内,加少许水,置15W紫外光下(距离光源20厘米左右)照射直至卵胶膜溶化为止。3.低渗处理:将脱去卵胶膜的囊胚细胞,水洗后移入0.4%KCl溶液低渗处理1.5-2小时.  相似文献   

7.
对新合成的疏水缔合聚合物BSC14-1溶液进行性能测试,确定了其临界缔合浓度(CAC)为1 300 mg/L,并验证了BSC14-1具有一定的抗温耐盐性和剪切恢复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岩心驱替实验.不同渗透率岩心的驱替实验表明:BSC14-1对高渗岩心有更高的提高采收率值(12.16%),中渗岩心次之(5.93%),低渗岩心最低(3.26%);与HPAM的同等高渗岩心对比驱替实验表明:BSC14-1提高采收率值高于HPAM 5.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优化本科物理化学实验“Fe(OH)3胶体的制备与表征”,在改良胶溶法的基础上建立L31(55)正交试验,探究了HCl用量、离心操作(离心转速、离心时间、离心后取样高度)等因素对所制备Fe(OH)3胶体粒径分布、ζ-电位等的影响.研究发现:离心并分段取样表征的操作可有效分离不同尺寸的胶体并降低胶体的分散程度;随着HCl用量增加,成胶原理经历传统碱式胶溶法-改良胶溶法-水解法变化过程,并阐明改良胶溶法下胶体的形成机理为酸性环境下H+、Cl-共同影响达到平衡的缓冲体系胶体形态.该文还进一步优化了Fe(OH)3胶体的制备与后处理条件:HCl用量7.5~9 mmol (约为Fe(OH)3当量的1~1.2倍)、离心转速约8 000 rpm (最大离心力约8 890×g)、离心时间5~10 min、取样高度2~3 cm,以及稀释10倍并超声助分散操作.结果表明该条件下实验所得胶体均一性高、性质稳定,验证实验测得粒径24...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温固相法,在常压氮气条件下,可控的制备出纯相的Sr_2Si_5N_8:Eu~(2+)氮化物红粉。进一步通过EuB_6、SiB_6、SiB_4等不同硼源形式引入硼离子,研究了部分B~(3-)替代N~(3-)对Sr_2Si_5N_8:Eu~(2+)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以EuB_6+EuN的形式引入硼离子时,25℃下Sr_2Si_5N_(8-x)B_x:Eu~(2+)(x=0.3)的发光强度比Sr_2Si_5N_8:Eu~(2+)提高了5.21%; 150℃下,相比不含硼的荧光粉发光强度增强了3.10%,荧光粉的热稳定性明显改善。热稳定性的改善归因于B比N具有更强的共价性能,使得Eu-B比Eu-N具有更强的键接强度,引入适量硼离子能够改善发光中心Eu~(2+)周围的晶体场环境,提高晶体的刚性。  相似文献   

10.
用电渗法对1,2-丙二醇氯化钠液提纯。研究膜对电压、pH值、原液浓度等条件对其去除氯化钠的影响。结果表明,膜压为2V,pH=7时,经过8小时的电渗脱盐,溶液的电导率可从15 000μS/cm降到200μS/cm,脱盐率达到98.7%,能基本满足工业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1.
采用常压盐溶液法工艺以脱硫石膏为原料制备α-半水石膏,研究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脱水反应速率、产物晶体形貌的影响,并结合多种分析手段从微观角度对转晶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EDTA能显著降低脱硫石膏脱水反应速率,在0.2%~1.0%掺量下,脱水反应时间逐渐延长至4 h;EDTA对α-半水石膏晶体形貌改善作用明显,使之由细长的针棒状转变为短柱状,在1.0%掺量下晶体长径比约为1.5∶1;EDTA在晶体生长过程中会吸附在(111)晶面上,阻碍半水石膏晶体在c轴方向上的生长,但并未掺杂在产物石膏晶格中,不会改变晶体的晶型。  相似文献   

12.
采用常压盐溶液法制备半水石膏。研究在不加转晶剂时盐溶液浓度、反应温度、pH、固液比以及搅拌速度等因素对脱水速率、晶体形貌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盐浓度越高,二水石膏脱水速率越快,生成的晶体越细小;温度越高,二水石膏脱水速率越快,晶体直径越大;随着pH由小逐渐增大,二水石膏脱水速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晶体长度先减小后增加,但总体影响较小;随着固液比增加,二水石膏脱水速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晶体直径先增加后减小;随着搅拌速度增强,二水石膏脱水速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晶体直径先减小后增加。常压NaCl溶液中制备半水石膏适宜工艺条件为:NaCl溶液浓度15%,pH5~pH7,反应温度95℃,反应时间2~3 h,固液比1∶6,搅拌速度150 r/min。  相似文献   

13.
干燥溶剂介质对常压制备SiO2气凝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正硅酸乙酯和乙醇等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表面修饰及溶剂置换等后续工艺,实现常压干燥法制备块状SiO2气凝胶,并考察干燥溶剂介质对气凝胶常压制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混合溶剂干燥的SiO2气凝胶性能较单一溶剂更佳,以正己烷和甲苯混合溶剂制备的SiO2气凝胶性能最优,具有低表观密度(0.102 7 g/cm3)、高比表面积(928.4 m2/g)、大孔容(3.295 cm3/g)及疏水性良好等特性。  相似文献   

14.
制备了一种基于Au@Ag/PPy复合纳米材料固载葡萄糖氧化酶(GOD)的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并将其用于葡萄糖的检测.利用循环伏安法和差示脉冲法对电化学传感器的电化学行为进行研究,探讨了扫速、溶液pH对传感器峰电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电化学传感器对葡萄糖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响应,在pH=7.0的条件下,电流响应信号与葡萄糖的浓度在2.3×10~(-7)~1.3×10~(-4)mol·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达到7.7×10~(-8)mol·L~(-1)(S/N=3).利用制备的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对人血清中葡萄糖浓度进行检测,回收率达到98.0%~103.0%.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石油污染土壤胶体在地下环境中的运移规律,从辽河油田采集石油污染土壤样品,运用沉降法分别提取3个粒级(5μm、2μm、1μm)的胶体.并对这些胶体的主要理化特征进行了表征.同时,通过淋滤实验研究了在石英砂多孔介质中上述胶体的运移行为,以及p H和离子强度等环境因子对该运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粒级胶体的粒径分布分别在4.8~5.7μm、1.9~2.3μm和0.9~1.2μm;石油污染土壤胶体微观形貌呈现片状;当p H从4升到9,3个粒级胶体Zeta电位的变化范围分别在-40.4~-32.4 m V、-49.8~-35.0 m V和-52.4~-24.0 m V;相应地,3个粒级胶体在多孔介质中运移的回收率(MR)变化范围分别为31.62%~63.39%、58.55%~81.25%和62.27%~83.51%.这些说明p H对胶体的运移有明显的影响,中性溶液条件更有利于胶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随着离子强度从0.001 mmol/L升高到1 mmol/L,3个粒级胶体穿透曲线MR均逐渐降低.说明无机离子使胶体迁移能力降低.同时,小粒径胶体更容易穿透多孔介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平面衍射光栅作分光系统,光电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Device,CCD)作检测器,自行组装了一台基于波长变化的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SurfacePlasmonResonance,SPR)传感器,将其用于葡萄糖溶液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的响应值与葡萄糖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呈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为:λ=647.56+330.90C,回归系数为0.9904。采用SPR方法对5%和10%的两种医用葡萄糖注射液进行测定,同时采用药典法进行对比,二者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和3%。  相似文献   

17.
SiO2三维光子晶体薄膜的制备与光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胶体晶体法沉积SiO2三维光子晶体,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分光光度计研究该晶体的结构特性和光谱特征,考察颗粒浓度、反应温度对光子禁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iO2颗粒浓度增大,反射强度随之增大,当浓度为1.92%时,反射强度最大,进一步增加浓度反射强度降低,同时光子禁带宽度变窄,禁带位置蓝移;随着温度增加,...  相似文献   

18.
酶酸结合法降解植物纤维素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麦秸为材料,研究乙酸、盐酸等对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的影响;设计出降解纤维素的2个工艺方案:方案1是先酸解后酶解;方案2是先酶解后酸解。在这2种工艺方案基础上,研究一种酶酸循环降解法(CDCA法)。研究结果表明:方案2优于方案1;CDCA法亦明显优于方案1和方案2;以CH3COOH,HCl和纤维素酶为降解剂,在常压、温度低于100℃、反应12~15 h的条件下,CDCA法能使纤维素转化成葡萄糖的转化率达98.68%,反应终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达5.38%;与常规技术相比,CDCA法只需25%的醋酸、50%的盐酸和少量的酶,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纤维素转化成葡萄糖的成本;本研究的酶酸结合法降解纤维素新工艺具有条件温和、工艺简单、成本低和周期短等特点,该工艺方法可为发酵工业上以纤维素为原料从事乙醇、抗生素、SCP等产品的开发生产及环保上固态生活垃圾的生物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用Langendorff法灌流大鼠离体心脏,平衡10min,全心缺灌10min。于再灌3min内每15sec收集一次冠脉流份,测定肌酸激酶活性(U/L),作为心肌细胞损伤的指标,以研究自由基清除剂硫辛酸对缺血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用无基质Krebs-Henseleit(K-H)溶液灌流心脏作为对照,再灌期CK呈双相释放,其第Ⅰ峰比平衡期正常值高6倍,第Ⅱ峰高3倍。再灌前和再灌后在无基质;K-H溶液中加入硫辛酸(3.5×10~(-5)mol/L),二者皆能显著使CK总释放量下降40%—45%。使第Ⅰ峰值下降39%—47%,并使第Ⅱ峰消失。说明预防给药和治疗给药效果基本相同。含有11.1mmol/L葡萄糖的K-H溶液灌流也有同样效果。如在有基质溶液中加入硫辛酸,二者并用效果更加显著。与单用葡萄糖的效果相比较,加硫辛酸组CK总释放量和第Ⅰ峰值皆进一步下降,下降率分别为葡萄糖组的27%和31%。此外,硫辛酸对本模型再灌期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有明显保护作用,在3min再灌期内除有少数期前收缩外室颤发生率为零。硫辛酸对缺血再灌损伤妁保护作用与它的自由基清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0.
辽河盆地火成岩储层评价标准与有效储层物性下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辽河盆地东部凹陷40口代表性探井的物性测试、含油产状及试油结果等资料,综合运用经验系数法、最小含油喉道半径法、含油产状法和试油法确定研究区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并对适用于研究区火成岩的储层分类标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孔隙度小于3%或者渗透率小于0.03×10-3μm2时,通常不会形成工业或低产油气层,据此将这两个物性数值定为火成岩有效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限;根据孔隙度、渗透率、含油产状和试油结果等参数将火成岩储层标准划分为4类,分别为高孔高渗(I类)、较高孔较高渗(Ⅱ类)、中孔中渗(Ⅲ类)和低孔低渗(Ⅳ类);所确定的储层物性下限和分类指标能够客观反映火成岩储集层的特征,有利于研究区的油气勘探和资源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