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米莉·勃朗特和劳伦斯都使用了独白和象征这两种创作手法,展示人物思想情感,分析人物心理。艾米莉·勃朗特使用的是戏剧独白这种古老的人物道白方式,读者听到的是作品人物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喊;而劳伦斯使用的是叙述性独白,读者的思绪和情感同作品人物叠合,与作品人物同悲哀、同欢乐、同痛苦。艾米莉·勃朗特是在传统象征手法的层面上运用象征,象征意义是单一、明确和清晰的;劳伦斯是在象征主义创作论的层面上运用象征,象征意义是多变、多重复合并具有再造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活着,做一个活人,做一个完整的活人”。这是劳伦斯创作思想的核心,也是其小说节奏的思想引擎。劳伦斯富有诗人的激情与洞察力,他强调直觉并且着力开掘人的心理深处。其小说充满了蕴涵人物心理的意象与象征,它们诗性地体现人物的内心节奏,在人与人、人与宇宙的心灵契合中,这种诗性的节奏是对机械世界的反动,是对充满生命活力世界的张扬,因此,劳伦斯小说的节奏不仅具有独特的形式美,而且深化 并突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的主题常被定位为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在小说中的最佳体现,认为保罗是"俄狄浦斯情节"的牺牲者。但联系劳伦斯在小说中的爱情观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可能是力图通过两段悲剧化的爱情阐释爱的真意。  相似文献   

4.
小说家 D.H.劳伦斯以对人类关系特别是男女之间的心理探索而著称。劳伦斯的小说《虹》不仅采用传统的全知叙事策略和多种聚焦模式表达人物的思想,而且灵活运用自由间接思维让读者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劳伦斯使用这些技巧描述非可察觉的人物内心的无意识。通过分析劳伦斯使用的叙事技巧,可以充分解读厄休拉追求自我的无意识的生命冲动。  相似文献   

5.
劳伦斯是一位极富想象力和独创性的作家,他的叙事手法多种多样。通过分析其短篇小说《菊花的幽香》的叙事手法,着重从意象与叙事的融合、独特的心理描写(叙述性分析、叙事性独白)两方面来探讨劳伦斯的叙事艺术,其叙事艺术在继承传统中创新,既探索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又丰富了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论劳伦斯小说的象征和比喻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伦斯一生创作了很多文学巨著,在他的作品中经常用到象征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些描写象征了人们的心灵,触及了人物的情感和欲望。这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曾被《纽约时报》评价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书中拥有众多繁复的意向,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生命中许多不能承受的"轻"。不仅如此,与其他在意识形态下创作的小说不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直接讨论了人性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谋而合。书中大量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对性的描述以及对人的本性的深刻探讨,无不带着弗洛伊德式的思辨,非常值得细细研究。  相似文献   

8.
论方言在《儿子与情人》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劳伦斯在著名小说《儿子与情人》中文学方言的语言特征及其作用。语言特征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该小说中的方言能表现人物的社会地位及受教育程度 ,突出各人物间的亲疏关系并能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 ,从而说明劳伦斯在该小说中用方言写对话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9.
哈罗德·品特的戏剧《回家》在“威胁喜剧”的创作基础上更进一步,从对一个不健全的现代家庭生活的刻画入手对现代西方“精神荒原”进行了深度剖析。而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运用于《回家》一剧进行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女主人公露丝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后实现了由妓女到丰饶女神的转变,并使原本畸形的家庭完成了生命意识的回归,这与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对生命意识的讴歌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0.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茨威格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他受时代的战乱和现代主义、新兴社会主义等思潮的影响 ,在现实主义创作的基础上 ,将艺术的笔触探入人幽微复杂的内心世界。他的小说用心理描写、心理分析等手段 ,取得人物心理纵深的剖析和横向的展露 ,从而展示人物的个性和时代的面貌 ,并关注现实 ,将人物的心理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交织起来 ,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现实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1.
哈罗德·品特的戏剧《回家》在“威胁喜剧”的创作基础上更进一步,从对一个不健全的现代家庭生活的刻画入手对现代西方“精神荒原”进行了深度剖析。而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运用于《回家》一剧进行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女主人公露丝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后实现了由妓女到丰饶女神的转变,并使原本畸形的家庭完成了生命意识的回归,这与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对生命意识的讴歌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2.
凯特·萧邦的小说以擅长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而著称,其代表作<觉醒>中的主人公艾德纳的心理发展历程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中关于人格的理论有许多吻合之处.本文结合作品的内容,试图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理论来解剖分析角色人格中"本我"、"自我"、"超我"互相搏斗的惨痛历程及其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社会的破坏和对人性的扭曲的同时,不懈地寻求济世良方。出走——"血性意识"——"拉纳尼姆"就是他的探索历程,拉纳尼姆是他社会理想的最高体现。劳伦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为拯救社会的执着探索精神值得肯定,但他的社会理想不过是欧洲当时流行的弗洛伊德学说、超人哲学、原始宗教意识和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混合体。由于他唯心史观和反对一切暴力斗争的倾向,他的"拉纳尼姆"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4.
人格退行: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的心理根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创作心理,是一种新的视角。沈从文在乡土小说中所建构的理想的生存图式,心理根源是其人格发展在童年时期出现的“停滞现象”,在都市遭受精神挫折后,出现了“退行”。这种“人格退行”决定了沈从文湘西乡土小说的创作基调和整体风格。  相似文献   

15.
英国现代小说家劳伦斯在思想与哲学上深受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影响,这不仅反映在二者艺术创作形式的相似上,更集中体现在他们共同的创作旨趣上,即追求艺术与哲学的全新结合。然而,劳伦斯对尼采哲学的继承,具有深刻的个性特征,融人了他对完美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深刻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探索比尼采更细微,也更全面。  相似文献   

16.
《逾矩的罪人》是劳伦斯作品中一部颇具现代风格的婚外恋小说。用卡尔·荣格的原型分析理论解读《逾距的罪人》中的悍妇和“大母亲”这两位主要女性人物的原型,揭示劳伦斯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期待、憎恨和恐惧的矛盾心理,以及女性意识对男性权威的挑战与征服。  相似文献   

17.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创作的小说多以犀利独特的视角、细腻深入的心理描写展现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生活境遇下形形种种的人生遭际和迥然不同的心理流变,以此影射人物的现实生存状态和社会背景,揭示现实世界与心灵世界的背离和冲突。他艺术化地吸纳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观点,形象再现生活状态下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矛盾共存。并以深切的关爱体恤、同情理解表达了对本然人性和心理行为的尊重。文章以其小说《热带癫狂病患者》为例,深入分析主人公性格及心理流变,以彰显茨威格高超的心理描摹功力和心理折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人的灵魂奥秘和精神世界的不懈探掘,构成了路翎创作最为显著的特征。其笔下的人物,大都有着双重甚至多重特征,为了写出人物的“多面”,揭示出人物分裂的、隐秘的、多变的内心世界,除了常规的心理描写方法,路翎还采用了诸如幻觉与梦境、变态心理及无意识心理等多种方法。对心理的集中展现,成为他创作的本体性要素,也是成就其“心理小说”的根本质素。  相似文献   

19.
DH劳伦斯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他倡导通过重建男女关系来拯救病态的工业社会.其小说一再浮现他本人关于创造完美爱情的哲学思考.本文试图从人与自然、精神与肉体、互创与永恒三组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入手,分析<虹>、<恋爱中的女人>中主要人物的爱情历程,探索劳伦斯完美爱情的主张.  相似文献   

20.
肖洋 《科技信息》2014,(15):189
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文学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李尔王》作为代表莎士比亚最高艺术成就的作品之一,20世纪以来,其地位不断上升,与世纪伊始弗洛伊德所开创的心理分析学派不无关系。心理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学者弗洛姆将弗洛伊德理论与马克思的社会理论结合起来,创立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并将心理分析运用到社会历史中去,研究人潜意识、行为、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希望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本文将用弗洛姆的自由观点和人格取向,社会性格和社会潜意识等理论分析《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尝试综合考虑人物的潜意识和行为,将其放在社会历史的大舞台上进行开放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