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特低渗透储层微构造对油田的实际开发生产具有指导作用。以地质综合研究为基础,对五号桩油田桩74块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微构造模式及开发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桩74断块的微构造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断层上下盘的错动作用扮演主要角色并造成微构造发育的多样性。正向微构造主要是由下降盘对上升盘产生的拖曳和断层面的遮挡共同作用造成的,斜面微构造受断层的影响较小,主要发育在远离主要断层部位;负向微构造主要形成于下降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5种微构造顶底组合模式。通过对处于不同微构造模式的生产井进行分析,阐明了不同微构造顶底组合的开发特征。对低渗透条件下微构造中的油气运移和富集机理的分析认为,双凸型、双鼻状凸起型和双斜面型3种顶底组合模式有利于剩余油的富集,可以考虑上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2.
研究特低渗透储层微构造对油田的实际开发生产具有指导作用。以地质综合研究为基础,对五号桩油田桩74块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微构造模式及开发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桩74断块的微构造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断层上下盘的错动作用扮演主要角色并造成微构造发育的多样性。正向微构造主要是由下降盘对上升盘产生的拖曳和断层面的遮挡共同作用造成的,斜面微构造受断层的影响较小,主要发育在远离主要断层部位;负向微构造主要形成于下降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5种微构造顶底组合模式。通过对处于不同微构造模式的生产井进行分析,阐明了不同微构造顶底组合的开发特征。对低渗透条件下微构造中的油气运移和富集机理的分析认为,双凸型、双鼻状凸起型和双斜面型3种顶底组合模式有利于剩余油的富集,可以考虑上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3.
那未红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21):4993-5001
油田勘探开发初期,构造隆起的高部位一般是油气藏开发重点。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特别是到了油田注水开发的中、后期,油田挖潜调整的重点转至寻找剩余油。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包括油层微型构造、沉积相类型、储层非均质性、前期开发方案与开发工艺等。研究表明注水驱替构造高部位的正微构造区是潜在的剩余油富集区。运用小波反演精细解释扶余油层顶面的微断层,并对13个时间单元微构造测井资料进行了精细研究。利用井震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微构造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提出油田开发精心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微构造精细表征及在剩余油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高剩余油的预测精度对进入开发中后期的油田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准确预测剩余油的分布,才能通过开发调整提高产量。微构造形态控制着剩余油的分布,其表征精度直接影响着剩余油分布预测的可靠性。海上油田井网不规则且密度较小,仅依靠井点信息难以表征油田的微构造形态。因此探索研究了海上中后期油田的井震,结合精细表征微构造技术。通过研究总结出包括井震精细标定、地震切片识别微构造、精细构造成图等在内的一系列微构造精细表征技术。在海上油田开发调整研究阶段充分应用该技术,对该油田的微构造进行了精细表征,结合生产动态动静结合分析剩余油形成机制,达到提高剩余油分布的预测精度的目标,指导了调整井位的设计。后续新钻调整井证明,微构造形态表征精确,剩余油预测准确,提高了油田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胜利油区多数油田总体上已进入中高、特高含水期,为了有效地控制产量递减和提高采收率,对部分油田进行了精细油藏描述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寻找剩余油的地质研究方法,认为构造、微型构造、沉积微相等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结合对胜利油区DX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介绍了该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达到极浅海埕岛油田高速高效的开发效果 ,从埕岛油田整体构造入手 ,进行了精细构造解释 ,并根据埕岛油田定向井多的特点 ,对砂体进行了平面和纵向归位 ,从而落实了砂体顶面微构造的准确形态 .并统计了各种微构造与含油性的关系 .开展了微构造类型与累油含水关系研究 .结果表明 :构造高部位和正向微构造含油性好 ,累油高 ,含水上升慢 ;负向微构造含油性差 ,累油低 ,含水上升快 .最终确定了有利的剩余油分布地区 ,包括正向微构造和断层夹持形成的微构造等 ,并为埕岛油田下步挖潜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对我国老油田后期挖潜、尤其是特高含水低效开发油藏的战略调整等提供新的思路,拓展老油田挖潜的领域与方向,以东营凹陷梁家楼油田沙三中纯47块高渗透大厚层高含水油藏为例,对其水淹特征与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块油层水淹程度仅80%左右,剩余油在平面上分布于区块的绝大部分区域,且与构造高低无明显关系,纵向上主要集中于层段的上部,尤其是位于该块西北区构造低部位的北断层区潜力单元,是与目前老油田潜力区主要局限于正向型微构造区所不同的新类型与新领域。在此系统研究与总结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高渗透大厚层油藏水驱与水淹模式图,同时提出了剩余油动态富集形成再生油藏的新观点,并建立了剩余油动态运移富集形成再生油藏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老油田油藏进行挖潜研究,首次将三维地震资料与钻井资料结合运用于油藏构造精细描述中,确定了4种主要的挖潜地带:(1)断层附近的微构造;(2)断层面封闭形成的构造;(3)断层夹持的三角死油区;(4)非主流线区的低部位死油区。L油藏的挖潜结果表明:三维地震资料与二维地震资料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特别是将三维地震资料与钻井资料紧密结合,确定出具体的钻井井位,能有效的指导老油田挖潜。  相似文献   

9.
为对我国老油田后期挖潜、尤其是特高含水低效开发油藏的战略调整等提供新的思路,拓展老油田挖潜的领域与方向,以东营凹陷梁家楼油田沙三中纯47块高渗透大厚层高含水油藏为例,对其水淹特征与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块油层水淹程度仅80%左右,剩余油在平面上分布于区块的绝大部分区域,且与构造高低无明显关系,纵向上主要集中于层段的上部,尤其是位于该块西北区构造低部位的北断层区潜力单元,是与目前老油田潜力区主要局限于正向型微构造区所不同的新类型与新领域。在此系统研究与总结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高渗透大厚层油藏水驱与水淹模式图,同时提出了剩余油动态富集形成再生油藏的新观点,并建立了剩余油动态运移富集形成再生油藏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0.
枣园低流度复杂断块油藏稳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枣园油田低流度油藏开展构造精细解释、相控储层结构分析和强水淹层孔隙结构参数研究,同时在现场采用相控注水、点弱面强、投球调剖和注水吞吐等开发技术进行综合治理和滚动勘探开发并举,实现减缓自然递减和增加可采储量的目的,使该油田综合开发水平由3类上升到1类。  相似文献   

11.
运用岩心观察描述、电性、生产测试及开发动态等动静态资料,综合分析了蒙古林砂岩油藏的沉积相,并在单井微相划分及各微相对应电性特征研究等的基础上,进行了油藏各沉积时间单元微相的划分。分析认为,各微相具有不同的岩性、电性、物性、产能特征以及不同的砂体与油层发育规律,纵向上不同微相结合、平面上不同微相注采井组合对油田开发以及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明确了油藏潜力的分布与挖潜方向。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的蒙古林砂岩油藏施行了合理的纵、横向注采结构调整等调水增油措施,收到良好效果,确保了油田长期超开发方案指标运行。  相似文献   

12.
运用岩心观察描述、电性、生产测试及开发动态等动静态资料 ,综合分析了蒙古林砂岩油藏的沉积相 ,并在单井微相划分及各微相对应电性特征研究等的基础上 ,进行了油藏各沉积时间单元微相的划分 .分析认为 ,各微相具有不同的岩性、电性、物性、产能特征以及不同的砂体与油层发育规律 ,纵向上不同微相组合、平面上不同微相注采井组合对油田开发以及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 ,从而明确了油藏潜力的分布与挖潜方向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对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的蒙古林砂岩油藏施行了合理的纵、横向注采结构调整等调水增油措施 ,收到良好效果 ,确保了油田长期超开发方案指标运行  相似文献   

13.
油层伤害问题的研究概况与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油层伤害问题。通过分析油田开发中存在的油层伤害的各种类型和机理,对钻井、完井、生产、修井、二次采油、三次采油、增产增注措施等开发阶段各项作业中潜在的油层伤害及解决方法作了系统的总结;其次,介绍了国内外在该领域内的研究方法、途径、研究现状及新技术的发展状况。研究表明: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油层污染问题是非常普遍的;因此在油田开发的各环节,采取严格的油层保护措施,准确地诊断伤害类型和原因,并选取有效的解除油层污染和堵塞的措施,对于高效开发油田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井震结合的方法确定辽河油田欧利坨子地区的微构造,并讨论了微构造类型及其对油田开发的影响以及不同微构造类型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微构造类型分为正向微构造、负向微构造、单斜微构造3种,其中正向微构造是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单斜微构造次之,负向微构造不利于油气的富集。  相似文献   

15.
舍女寺油田孔二段油藏为孔南地区低渗透油藏的典型代表,其整体构造形态为北东东向的背斜构造,沉积背景为三角洲前缘亚相。目前油田构造高部位及沉积有利位置含油区块均已开发,剩余的未动用储量处于构造低部位或者沉积边缘地区。多年来由于储层物性差,储层横向变化快及地震资料品质差等因素一直制约了储量的动用。本研究在对研究区地质特征进行精细研究基础之上,应用地震资料拓频处理、地震资料正演模拟、含油砂体敏感参数优选及测井约束反演等技术和手段,对舍女寺油田女91-女13断块优势储层进行了预测。优选了有利建产区域,实施后与预测成果符合程度高,取得了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一些具有复杂断块构造特征的油藏已逐渐成为开发的主体目标。建立精准的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对指导油田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能够更细致、准确地研究地下的油藏,为油藏的后续开发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以国外某油田断块构造发育区块为研究对象,针对研究区地质条件复杂、断层发育的特点,以地质、地震、测井资料为基础,搭建构造框架模型,应用地质统计学理论建立储层岩相及物性参数模型,揭示构造和储层空间分布特征,最终建立一个三维定量的油藏地质模型,在储层计算中各断块误差均小于5%,符合精度要求。该模型将为该区块数值模拟和井位设计等后续工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同时也为同类复杂断块油藏的三维地质建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油藏数值模拟作为油田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油藏开发调整、剩余油分布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深层低渗异常高压油藏区构造复杂,注采不完善,储量水驱动用程度低,剩余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高度零散的特点,利用先进的网格技术及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寻找这类剩余油分布的最科学、最实用的技术手段.对文13西油田进行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针对低渗油藏的特点,提出改进的大规模密网格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弄清了地下油、水运动和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了合理的调整方案,为高效开发该油田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油层伤害问题的研究概况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油层伤害问题 ,通过分析油田开发中存在的油层伤害的各种类型和机理 ,对钻井、完井、生产、修井、二次采油、三次采油、增产增注措施等各开发阶段各项作业中潜在的油层伤害及解决方法作了系统的总结 ;其次 ,介绍了国内外在该领域内的研究方法、途径、研究现状及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研究表明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 ,油层污染问题是非常普遍的 ;因此在油田开发的各环节 ,采取严格的油层保护措施 ,准确地诊断伤害类型和原因 ,并选取有效的解除油层污染和堵塞的措施 ,对于高效开发油田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桥口油田位于东濮凹陷的中部,属典型的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由于油藏主力高渗层见效水淹,低渗层水驱动用难度大,使得综合含水急剧上升,年产油量大幅度减少.根据沉积微相与储层岩性、物性及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的研究,采取开发对策,对有利的河道微相带(T)部署调整井挖掘水动力滞流区剩余油.对储层物性较差的河间砂及远砂微相带(Q,Y)剩余油相对富集的部分干层、未解层、油水层重新认识,从中优选后进行挖潜.对微相过渡带,引入"隔相注水"模式,提高了低渗层水驱动用程度,减缓油田自然递减.开发实践证实:以沉积微相研究为基础,对非均质油藏实施分微相带系统开发,可以较好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沉积微相研究是挖掘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层间潜力,实现开发层系由高渗层向低渗层转移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卫37块油藏处于卫城构造西南端,属中渗透复杂断块砂岩油藏。经过20年的开发,针对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的特点,其开展了以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为基础,以油藏数值模拟为工具,以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为重点,以改善挖潜措施效果为目的的精细油藏描述工作,为油田开发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