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给出了以狗为实验动物得出的起搏脉冲宽度与起搏阈值的关系,并用据此设计的非侵入式起搏器作了80余例临床验证,其中30例是同丹麦生产DMS750型体外心脏起搏器对比的临床实验。文中还提出了用起搏心电图和脉波同时记录来判定起搏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给出了以狗为实验动物得出的起搏脉冲宽度与起搏阈值的关系,并用据此设计的非侵入式起搏器作了80余例临床验证,其中30例是同丹麦生产DMS750型体外心脏起搏器对比的临床实验。文中还提出了用起搏心电图和脉波同时记录来判定起搏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郑江红  胡冬青  安光玉 《甘肃科技》2009,25(11):133-134
研究不同起搏模式患者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入选90例接受VVI型起搏器和DDD型起搏器、从I型起搏器治疗的患者,术后随访时通过程控仪获取起搏器的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采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评估生活质量,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随访4~6年(平均4.2±1.7年),W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及生活质量总评分无统计学差异;AAI起搏组较VVI起搏组及DDD起搏组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低,生活质量总评分高(P〈0.05);心室起搏所占比例越高,对生活质量的改善越有限。AAI型起搏器较VVI型起搏器及DDD型起搏器能更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通过对比VVI型起搏器安装术者与非起搏器安装者间动态血压变异性,探讨起搏术对动态血压变异性的影响。经测定17例VVI型起搏器安装术及17例非起搏器病人动态血压,发现VVI型起搏器可使高血压及正常血压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下降。该项研究选择了在我国广泛使用的VVI型起搏器为观察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5.
我科1989~1994年安置埋藏式程控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不同时期发生5种并发症:囊袋瘀血、阈值升高、膈肌痉挛、心悸、起搏器发声。经适时处理均保持了正常起搏与感知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一种新型起搏系统——参数可调的埋藏式起搏器——的设计方案及实施技术.它由一个体外操纵器及一只带有数字记忆(由CMOS电路组成)元件的埋藏式起搏器所组成.无论在起搏器埋植前或后,当需要调节参数(包括接通或关断电源)时,可使用体外操纵器向起搏器发射一组编码的磁脉冲,这组脉冲被埋藏式起搏器感受,记忆,从而控制起搏参数到一新的指定的状态,并将这种状态一直保持下去直到进行再次调节. 由CMOS电路及混合型集成电路组成的起搏器具有功耗低、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十个月的临床应用表明:调节灵活,性能可靠,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右室流出道起搏螺旋电极永久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6例患者进行了右室流出道螺旋电极永久性起搏器安装手术.结果 所有病例都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右室流出道起搏比右室心尖部起搏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急性和慢性起搏参数均良好,起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起搏螺旋电极永久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6例患者进行了右室流出道螺旋电极永久性起搏器安装手术。结果所有病例都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比右室心尖部起搏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急性和慢性起搏参数均良好,起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埋藏式起搏器的出现,使一大类致命的心律失常患者能依靠起搏器而得到长期有效的治疗.20年来发展很快,安装人数由60年代初的1~2千人/年发展到去年的25万人/年,在美国每百万居民中平均已有1500人依赖起搏器而生活.促使它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用起搏治疗患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有症状的心动过缓及病窦综合症的患者能延长病员的寿命,降低猝死率和提高生活质量;其次是起搏技术上的进步使起搏器的安装简便、安全,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10.
现代电网和医疗环境中广泛存在的脉冲电磁场对起搏器佩戴者潜在的电磁干扰不容忽视,但目前缺乏对此类暂态电磁干扰发生机制和防护措施的系统研究.将猪肉组织浸入0.9%氯化钠溶液,构建起搏器术后人体等效离体模型,采用快波前特性电流模拟常见电力设备投切过程和低频脉冲式医疗设备产生的脉冲电磁场对起搏器佩戴者的影响.基于脉冲形成线理论,对脉冲电磁场在胸腔结构中的波型压缩特性进行分析.进一步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起搏器与组织结构结合的参数化生物电磁暂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起搏器在脉冲电磁场中会产生心电图P波尖顶、过感知等故障,通过改变囊袋中导线缠绕方式发现起搏器在电磁干扰环境下,囊袋回路存在“窗口效应”.基于此发现,提出使用复合材料进行“窗口”屏蔽的防护策略,并通过仿真验证该方法可将脉冲电磁场对起搏器的电磁干扰强度有效降低80 dB,初步印证了该防护措施的理论可行性.最后,为电网环境和医疗环境下起搏器佩戴者制定了安全距离.  相似文献   

11.
生物节律特别是昼夜节律起搏系统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基础,是目前时间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一般认为生物体内的昼夜起搏系统由起搏器及其传入通路和传出通路三部分组成。近来的研究,揭示了海兔和枣螺视网膜中的昼夜起搏细胞及其电生理学特性与传入通路的分子基础;在酵母菌、红色链孢霉等上的研究,则指出Ca^2+、cAMP、cGMP在生物昼夜起搏系统的上述三部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克服传统电机故障检测方法的准确率低、测量过程为侵入式、严重依赖先验知识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非侵入式电机故障检测方法.通过将电机与其他设备共同工作时的总电源信号作为检测样本,实现检测过程的非侵入式,并基于残差优化卷积网络结构进行神经网络训练,最终实现电机超载、单相短路及相间短路故障的非侵入式检测与分类...  相似文献   

13.
深度学习被广泛应用于非侵入式负荷分解中,其分解精度高但存在网络结构复杂、训练过程极度耗时等问题,并且对计算资源有一定要求,难以与嵌入式设备集成使用。对此,面向低频数据,提出一种基于级联宽度学习与麻雀算法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方法。首先,改进宽度学习特征节点的连接方式,构建各目标设备的级联宽度学习负荷分解网络。然后,通过麻雀搜索算法确定各目标设备分解网络的最优特征节点和增强节点数,实现负荷的高效分解。最后,基于实际数据集UK-DALE进行了仿真实验,通过与常用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方法进行比较,验证了所提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人工心脏起搏技术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本文总结了我院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方法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经验,论述了技术要点和随访结果。证明该方法人工心脏起搏操作速度快,组织损伤少,病人痛苦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基于神经网络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方法需要利用大量的先验数据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针对某一特定设备在大量的先验数据参与训练的情况下,可达到较好的分解效果,然而将该模型应用于其他设备时,分解精度会迅速下降,因此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基于神经网络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方法在智能电网中的大规模部署。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了一种域适应深度学习方法,该方法从训练数据角度出发,混合源域数据与目标域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极大提升了非侵入式负荷分解网络模型的泛化性能。依据现有公开数据进行实验测试,本文所提方法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心脏起搏器是抢救和治疗危重心律失常病人的重要电子医疗仪器,应用相当普遍.据第七届国际心脏起搏会议的统计,美国、联邦德国等国家使用起搏器的普及率达每百万居民512人.我国每年至少有20万人需要安装起搏器.进口起搏器价格昂贵.我校是国内最先实现起搏器集成化的单位,所设计的电路具有功耗低、集成易、一致性好、可靠性高等特点,并有去颤保护、抗干扰转复、能量补偿等现代化起搏器必须具备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非侵入式负荷识别技术对电网系统的电力调度、风险估计等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非侵入式负荷识别的数据质量差,算法识别准确度低且只能处理低频或高频数据.针对非侵入式负荷识别数据质量差的问题,提出了数据修复、数据扩展等数据增强方法;针对非线性扰动降低准确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1D-CNN的深度学习模型,该模型既可提取低频数据的稳态特征,也可提取高频数据的暂态特征.使用数据增强后的数据集在1D-CNN模型上训练和测试,并与现有算法进行对比发现,该模型在低频、高频数据集上均获得了95%以上的准确度,与现有算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非侵入式负荷辨识存在模型训练时间过长以及负荷特征相近的电器辨识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F-MF-SE联合特征的非侵入式负荷辨识方法。以稳态电流信号为基础,通过提取峰值因数表征波形的畸变程度,采用裕度因子表征信号的平稳程度,谱熵表征频谱结构复杂程度,并结合PSO-SVM实现负荷辨识。结果表明,新方法可解决电器电流波形相近不易识别的难题,减少训练时间,有效提高识别准确率和效率。所提方法将振动信号特征作为负荷特征引入负荷辨识领域,为非侵入式负荷辨识技术的特征选取提供了新思路,其中谱熵作为对负荷敏感的关键特征,与其他特征组合可明显提高辨识率,为实际应用中负荷特征的灵活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有粘度测量装置无法满足在线和非侵入测量要求问题,在传统电磁流量计引入层析成像技术,对牛顿流体和纯粘性非牛顿流体粘度实现非侵入、可在线测量的基础上,经理论分析,提出了在线测量粘塑性非牛顿流体的新方法,通过对各类粘塑性流体的仿真研究和误差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当心脏的窦房结或传导系统发生严重病变,激动不能正常发出或传导受阻时.需靠人工心脏起搏刺激心脏收缩,以满足机体组织器官的供血,这就是七十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心脏起搏技术。它的应用挽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是迄今为止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近年来我们曾护理了23例安置永久式心脏起搏器的病人,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3例,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49~73岁。病窦综合征11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3例,三支阻滞伴阿斯综合征1例。起搏器的类型均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