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浙江省永嘉县林坑古村落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经济收入、产业结构、经济组织三个方面的变化特征揭示了村落经济转型的基本表现及转型发展的基本阶段;从村落人口、社会阶层、社会边界三个方面分析了村落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变迁的一般特征;并从林坑古村落近十年来经济转型与社会变迁的种种表现,简要概括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贵州大学"博士村长"组成麻料村共同缔造实践队,深入雷山县麻料传统村落示范村进行田野考察,基于"共同缔造"理念,引导村民发挥主体地位,激发村落内生动力,从思想自信激发、组织体系构建、"励志超市"建立及非遗型产业发展四方面探究传统村落示范村的保护与发展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3.
正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作为一种数字化保护方式,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范式,加之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自2012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原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六大部门开展传统村落调查挖掘工作,并经过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公示,先后分5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互联互通蓝图下,基础设施、资金、政策和人才的互联互通,使区域合作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呈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通过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形成的资源依赖型、设备精良型、集聚效应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 4种农业模式,及存在居民对农产品消费需求和农业供给之间、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农业投入与产出之间、农产品市场融合度与农业竞争力之间以及农业结构优化与农民持续增收之间的矛盾,提出在农业相关产业链的创新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和调整过程中,我国政府、社会、企业和农民各方的合作与努力,最终构建市场调节引导、国家综合调控、产业融合发展、企业创新发展和农民优质参与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机制,并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以促进我国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5.
利用最邻近距离、规模度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山西省阳泉市45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阳泉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呈现总体分散,局部集聚的特征;其受自然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向阳性,主要分布在高程较高的山地丘陵地区,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和水系分布.基于此,本文提出人口推动型、交通驱动型、产业依托型、"原生自然"、文化依托型等五种旅游发展模式,以期为阳泉市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为较小区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西北地区208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和空间结构研究方法,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为凝聚型;在青海省东部、甘肃省东南部、陕西省东部形成了3个明显的传统村落聚集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集中,具有不平衡性;传统村落的分布受地形、降水、河流、位置的影响显著,大部分集中于山地,趋于东南部降水较多的地区分布,且沿河流分布,分布特征趋于边缘,而受人口、经济因素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时期,同时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快速工业化不断推进,中国的农村也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乡村困境堪忧。一方面,大量农业人口的外流,"荒村"和"空心村"遍地开花;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用工业生产的模式,制造出的新农村,村村类似,村村像城镇。村落的终结和乡村文化的消逝,让当下的乡村变得没有了乡村的味道。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正确定位村落价值,通过家庭农场概念的提出,为乡村发展出路带来曙光。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村小农生产组织形式严重滞后于时代,组织创新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这是应对农村经济战略转型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农民实璁和保护自身利益和对农民进行教育的最佳途径。必需在改造与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既有传统组织资源的同时,培育与发展新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更新当前的农村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克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小农经营的缺陷,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但现有相关研究视野较窄,计量标准各异,研究结果较为片面,普遍指导意义不强.因此本文利用SPSS 20.0软件,采取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具有全国代表性的CHIP2013农村样本数据,能更加针对性的完善我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相关政策,增强其指导性.研究发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会受到户主及家庭特征、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金融支持、制度环境五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供给等方面的政策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宣城市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在强力推进皖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开平碉楼与村落旅游发展不同阶段的农民土地意识观察发现,乡村旅游的发展推动了乡村都市化,赋予了乡村土地新的经济价值,增加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为农民土地意识回归创造了时间与空间的可能性,使当地农民从"抛荒、卖地"转向"代耕"甚至回归到传统土地意识。  相似文献   

12.
在经历了科技、通信产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手机的家喻户晓,普遍使用;在经历了果品市场一次又一次的跌荡起伏.现代果农在观念、技术上有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新要求.笔者从参加工作到现在,通过4年的调查研究、实地走访,收集整理出现代果农的八种转型和心系的110个问题,希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更好的服务专家、学者,让他们研究更贴近果农需要的科技,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中国传统村落在全国范围内的空间分异格局,探索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对分布特征的影响,基于全国6 819个中国传统村落空间位置及自然、人文地理数据,运用数理及叠置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传统村落的高程分布具有“低地性”,且多集中于低起伏度与大起伏山地的地貌类型;以温湿环境为基础的农业发展条件优异度与其分异格局具有正相关性;流域性差别较大,且呈现出对小河溪流的“逐水性”和对大江大河的“远水性”。中国传统村落集聚区呈现经济水平两极分化的省际集聚分布特征,多集中于人口密集的“胡焕庸人口分布线”东侧;中等人口密度省份村落分布更密集,多集聚于东部农业文化区,倾向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与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地理区。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如何活化利用传统村落的优秀地方文化资源,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从历史文化、社会人文、人居环境和产业经济4个方面筛选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组合权重,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的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评估体系,并筛选27个云南省第一、二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进行了评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水平较高,村落资源保护成效较为理想,活化利用情况有待改善。(2)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普遍较好,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高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人居环境整体保护良好,村落之间评分差异小,社会治理、产业经济的评分差异较大。(3)根据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评估体系的评分结果,可将村落分为双向优效型、保护优效型、综合显效型、利用显效型和双向滞缓型5类。  相似文献   

15.
以湖南省的229位农民作为调查样本,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从农民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民心理认知三个方面对小规模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农民的年龄、农民的文化程度、家里是否有大学生、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参加农业保险是否有补贴都显著正向影响小规模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相似文献   

16.
以湖北省的206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时间断面法和历史文献,分析湖北省传统村落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完整展现其空间关系和区域演化过程,发现:湖北省传统村落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隋唐五代以前的萌芽期、宋元辽金的发展期和明清繁盛期的三个阶段;空间格局呈集聚、均衡性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表现为以鄂西南为高值聚集区、鄂东北为中值聚集区、鄂东南为低值聚集区,整体空间分布类型与湖北地貌类型具有密切关系;流域格局上,湖北省传统村落沿河流分布特征明显,主要分布在距河流15 km范围内;高程格局上,湖北省传统村落主要集聚在山地,并大致经过了“山地—丘陵/平原—山地”发展的时序性;类型特征呈现农耕型偏鄂西南分布,商贸型呈沿边型分布,军事型偏鄂东北分布和工艺型偏鄂东南分布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现阶段许多高校都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城乡规划课程体系中,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削弱了当代大学生作为城乡规划师,尤其是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专业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观念。传统村落不仅需要保护其物质外壳,更需要尊重和认同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因此我们需要"德育"的回归去重建传统村落保护人才的"德",寻找传统村落保护人才丢失的"乡愁",建立基于"德育"的城乡规划专业传统村落保护人才培养模式,让诗化的村落"化"人,让人生的诗化"化"村。  相似文献   

18.
正借助手机,互联网正在中国悄然改变着农业这个最古老产业的面貌。2018年7月2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互联网+农业"发展情况时说,"互联网+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如今手机不仅是生活工具、更是生产工具,是广大农民手中的"新农具"。农业转型成效明显,农村电商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农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据屈冬玉介绍,农业农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向乡村社会的全面渗透,当今的小农逐步被卷入到高度开放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体系中。社会化为小农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农民交往注入新的活力,也给小农带来了新的生存压力。农民流动和土地流转等措施则为解决这个生存压力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问题对农业发展制约愈发明显,农业生产迫切需要依托农业机械化加快实现转型升级。西南地区Z市是丘陵地貌的典型代表,其农机化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传承期、发展期、加速期、转型期四个阶段,在"三农"工作新形势中面临新的发展困境,探讨其农机化历史演变特点和现状问题,为农机化发展提出当代核心路径,对加速推进同类地区农机化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