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国内已发表的56篇民族典籍外译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民族典籍外译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现状是:研究内容和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方法趋向多元,研究成果越来越多。问题和对策有:通过国内译者翻译解决译本较少的难题,通过学习民族语言解决译者语言障碍问题,通过跨学科研究和借鉴中外译论来形成民族典籍外译独有的翻译理论。发展趋势是:民族典籍外译研究基地越来越多,国家和出版单位更加重视民族典籍的对外传播,研究语种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2.
研究海外中国典籍译本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部分。国内对于这些“走回来”的海外中国典籍译本的研究中,出现外文汉译错误,影响学者们对译本正文本的研究。在英译本《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英译本》的研究中,学者们对译者名、书名和题记等副文本的汉语翻译出现错误。分析原始文献,正本清源,并基于副文本的理论视角,指出这些汉译错误与译本原文所体现的译者翻译思想相背离,以此引起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3.
以《达斡尔族乌钦叙事诗经典英译:少郎和岱夫》英文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以对等理论为依据,运用功能翻译理论探讨民族典籍英译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提出以“异化”为主导策略,重点探讨了“直译”和“意译”在达斡尔语文化专有项英译中的重要作用,确保成功传递达斡尔族叙事诗的文化价值,为其他类似民族典籍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个民族的文化典籍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阐述了加强民族典籍翻译及其研究对于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典籍的挖掘、整理和保护,有助于建立完整的"中国学",有助于中国各民族交流与沟通,也有助于其他国家完整了解中国的文化史和民族特色。基于对民族典籍翻译及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应进一步在提高思想认识、确立典籍原本、组织和计划、翻译和出版、批评和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5.
《潍坊学院学报》2019,(4):56-60
阿瑟·威利《论语》译本树立了中国典籍翻译风格的现代英美标准,多次被西方学者引用。在国内却因"承载西方意识形态"、误译、错译而屡遭诟病,本文结合威利《论语》翻译观,采取翻译文体学研究视角,借鉴威利译本文体风格的语料库定量分析研究,从词汇、句式、修辞等角度对威利和其他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就文体风格而言,威利译本体现出鲜明的中国中心立场,更好地在英语语境中保留了原作的文体特征,体现出对原作风格和中国文化的尊重,为西方读者展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6.
译者在典籍翻译实践中往往轻视文本的诗学价值,诗学伦理研究正是针对译本诗学价值的理性反思。《道德经》诗学气质玄妙深远,译者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诗学气韵,对最终翻译质量的高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翻译伦理视角出发,描述与分析《道德经》翻译过程中不同译者所采用的不同诗学伦理态度,能拓展典籍翻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杨译本某一成语的不同翻译方式的分析,指出根据语境、意境的不同,翻译的方法也应加以调整,这样翻译才能贴切得当,充分表现翻译的多样性。而实现这种多样性也是典籍翻译教学的难点,这主要体现在翻译标准的多重性、词义选择的多样性以及语境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百色高校译介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国内译学理论的基本情况和文化软实力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探讨译学理论与文化软实力的相互作用,为广西民族典籍的翻译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李征 《长春大学学报》2013,(9):1147-1151
近些年,翻译理论界对中国典籍的外译研究颇多,但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中国典籍外译的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并树立积极、全面的中国形象,因此对典籍原文本、译者主体和翻译策略三个重要元素的选择都应该以实现其翻译目的为根本。  相似文献   

10.
借鉴芬兰著名民俗学者劳里·航柯教授的“民俗过程”理论,从民族典籍的翻译、研究和传播的整体过程角度切入,讨论民俗过程的国际化传播路径。通过“典籍翻译”、“民族典籍翻译”等篇名关键词搜索2006年至2016年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获得相关论文数据和综合信息,总体分析中国少数民族典籍对外翻译工作以及相关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并尝试提出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已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意识形态对毛泽东诗词的翻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内翻译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前苏联第一个推出外语译本,亚非拉第三世界人民对毛泽东的索拜促使他们接受毛泽东诗词,改革开放后我国更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给译者更大的翻译自由。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在评论译作时,不应只着重译作是否“忠实”于原文,还应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语言外因素对翻译活动和译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运用阐释性翻译理论,以《满都莫日根》英译文本为例进行论证分析,从音乐性、视觉性和直接意义等方面说明阐释性翻译理论对中国民族典籍英译的启示,指出其翻译理论为中国民族典籍翻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胡蓉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28(1):42-43,67
从文化转向开始,翻译研究被放置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语境之中,研究的重心转向了文本之外的广泛领域。典籍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载体,如何使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典籍英译者的文化意识形态极大程度地制约着译本的可接受性与适应性。本文试以《论语》英译为例,阐述译者意识形态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翻译功能理论为指导,主要从形式、押韵以及风格等方面,就笔者目前所获的唐诗《登鹳雀楼》的五种翻译进行评析,其中包括国内著名诗歌翻译大师许渊冲先生的译本。通过对比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对同一首诗的理解因人而异,因地而不同。这也可以说明,不同的功能(或目的)决定了不同译本的存在,翻译活动受其目的性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典籍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我国少数民族典籍翻译成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让广大的英语读者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典籍,使之走向世界,是我们外语界和翻译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译作数量、译者队伍、、理论研究、资金状况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起到抛砖}l玉的作用,以唤起更多专家学者对我国民族典籍翻译英译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孝经》作为中国孝文化典籍的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典籍英译史上被翻译数次,其中经久不衰的作品之一当属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译本。结合理雅各《孝经》英译本,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原则,以“三维”转换为方法,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探讨分析孝文化典籍英译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分析《尼山萨满》满文转写本、汉译本及英译本中的一些实例,研究了英译文本中几种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损失问题,提出了翻译补偿在少数民族文学典籍英译中的应用与作用。补偿翻译方法在英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典籍中的宗教文化元素时较为常用,有利于忠实有效地传达原文的宗教文化信息,起到译介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不仅是传递信息的方式,也是传播文化的途径。在各国积极参与文化交流的时代背景下,典籍作为各民族传统文明和文化的精髓,其翻译无疑是让世界了解其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中国的《红楼梦》的英译为例,借助奈达的文化因素分类法,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的角度阐述典籍翻译的文化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虽以战争为主线,但其中的主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义”贯穿了整部小说,因此,“义”的多义性能否在译本上还原,其多义性对应的翻译选词有何特点,翻译方法如何,这些翻译选词和方法受什么因素影响等话题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文章基于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学,以量化统计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小说第一卷的罗慕士译本和虞苏美译本做了“义”的英译对比研究。研究发现,罗译本和虞译本在翻译选词上存在明显差异,罗译本中honor和loyal占比较大,虞译本则更偏向于使用loyalty和justice。此外,翻译方法上也各不相同,罗慕士偏向释译和厚翻译,虞苏美偏向浅化翻译甚至省译。文章认为,翻译差异主要受译者主观能动性、译者惯习、译者资本和其他行动者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较天主教而言,基督教更注重圣经的翻译与传播,自基督教教士来华传教伊始,不同的中文圣经译本便相继问世,并且在用语上也相异。本文对19世纪中文圣经的译本翻译加以归纳和论述,以期大致勾勒出对该时期圣经译本研究的一个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