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小英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4,(3):83-88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暨"教育与文化: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3月29~30日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与会代表就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教育人类学的本体论与学科史、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学术前沿、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本次会议是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不仅建立了教育人类学的学术研究共同体,而且促进了教育学与人类学的交融。 相似文献
2.
医学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其核心在于医学可以开启一扇了解当地文化经验与日常生活的窗户,包括鲜活的身体生命、日常生活、本地人的历史意识等。同时医疗的重要性在于医者必须干预真实的生命,而这些生命一定带有形形色色的特征及其各色各样的不适。知识存在于社会中,追踪"社会中的知识的生命",可以为人类学和人文科学乃至注重实践的医疗相关人员提出许多有趣的哲学和实践层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族志资料 (含历史资料 )的发掘、积累和利用、提高学术队伍水平等条件来实现。另一方面 ,应用研究领域的扩大是中国人类学赖以生存和走向科际整合、迈向人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视觉人类学除去它所包含的艺术和科技的成分之外,反映了人类学一个最根本的人文价值取向,即关注视觉背后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同时,除了通过影视手段记录、表达民族志或人类文化内容及观念的拍摄和研究,它还应该研究视觉工具与人类视觉力的开发,研究视觉认知与视觉思维、视觉符号、视觉表达、视觉传播及视觉文化的传承模式等,另外,关于视觉文化的社会分层、社会控制、时代意象等,都应该是当代视觉人类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与文学(包括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相遇、交流、互动,是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引人注目的现象,由此催生的边缘学科研究如文学人类学与人类学诗学,在世纪之交时蓬勃发展,改变了两大学科的原有格局,拓展了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6.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6)
摇滚乐反映了年轻人的一种对时代的责任,对现实的反思,它也体现了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一种态度。摇滚乐从形式到内核都有对现代一种反思在里面,现代社会的人们对摇滚的态度已经是多元的了。 相似文献
7.
民俗学是研究民众生活层面文化的学问,与文化人类学关系最为密切。民俗学强调要把民俗事象作为活态文化来研究,当前民俗学研究更应结合田野调查不断升发一些新的问题,然后展开讨论,从而丰富民俗学的理论。民俗志不仅要记录、描述民俗事象,而且要说明和解释民俗事象。民俗志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书写,地方民俗志的编写应以标志性文化提领。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类学比较早就注意把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历史研究方法相结合,把对“异文化”的研究和对“本文化”的研究相统一,这是中国人类学对世界人类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第一批民族学博士的庄孔韶先生从他选择专业的兴趣、早期的教学感受、田野工作谈到对中国人类学的重要学者费孝通、林耀华的成果的评论及《金翼》与《银翅》两书的连接意义。庄先生还就人类学怎样看待历史文献与撰述等谈了自己的见解 ,并说到其本人提出的“不浪费的人类学”的初始思想。认为人类学家既是文化梳理的专家 ,又是文化观察的杂家。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人类学研究离不开国学,国学研究的深入同样也离不开人类学的视角,作为人类学工作者应考虑如何将这两门学问结合起来,以最大地发挥其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的作用。人类学不能局限在只关注边缘和弱势群体上,也应该关注主流社会,加强其在主流社会中的应用性,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一个一个鲜活的民间档案文献,经过历史人类学田野经验的解读,这些文献马上就可以“活”起来,而“活”了的民间档案文献有助于“文化中国”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以澳泰族群的遗传结构为例,阐述了分子人类学在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及时人类学作为基础学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30年,莎伦·考夫曼教授一直致力于考察美国老龄社会的文化和意义。通过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她曾经深入考察晚年生活的意义、医学文化的转型和晚期病人的临终等重要议题。目前,她比较关注美国生物医学经济学和卫生保健递送体系如何影响了个体的行为准则和理性选择。在访谈录中,她不仅回忆了自己的研究历程,还介绍了当前的研究课题,并指出了老年研究的一些未来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类学有三个圈子要研究,第一圈就是核心圈,叫做农民的,城乡关系,包括农民的研究;第二圈是当时少数民族自治,或者由土司统治的,跟中央朝廷形成朝贡关系的;第三圈就是或者跟中央朝廷形成朝贡关系,或者没有的,但是史书上有记载的这些外国的风物、民俗、人情。中国古代如此之多的海外研究技术,到了现代的时候衰败了,为什么衰败了?因为我们从一个天下主义的观念,转型成为国族主义,内部化了。所以现在对人类学至为关键的是,不只是要从事海外研究,而是要在一个比较天下主义的观念下面去思考人类学未来的走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类学有三个圈子要研究,第一圈就是核心圈,叫做农民的,城乡关系,包括农民的研究;第二圈是当时少数民族自治,或者由土司统治的,跟中央朝廷形成朝贡关系的;第三圈就是或者跟中央朝廷形成朝贡关系,或者没有的,但是史书上有记载的这些外国的风物、民俗、人情。中国古代如此之多的海外研究技术,到了现代的时候衰败了,为什么衰败了?因为我们从一个天下主义的观念,转型成为国族主义,内部化了。所以现在对人类学至为关键的是,不只是要从事海外研究,而是要在一个比较天下主义的观念下面去思考人类学未来的走势。 相似文献
16.
结合自身的研究,探讨了遗传学在人类学的应用及前景问题,如体质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分子人类学、考古人类学等分支领域。 相似文献
17.
与一般人类学研究者不同的是 ,潘年英教授更多地选择“笔记体” ,而不是通常的“报告体”来做为他表达的主要形式 ;而所执立场却是站在土著族群一边 ,可以说是土著族群利益的代言人。他在学术上的贡献 ,主要表现在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上 ,他提出的相对贫困论观点 ,以及对土著文化衰亡的原因分析 ,在人类学界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我的大学和硕士研究生时期先后在厦大和中大接受中国南派人类学的教育和训练。 1 991年到了美国 ,在华盛顿大学接受美国人类学的教育和训练。美国的人类学研究生教育除重视、密集阅读和写作等“核心课程”的教学 ,“田野方法”的训练和“研究设计”外 ,还十分重视“研究规范”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人类学是通过研究别人的文化来理解人性的学科 ,同时负有研究现实问题和抢救濒危文化的使命。中国人类学的任务首先是回答中国问题 ,但也不能忽视人性与文化的关系这个根本追求。中国问题中的关键是西部开发、少数民族、汉族、中华民族等认同的关系和协调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纳日碧力戈的研究取向是在人类学和语言学之间 ,他认为目前 ,中国的人类学界缺少“游心” ,也不够宽容。他从学术背景开始 ,阐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外语言学研究的一些理论及其对自己的影响、代表作《姓名论》和《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他还介绍了自己在广西田林县所做的田野工作经历以及当地人的生死观、神山崇拜和风水观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