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与他者”已构成当代人类学理论、文学乃至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命题,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取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意味着一个根本观念的转变;在对待异族或异国文化时不再强调主次或主客之分,研究者和阐释者同对象的关系,不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我与你”式的对话、交谈和聆听。这种转变有助于人类学更新它的工作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成果,从而取得更大进步。  相似文献   

2.
通过描述性手法,对两部影片《阿甘正传》与《阿拉丁》的字幕翻译进行实例分析,考察英汉电影字幕翻译对文化他者的改写现象。字幕翻译由于其特殊性,必然要求对原语文化的翻译通俗易懂,译者因而通常会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使目的语受众尽快在最佳程度上理解原语表达的信息和艺术内涵,这就使得英汉电影字幕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和文化的改写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3.
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人的交际行为具有间接性和含义模糊的特点。这种化误读的根源在于西方人用他的眼光看待中国交际化,容易看到其显性化的一部分。阐释这些化现象时,西方人容易用自己交际化的标准对中国交际化进行重构,忽略中国交际化的隐性化,把中国交际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简单化。  相似文献   

4.
他者与贞德     
朱廷波 《科技信息》2009,(24):120-120,122
英法百年战争后期的法国爱国女英雄贞德,被英国人及宗教法庭视为他者,惨遭火刑;被莎士比亚视为他者,戏剧形象不佳。经过漫长的历史错判,终于被谥为圣女贞德。可羡爱国美名,海内共钦。  相似文献   

5.
女性是被男权主流社会边缘化了的“他者”。作为失语的“他者”,女性寻求真我成长的过程注定是辗转曲折的。而男权社会强大的话语权消解了女性追求自我的努力。女性的成长实际上是主流社会对其收煽的过程。从“我者”与“他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佛洛斯河磨房》中女主人公玛姬在父权社会中寻找身份之旅失败的强大社会根源:在父权社会语境中.玛姬是被“他者化”了的客体,注定无法实现自己所期待的身份,回归自然才是女性自我的真正归属。  相似文献   

6.
通过电影《刮痧》里许大同一家在异乡美国的工作、生活经历,阐述了中国文化与他者文化在"治病还是家暴、情感还是法理、面子还是侵权"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探讨达成文化主体间际性的一些策略,如角色的重新定位、文化移情的培养以及和而不同的接纳,提出了在他者文化环境下华裔一族文化身份认定的重要性,以及在文化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既要沿袭传承,又要与他者文化相互理解、共存互补、走向多元、创新发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基姆>作为经典作品,一度因为意识形态的强烈倾向性解读而风光大减.本文意在借助对他者概念的重新解读,剖析基姆等人形象的当下意蕴.并进一步结合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语境,挖掘<基姆>的当代文化启示:对话、交流、共赢.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关于"写文化"的方法自觉,给文学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研究带来重要的启迪。文章以三个研究案例的故事,说明人类学的写作概念旨在全面和整体性地把握一种文化,对于传统的文学写作和历史写作概念起到一种拓展和补充的作用。人类学在文化表现上强调多元的、互动的复杂视点,捕捉族群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这就解构了以往的权力话语和精英写作的单一性和绝对合法性,预示着文化价值观的更新所带来的再经典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被称为当代文化研究之父,对当代文化研究有着重要贡献。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涉猎诸多方面:媒介传播、文化身份、文化差异、文化认同与族裔散居、种族与族性、社会与权力等等。在他几十年的文化研究中虽然有过诸多的转向和焦点,但对他者身份的源起和构建研究始终是一个不悖的原点。霍尔从自身的他者身份开始,探究了他者身份形成的实质是意识形态,而多元文化和文化表征及实践则是他者构建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当代伦理学的关注点受到多元交往实践的需要以及现代性、后现代性思路的转变影响,伦理学的对象已经逐渐从道德主体中的我转向了道德主体中的他性问题。伴随着生态问题逐渐激化,人类也开始面临着不具备理性的主体自然界。当代普遍认可的生态圈理念,要求伦理学的视域不得不扩展到人之外,将我们生存于其间并且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纳入关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德塞在《失落的传承》中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他们的经历、命运和结局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相同时代社会背景下的边缘人物,是多元文化趋势下苦苦寻觅文化身份认同的徘徊者,德塞通过对这些边缘他者的描写来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和种族优越论,揭示文化霸权主义和种族歧视对第三世界国家人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胡忠青 《科技信息》2010,(8):151-151
纳丁·戈迪默的小说《我儿子的故事》讲述一个和睦的黑人家庭在种族隔离制度和父权制下走向解体的悲剧故事。本文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转变揭示黑人女性在父权社会的生存困境及可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王丽丽 《科技信息》2010,(15):167-167
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着新旧的更迭,潘玉良作为一个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女性,从妓院的丫头到大家庭的小妾,从一个无知少女成长为一名融合中西文化的教授、画家,这种传奇式的经历使潘玉良拥有了别人所不具有的多重他者的身份,而这正是潘玉良独特艺术表达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4.
在音乐人类学的研究中,他者不仅存在于不同群体和文化之间,而且存在于同一群体和文化之内:从异国音乐文化的他者到本土的音乐文化的他者;以他者的眼光感受他者音乐文化;借鉴他者进行研究。存在于音乐人类学研究中的他者情结有效地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观点出发,将主人公玛丽放在"他者"的立场,从三个方面来解读《野草在歌唱》:玛丽是非洲大陆的流放者,殖民地社会的迷失者;玛丽是男性的依附者,父权制社会的屈从者;玛丽是他人眼中的疯癫者,种族隔离制度下社会的牺牲者,进而揭露了造成玛丽悲惨结局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6.
吴大志 《科技信息》2012,(20):205-206
他者是当代西方文论,尤其是后殖民理论话语中一个重要概念,是建构、确认和巩固殖民者自我形象不可缺少的一个对立面。文章从富于特色的他者立场出发,通过细读《等待野蛮人》、《耻》等作品,揭示后殖民语境下文化冲突的血腥一面,解读作品中主体与他者、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中心与边缘,强者与弱者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7.
品牌翻译中动物文化负载词的跨文化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历时与共时地分析品牌名称中动物词的文化负载喻义,解读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容易引起翻译失误的几个层面及其理据,以期品牌翻译能有效地将特定的文化信息准确传达给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的消费者,实现品牌名称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要实现课程的国际化必须重视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外语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改革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以自我和他者为双重视角,集国学、西学和西方汉学的三重思想精华,丰富授课内容,重视师资培训,这样才能在课程改革国际化的进程中获得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武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为了能与“国际接轨”,越来越西化,越来越丢失“民族性”的标志而趋向“他者化”的问题,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的基础上,运用后殖民理论中关于“他者”与“自我”的思想对此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完全站在迎合西方人对民族体育欣赏口味的立场上来展示武术,分明就是一种文化上的“他者化”,这是应该加以警惕的;武术的发展其主体意识不可丢失,当下及未来的武术国际化传播与国内的发展改革还须重新围绕“民族特色”这个关键点来展开,即从“他者”走向“自我”的回归.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间应该是一种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自我与他者不是一个征服与对抗的关系,而是一个主体与主体、相互借鉴塑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当代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责任问题,责任又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规范,责任意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居于重要地位。如何确立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后现代主义者——20世纪后期的法籍立陶宛裔著名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主要观点,对于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走进“他者”的思想言路、使大学生树立为他者的眼光、实现伦理意义上的责任自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