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BCH信道编码对快跳频光码分多址系统性能的改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分析了单重合码的互相关性能,得出了未编码的快跳频光码分多址(FFH-OCDMA)系统误骊率性能的具体表达式。论述了BCH信道编码对FFH-OCDMA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将它和未编码的FFH-OCDMA系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信息比特速率,切普间隔,有效波长数时,两个系统的误码率性能基本,但使用BCH信道编码后,单重合码的长度将变短,这样不仅降低了光纤光栅的制作难度,且增加了单重合码的码字数,从而提高了系统容量。  相似文献   

2.
利用仿真的方法研究了光纤色散对快跳光码分多址系统的影响,建立了快跳频光码分多址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模型,利用该仿真模块研究了N=12,q=29的快跳频OCDMA系统中光纤群速度延迟色散导致的码字自相关输出峰值和取样切普内光能量的减小,研究表明,对于高速FFH-OCDMA系统,光纤的色散导致用户自相关输出峰值和取样切普内光能量的减小,进而降低了上的信噪比,同时,色散对同一码人不同码字的影响各不相同,但差别不大,基于峰值功率降为80%的标准,给出了用户所能达到的最大数据速率,最后提出了两种新的抑制色散影响的方法,即光纤延迟线延迟量补偿法和码字优化法。  相似文献   

3.
在不考虑噪声和仅考虑散粒噪声两种情况下,分析了Turbo码对二进制脉冲位置调制(BPPM)的快跳频光码分多址(FFH OCDMA)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对该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Turbo码对BPPM调制的FFH OCDMA系统性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光正交码是一种具有良好自相关性和互相关性的(0,1)序列,被广泛的运用于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由于光正交码中所有码字的码重都固定不变,使得码字的容量不大.我们提出了变码重光正交码,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给出了数值仿真结果.结果表明,采用变码重光正交码的系统无论是在可接入用户数还是在系统误码率上都优于采用固定码重光正交码的系统.研究结果对OC-DMA系统参数的选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耦合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分析了光CDMA传输系统中光纤色度色散对传输性能的影响,给出了考虑色度色散系数r后光BER的表达式,使得对系统BER的理论分析更加有效.数值计算结果显示,r=0.4时7码片M-序列系统在10-9的BER时功率衰减4.8 dB;并进一步表明,对功率衰减6 dB的31码片M-序列系统,当r=0.4 时,同时使用的用户不超过24个,而r=0.6时,使用的用户不超过20个.指出色度色散对单极性光码分多址系统性能的影响较大,在相同情况下,r越大,接入用户数越少.  相似文献   

6.
针对多用户OFDM系统,提出一种新的分组跳频算法,将多个处于深衰落子载波上的频域序列组合构成一个短OFDM帧,动态地分配到系统空闲子载波上进行传输,以解决深衰落所带来的系统性能恶化问题,同时优化系统的资源分配.仿真结果表明,这种分组跳频算法与传统算法相比,能明显改善系统的误码率性能.  相似文献   

7.
光码分多址系统中的远近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典型的直接序列光码分多址系统中的能量损耗,阐明了远近效应产生的原因,在考虑远近效应的情况下,引入光脉冲功率系数,对现有的理论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并分析了远近效应对系统误码率性能的影响,最后,探讨了抑制远近效应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GF(P)上的m序列,提出了一类新的宽间隔跳频码序列,并在计算机上进行了模拟研究。其模拟结果表明:该跳频码序列的相关性和游程特性均优于最佳的跳频码序列。  相似文献   

9.
采用码分复用(OCDM)与波分复用(WDM)相结合的技术可以构成多跳网,其关键技术是波长和地址码的转换,但转换中存在着电子瓶颈.提出了一个全光的地址码转换方案,该方案依赖于光硬限幅器技术,适用于时域编码的OCDM系统.分析了影响该方案工作性能的各项因素,并利用Gaussian近似,得到了码字转换差错率的边界与光硬限幅器的阈值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光码字转换方案对网络端到端误码率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光码分多址系统及其多用户干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用户干扰是影响OCDMA系统性能和用户数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如何降低多用户干扰就显得尤其重要。文章在介绍了几种降低多用户干扰的常规方案及其性能的基础上,讨论了多用户检测技术OCDMA系统中的应用,并对泊松模型下利用干扰估计技术消除多用户干扰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通过概率分析的方法,对工作于同步方式下的频谱相位编码光码分多址系统的统计特性进行了研究,据此给出了同步方式下系统的误码率特性及其数学表达式,并对工作于不同方式(随机方式和同步方式)下的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蒙特卡罗仿真验证与比较.数值结果表明:在随机方式下,系统的误码率满足高速全光通信的需要;而在同步方式下,系统的误码率值太大,不能满足高速全光通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准确评价直接序列超宽带(DS UWB)系统在窄带干扰抑制下的误比特率,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函数的方法,精确计算使用双边抽头横向滤波器抑制单音干扰后的系统误比特率,从数学上给出了双边抽头横向滤波器干扰抑制因子的表达式,并证明了滤波器抽头数足够多,单音干扰可以几乎完全被抑制.仿真及数值结果表明,该闭式误比特率性能分析方法具有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将基于回归映射的非相干解调的混沌键控(CSK)与现有的差分混沌键控(DCSK)相结合,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回归映射的H-DCSK通信方案.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在占用带宽相同的条件下,H-DCSK比现有DCSK提高1倍码元速率,误码率性能比非相干解调CSK有很大提高,且具有在保密通信领域应用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TH-PPM UWB系统的多址干扰模型改进及误码性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跳时-脉冲位置调制方式(TH-PPM: Time-Hopping Pulse Position Modulation)是IR-UWB系统中最常用的多址调制方式之一,针对该多址方式的性能分析一直是UWB技术研究的一个热点。一些文献采用多址干扰特征函数直接数值计算的方法对相干接收方式下异步UWB多用户系统的误码性能进行了分析并获得了精确的数值分析结果,但是相应的分析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系统参数设置约束。针对现有多用户干扰模型的不足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并推导了相应的MAI概率分布和多址干扰误码性能解析表达式。最后通过Monte-Carlo计算机仿真,对改进模型下理论分析结果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当发射端信道状态信息可以通过反馈或时分双工的互逆原理得到时,奇异值分解法可将MIMO信道分解为若干并行子信道以获得最大的吞吐量。然而,由于奇异值分解得到的子信道的信噪比差别很大,采用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时,该方案需要根据不同子信道的信噪比配置不同的编码、调制参数。为此,研究基于几何均值分解的MIMO复用系统下行链路误码率性能,导出其误码率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几何均值分解得到的各个子信道的误码率相同,因而便于编码、调制技术的采用。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更加接近真实的蓝牙系统传输模型,同时,考虑莱斯信道衰减和室内环境的路径衰减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得到了该模型下蓝牙系统的同信道和邻道干扰特性,以及在不同情况下802.1lbDSSS系统的干扰范围。  相似文献   

17.
The particle filter (PF) is proposed to be the asynchronous direct-sequence code-division multiple-access (DS/CDMA) multiuser detector without knowing the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The PF performs symbol detection according to the joint posterior density probability of simulated particles including relative delays, fading gains and symbols via sequential importance sample and resample. A simplified scheme is also proposed by separating the indepent relative delays and fading with symbols. These parameters are modeled as the extended aggressive processes and estimated by the Kalman filter, so as to provide their arbitrary distribution for symbol detection.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t error rate of the PF is less than conventional detectors. Moreover, the complexity of PF is moderate comparable to other nonlinear suboptimal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