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所谓的“机器人”,在英语里被称为"robot”。事实上这个词本来泛指一切“人造人”,因此在西方科幻小说中“robot”一词除了指钢铁型的机器人(mechanical men)之外,还包括所谓的“生物机器人”等用生化方式“制造”出来的“robot”。而事实上现代科技所研究的机器人,大多属于“自动机”(automaton)一类,它们的智力还远未达到科幻作品中机器人的那种水平。  相似文献   

2.
史前世界     
这里要给读者几个有关“第一”的史料:世界上第一部近代科幻小说的作者是英 国女作家玛丽·雪莱(著名诗人雪莱的妻子);中国第一位评介国外科幻小说的翻译 家是逸儒;中国第一位提倡科幻文学的人士是鲁迅;中国第一位写作科幻作品的作家 是顾均正;而新中国最早创作科幻小说的,则是郑文光。 郑文光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的研究员,他一生致力于科切与科普创作,是一 位享誉国内外的知名作家。他在一生中创作了《火星建设者》、《太平洋人》、《飞向人马 座》、《战神的后裔》等100万字的科幻作品,无不精彩优美,脍炙人口。 这里我们选发郑文光的一篇旧作。大家都知道,描写复活恐龙的《侏罗纪公园》是1993年美国最受欢迎的科幻影片,可郑文光不但也曾写有科幻短编《侏罗纪》,而且早在1980年就写出了这篇复活古生物的科幻小说——《史前世界》。 郑文光出生于1929年4月9日,本月正好是他的70寿辰。让我们借此机会祝郑文光先生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3.
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  相似文献   

4.
未完的工程     
很多年以来,我们都以为科幻小说能够为我们解决问题。其实这是不对的。严格地说,科幻小说只是向我们提出问题。而所谓的答案,还需要读者自己来做出。 自从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出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以来,无数的科幻小说竞相向我们提出了无数的问题,但它们的中心主旨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科学能够为人类带来什么? 时过境迁,当我们回首检视科幻小说所走过的这近两个世纪的路程时,我们可以发 现,科幻小说向我们展示的那种“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又是多么的准确和真实!而那些本来早已被科幻作家所警示过的不幸,又有多少仍被忽视了它们的人类而实践着…… 不错,人生总有许多缺憾,很多东西不能尽善尽美。如同主人公所面对的工程,那“未完的工程”…… 当然,我们希望我们的生命无限,我们希望我们能够把一切都顺利地做完。  相似文献   

5.
新书架     
自从英国诗人雪莱的夫人玛丽·雪莱写出世界上第1篇科幻小说,1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科幻小说家如雨后春笋般地脱颖而出,科幻小说已成为一种崭新的文体,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本期新书架为读者准备了两部科幻小说——《倾听者》和《智能机器人》。 《倾听者》在波多黎各的1个山谷里,人们安装了1个巨大的碟形天线来捕捉来自外层空间生命的声音,这种倾听已持续数十年,接收  相似文献   

6.
“机器人”(Robot,音译为“罗伯特”)一词来源于捷克语,它在1924年的含义是“人造工人”。据调查,机器人从1981年到2000年间给美国创造了6000亿美元的财富,预计到2005年,全世界的机器人将超过百万。机器人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约翰·菲尼克斯惊呼:“21世纪人类将真正进入机器人时代,人类创造的每一份财富都将包含着‘机器入’的功劳!”向人类“进化”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萨佩克写了一个名为《洛桑万能机器人公司》的剧本,“机器人”的名字正式产生。1959年美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的历史才真正开始。机器人大致…  相似文献   

7.
<正>创建有伦理意识的机器人,是人工智能面临的一项最艰苦挑战之一。若要取得重大突破,必须将相关伦理意识融入到人工智能的研发中,并借助逻辑学提出符合伦理要求的选择。科幻作家伊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在多部科幻小说中,经常提到机器人的工程安全防护和它的伦理道德标准。在1942年科幻小说《环舞》  相似文献   

8.
机械人的历史与现状在我们现在的文明社会中,差不多人人都熟悉“机械人”这个词。第一个出现的人造人是泰勒斯,这是白垩纪远古时期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青铜巨人。自古以来,机械人就一直是人们想象中的东西。没料到就在不久以前,“机械人”这个词第一次被人用到。这是捷克斯洛伐克剧作家卡雷尔·查培克于1920年创作的剧本,名字叫《罗莎姆万能机械人公司》.“机械人”(Robot)是个新词,它是从Robota(捷克文,意思是服役或农奴)这个词衍生出来的。所以,机械人是一种人造人,它能代替人干活并为人服务。在这一段时间里,从公元前100年的赫伦制作第一部自动机开始,各种自动体不断问世。在所有这些现存的自动机中,有三台最负盛名,在瑞士纳沙特尔湖畔的历史博物馆中,它们仍使人们惊叹不已。这些自动装置是于十八世纪中叶制作的,它们能演奏风琴、写出完整的句子和画画,宛如活人一般。  相似文献   

9.
桑洋 《自然与人》2010,(1):22-25
烹饪机器人和家政机器人 1921年。捷克剧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创作了一个剧本《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剧中一个无生命的机器人被一位科学家赋予了情绪及感情。在剧中他将机器人称作“ROBOT”。从此。机器人就叫“ROBOT”。时隔不久,机器人成了耀眼的明星,深受人们的关注,也频频出现在科幻小说和电影文学作品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开始登上工业生产的舞台,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军事机器人也将被重新定义。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Karel Capek)在1920年发表的科幻剧作《罗苏姆的全能机器人》中,发明了机器人(robot)这一词语,一开始它们只是在工厂里生产低成本产品的微不足道的机器人,但最后这些机器人杀死人类,导致人种灭绝。由此诞生了一个经久不息的科幻小说题材:机器人失控,变成不可阻挡的杀人机器。20世纪的文学和电影中也  相似文献   

11.
邢鸿飞 《世界科学》2013,(10):21-22,6
●2030年,机器人将无处不在,但不一定是家用人形机器人。来自《发现》杂志的科学作家丽莎·拉芬斯珀格(Lisa Raffensperger)对此进行了解读。菲尔·罗斯(以下简称菲尔):我们一直在说的这些技术之前并没有人预测,或者说在科幻小说里也没有预见。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已经存在很久的未来憧憬:机器人。  相似文献   

12.
正1818年,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出版了一部名为《弗兰肯斯坦》的长篇小说。小说中,一名叫弗兰肯斯坦的青年科学家利用死者的器官"组装"出了一个怪人,并用闪电电击让他获得了生命。这部作品被视为现代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在这部小说中,玛丽·雪莱虽然肯定了人已经拥有了造物主的能力,但对由此带来的危害还是表现出了忧虑。而从此,拥有智慧的新人类就成为科幻作品中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3.
由于很大一部分科幻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都是未来,因此对于未来的可能性和思考也就融进了科幻小说。 既然是对未来进行预测,那么就会有乐观和悲观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许多科幻小说当中,对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及其对人类社会的不良影响多有强调,因而产生了许多“灾难”题材和“反乌托邦”题材的科幻作品。比如英国作家福斯特在《大机器就要停止运转了》中就表达了人类对自己所研制的“大机器”的深刻忧虑,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的《造房子!造房子!》则  相似文献   

14.
章琪 《世界科学》2014,(12):26-26
<正>1927年上映的电影《Metropolis》(大都市)中的Maria,是第一个不停地在荧屏上闪烁的机器人,从这以后,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在冲击着我们的想象力。我们现在了解的大多数机器人——在汽车组装线上的焊接机器人和吸尘机器人之类的简单设备,完全达不到科幻小说中机器人的水平,但是我们和机器人的关系已经变得如同至交。只是,你和一个机器人管家或者无人驾驶汽车在一起是否舒服?工作台上,一个在你旁边的机器人,不仅仅是移液,而且是提出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人类将真正进入全方位、多领域普及机器人的时代,人类创造的每一美元财富都将包含着机器人的功劳,请看── “机器人”[Robot,音译为“罗伯特”]一词来源于捷克语。这个词在1924年的含义是“人造工人”。但实际上人们将机器人视为一种能自己干活的自动化机器,以后因西方国家出现了“白领”和“蓝领”员工之分,所以又将机器人称为“钢领”。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提出关于机器人的三条规则并引起了轰动。这三条规则是:一、机器人不能对人构成伤害;二、机器人必须服从指令(除非有关指令违反第一条规则);三…  相似文献   

16.
<正>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一篇关于他的科幻小说的文章中表示:将机器人描述为一种危险的设备是很常见的,并总是以摧毁它们的创造者为结局。但他反对这一观点,并制定了确保机器人系统安全且不会伤害人类的"机器人三定律"。1955年在建议使用计算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时首次使用了"人工智能"一词,这离阿西莫夫"人与机器人"关系的问世仅几年时间。半个多世纪以来,人工智能研究已日趋成熟并发展了多个分支学  相似文献   

17.
整整110年前,第一部有关时间旅行的科幻小说问世了,这就是英国科幻作家H.C.威尔斯(H.G.Wells,1866-1946)的《时间机器》(TheTime Machine,1895)。2002年,这位科幻大师的曾孙西蒙·威尔斯与别人合作,把这部名作又拍了一遍。之  相似文献   

18.
科幻作家叶永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梁晓声曾将他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改编成电影剧本,但剧本交到导演谢添手里后,谢导看着“飘行车”一节颇为发愁——按照当时中国电影的特技水平,是不可能拍出这种“飘行车”的。以至于后来叶先生在科幻电影《第五元素》中看到用电脑技术拍出的“飘行车”时还大发感慨。但是,即便是在当年特技简陋和资金匮乏的情况下,中国还是拍出了一部科幻电影,这就是根据童恩正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珊瑚岛上的死光》。《珊瑚岛上的死光》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国外的华裔科学家赵…  相似文献   

19.
五、生化、生态与奇异生物题材 早在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中就谈到了生物技术。后来苏联作家别里亚耶夫写出了脍炙人口的《陶威尔教授的头颅》:一名科学家把另一名科学家的头颅从身体上切割下来,并利用营养管道维持了它的存活,最后还研究出如何将一个人的头颅接到另一个人的身上;  相似文献   

20.
“机器人”(Robot,音译为“罗伯特”)一词来源于捷克语。这个词在1924年的含义是“人造工人”。但实际上人们将机器人视为一种能自己干活的自动化机器,以后因西方国家出现了“白领”和“蓝领”员工之分,所以又将机器人称为“钢领”。特殊的商品当今世界,也许没有一种商品会像机器人那样具有多种身份。目前,全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