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托马斯.哈代是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学巨匠,他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早已深入人心。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的代表作《诗学》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最为系统的美学和艺术理论著作。亚氏提出的悲剧理论也一直被用作分析悲剧的理论基础。用该理论分析《苔丝》中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以期帮助读者有效地理解苔丝悲剧人生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严羽针对当时受理学浸染和江西诗派影响的诗学现状,充分吸取传统话语资源,兼容并蓄,把已有的"识"、"参"、"悟"等范畴纳入其严密的诗学体系中去,将零散的、片段式的观点串联成一个互文的有机体系,赋予其辨证色彩,在"突围"中求"新变",体现了继承传统和独特创新的统一。同时,他的艺术理想同宋代诗风及文化氛围格格不入,与时代的错位注定其孤军奋战,也塑造着他成为批评史上的理论斗士。严羽诗学的悲剧意蕴折射出其理论的超前性和思想的跨时代性。  相似文献   

3.
用西方悲剧概念界定《窦娥冤》之类中国古代悲剧,必然存在种种矛盾之处,它揭示出由于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中西悲剧形式及其精神的根本不同。剧本由此出现的矛盾我们称作"悲剧矛盾",中国古代悲剧的"悲剧矛盾"置于中国文化传统中,以其整体性的悲情能量,凸显出自身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蒙博涵 《科技信息》2011,(21):240-241
一直以来德莱赛的《嘉莉妹妹》一直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大量的研究都通过对主人公嘉利悲剧命运的分析从而展现自然主义思想对这部小说创作的影响。20世纪初美国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乃至现代人生存所面临的压力与困境。然而,对于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赫斯特伍德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对其悲剧根源的探究也大都集中在自然主义思想框架内。本文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其实,赫斯伍德的悲剧根源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不幸福的婚姻生活与其性格中的缺陷。通过这样的研究,笔者希望能够对《嘉莉妹妹》相关研究的深化与全面做出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5.
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气氛。本文分析哈代悲剧意识的成因,并通过对哈代小说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其作品风格的演化。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的诗歌以幽怨感伤、哀感顽艳的风格闻名于世,究其原因是李商隐的悲剧性精神品格使然.这种悲剧性精神品格和心态的形成包蕴着时代之悲,命运之痛,家世之感,身世之慨.  相似文献   

7.
《天龙八部》中的主人公段誉、虚竹以及慕容复、阿朱等都带有程度不同的悲剧性,但他们的故事体现出的还是通俗小说的趣味性、娱乐性,只有萧峰的悲剧是个例外,远远超出其他人物。通过论述萧峰的悲剧既是命运悲剧,又是英雄悲剧和历史悲剧,探讨萧峰悲剧的认识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竭力扣紧超越与反超越这一尖锐的两极对立,即桑地亚哥与大海、鲨鱼、马林鱼之间的对立,并在他们之间形成一种超越与反超越的相互循环,正是在这种超越与反超越的循环中凸显出古希腊以来形成的勇于进取、主动抗争、那怕失败也是轰轰烈烈这一西方悲剧精神。为此,在海明成笔下的桑地亚哥的结局尽管是悲剧性的,然而我们被桑地亚哥所打动的不是悲剧结局而是隐含其中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精神就是面对失败超越失败,在失败面前顽强地保持着人的尊严,展现出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敢精神。而海明成在桑地亚哥身上赋寓的这一精神也体现了作者本人的超越意识及其对社会现实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中西民族悲剧精神的特征差异表现在:西方各民族的悲剧精神特征是获得永恒的伦理实体往往以牺牲个体为代价,追求的和谐只能在人的毁灭之后;而中华民族的悲剧精神特征追求一种高踞于一切之上又寓于一切之中的理想人格之道,是以对人的生命的热情为基础,追求的和谐是在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之中。造成这种差异是由于中西各民族悲剧精神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并都打上这个民族特有的宗教习俗等烙印。  相似文献   

10.
新移民作家严歌苓在其文学创作中,更青睐于对悲剧的写作。因严歌苓兼具中西方文化的深厚修养,使其在悲剧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悲剧审美特性:一、“冷静忧伤”的悲剧书写;二、“卓别林”式的悲剧语调;三、诗意与悲悯交织的悲剧意境。  相似文献   

11.
写意抒情的创作原则使悲情苦境成为中国古代戏曲抒写人生悲剧性感受的重要方式。随着古代叙事文学观念的逐步成熟,剧作家对人生苦痛的主体性宣泄逐渐转化为客体化表达,这种客体化表达以悲剧性境遇的营造为其突出标志,具体通过叙述模式、悲剧性冲突以及悲剧主体等方面的变化来完成。剧作家观照和抒写人生苦痛方式的悄然变化,标志着悲剧意识在戏曲文学中的成熟,推动了戏曲悲剧杰作的诞生,同时表明戏曲作为叙事文学的本质规律开始得到了承认和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是一种近乎"乐感"的文化,中国文学作品中大都缺失一种西方超越式的悲剧精神。小说《白鹿原》人物塑造之悲剧精神有得有失,因为文学命运感的创作意识忽略,呈现出小说人物朱先生、小翠、冷大姐和田小娥以及白嘉轩等悲剧艺术情味普遍寡淡的文本遗憾。  相似文献   

13.
朱晓静 《科技信息》2013,(16):177-177
Willy Loman is a world famous literary character created by Arthur Miller to represent the failed American Dream.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his failure,pointing out that it is his character flaws that lead to his tragic ending.  相似文献   

14.
《已故上校的女儿》是英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曼斯菲尔德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主要描述了一对姐妹在独裁专政的父亲死后所过的彷徨孤独的生活。曼斯菲尔德用作品表达了从二十世纪初到二次世界大战前混乱的西方社会中对个人命运的关切。本文分析并探讨了导致姐妹俩悲剧生活的根源,指出小说的悲剧主题及独特的写作技巧使其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保持醉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Canadian early realistic novels are always about the pioneer farming in the West. Grove is the first famous realistic writer. The social milieu and dramatic life experiences influenced Grove's worldviews greatly. He bought a cultured and philosophical mind to the contemplation of the Western prairie and his works have lasting influence in Canadian literary field. The thesis intended to explore Grove's insightful thoughts on pioneers' survival predicament and focused on the tragic themes of his prairie trilo...  相似文献   

16.
《已故上校的女儿》是英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曼斯菲尔德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主要描述了一对姐妹在独裁专政的父亲死后所过的彷徨孤独的生活。曼斯菲尔德用作品表达了从二十世纪初到二次世界大战前混乱的西方社会中对个人命运的关切。本文分析并探讨了导致姐妹俩悲剧生活的根源,指出小说的悲剧主题及独特的写作技巧使其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保持醉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以悲剧的手法剖析了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他在《白轮船》、《断头台》等生态小说中,通过生态悲剧的故事分析了生态危机、生态悲剧的产生是和人性、人的道德联系在一起的;人性的堕落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生态危机、生态悲剧等产生的根源。他的生态小说旨在向人类敲响警钟,以唤起人们善良的本性,唤起人们的生态良心。  相似文献   

18.
简述刘子翠的生平与著述。运用抽样考察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刘子翠的诗作具有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和特点,艺术上具有沉痛悲壮、明朗豪爽的总体特色和转益多师、不拘一格的多样化风格,为后起许多诗人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屈原和司马迁分别是战国末期楚国和西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家。他们身上都弥漫着深沉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集中体现在他们的悲剧命运和他们对待悲剧命运的态度这两个方面。屈原的悲剧是乱世之悲。司马迁的悲剧是盛世之悲。两人的悲剧实质上都是源于个人人格与黑暗势力的冲突。面对悲剧命运,屈原选择了自沉汨罗,以死“殉道”;司马迁则选择了忍辱著书,用生“矢志”。他们都在“发愤”中发泄了自己的情感,并最终寻求到了各自的解脱。  相似文献   

20.
张恨水多部知名小说无一不以悲剧意蕴传达出中国人在由近代向现代社会转型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心灵疼痛:他们往往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挣扎着追求基本的生存保障,精神也处于无尽的困惑之中。张恨水对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无限的信任与依恋,通过描写个体的悲剧命运,传达出这些个体所处的传统文化背景日暮西山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