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象性是汉字根本特点之一,也是汉字创造和发展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本文从分析汉字构造的意象性入手,探索其发展变化规律,提出尊重汉字意象性、遵循汉字意象发展规律的对外汉字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中西文化差异入手,根据汉语的民族性和汉字的表意性,列举汉语语法研究中借鉴西方语法理论——结构论所存在的诸多弊端,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法理论,运用语法场理论探讨汉语语法规律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索绪尔符号论中,“能指”仅仅局限于“音响形象”,但是,汉字这种语言符号,其“能指”不仅仅局限于“音响形象”,更是一种象征性语言符号,受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意象思维特征,使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和鉴赏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审美意象的隐喻性和延伸性,并且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基石和核心,而"意象"创造必须遵循"意象思维",这种"意象思维"的本质是一种空间思维方式,同时诗歌创作中的意象组合也是一种以空间思维为主的空间展开。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是一种空间(或至少是偏向于空间)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一种语言的方方面面。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形成了非形态语言的汉语,思维方式影响着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诸要素,思维方式成就了汉语完整的语言面貌。  相似文献   

6.
刘薇 《科技信息》2010,(29):141-141
设计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设计造型基础课程在思维教学上,一方面要紧跟时代设计思雏潮流,另一方面要注重传统思维方式的继承和保留,从中国历史文化的宝库中汲取思维养份传导给学生。“观物取象”是汉字造字思维的代表典范,因此设计造型基础教学可以立足传统“象”思维。对“象外之象”的延展是现代设计造型基础教学从汉字造字“象”思维中所要汲取民族性思维方式的一种形式。设计造型基础教学过程中可以借用这种造字“象”思维所体现出的“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字方式、构型原则和意象性思维表现方式,在培养学生的造型基础设计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象外之象”的“象”思维设计能力。把一个普通的物象的最简单的外形和设计者最内心的情感、思维相结合。创造出无限的设计造型形态。  相似文献   

7.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一种语言的方方面面.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形成了非形态语言的汉语,思维方式影响着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诸要素,思维方式成就了汉语完整的语言面貌.  相似文献   

8.
衣同学 《科技信息》2011,(1):267-267,206
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了发散性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探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简单性原则及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性原则作为科学方法论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是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简单性原则要求科学理论的基础、逻辑思维的过程、科学理论的描述方式 ,都应简洁明了 ,用最少的文字量表达最大的信息量 ;用最简单的形式蕴涵最丰富的内容 ,体现了简单与复杂的辩证统一。简单性原则是对客观世界本身具有的秩序性、规律性和统一性的主观反映 ,它与简单化和马赫的思维经济原则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汉语符号系统中所映射出来的是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成语是汉语符号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汉民族文化的精华,在它的形成与演变中,汉民族具象性的思维方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成语中包含大量的“象”,生动而具体,它们所具有的性状和特征就是这些成语所要表达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中华元典中已有所体现。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古代文学理论的诸多范畴,并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象批评。“意象”与西方文论中的“原型”具有相通之处,但中国的意象批评更注重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2.
心理语言学研究成果中的合理成分对语言教学有指导作用,它涉及深层次语言学习问题。从语法方面考察汉维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异同,对第二语言教学来说,为的是按照语言关联理论找出有别于本族语思维方式的聚合,养成用第二语言思维的习惯;同时也是为了按照语言共项理论找出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共有特征,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  相似文献   

13.
主体的对象化与对象的主体化是两个互动、互补的动态化过程,前强调历史主体性和实践基础,其理论渊源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后则强调主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此基础上还深入研究了一种“主体间性”理论。在历史主体性和实践论基础上,“主体间性”理论对当代美学艺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两个动态化过程中产生的超越性的二元思维和多元思维,极大地推动了当代美学艺学的思维方式转型。  相似文献   

14.
汉字属表意体系文字,因形表意,而这种通过字形来体现造字意图的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汉字构形理据.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而且是汉民族思维的产物和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工具,并以一个个汉字结晶体的形式展示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本文以传统思维方式为切人点,探讨其对汉字构形理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语言差异是思维差异的外现。本文从汉民族的整体性、辩证性思维特点出发,从对比语言学角度,结合对韩汉语教学的调查实例,认为了解汉语的编码原则才能正确解码,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表意原则和表音原则是汉字表达汉语的两种基本手段。在网络的新时代,汉字在记录网络话语方面有了新的变化。本文重在研究谐音字在网络话语中盛行的表现及原因。  相似文献   

17.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与实践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汉语言规律,从而正确使用汉语,发展汉语交际能力,快速而有效地提高汉语水平.因此,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应遵循实用性、组装性和对比性原则,加强口语语法的研究,提高语法的应用性.这样,才能把枯燥的语法学习变得饶有趣味,才能把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18.
杨运雄 《科技信息》2010,(16):127-127
外来词指直接从其他语言接受新词语,作为表音文字的英语大量存在外来语,其总词汇已达百万之巨。从事英汉翻译,难免采取各种方式,如音译、意译、音意结合等,将之译为汉语新词。这固然丰富了汉语表达方式,然而,那些外来语式汉语表达,在汉字作为表意性文字系统里,是否得体仍值得再探讨。本文采取辩证观视角,从汉字表意性根本出发,以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语词为实例,分析汉字表意性和外来语音译及其冲突,并结合我国语文专家所提倡的维护汉语语言纯洁性和统一性的观点,希望谨慎对待翻译而来的汉语外来词。  相似文献   

19.
汉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无形态系统来表现通常的语法范畴,如:性,数,格,式,态,人称。语序是其最显性的语法手段。德国学者洪堡德(W.Humb。ldt)曾说:“在汉语句子里,每个词排放在哪里,要你斟酌,从各种不同的关系去考虑,才能读下去。由于思想上的联系全由这些关系产生的,因此这一纯粹的默想就代替了一部分语法。“”张世禄先生也指出:“汉语句子成立的要素不是属于语法结构形式。。”由此可见,汉语是一种略于形式,注重语义和语境的人文主义的语言。植根于形态语言的西方语言理论常将语义,语境与形式分离以求理论上的科学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以汉字为镜象来探讨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凝聚,汉字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方式。所谓整体思维,是指倾向于对认知客体作综合概括的把握。以具体的汉字为实证说明古代中国的整体思维方式有对称、中庸、兼两、联系等方式。在汉字中透射出了中国人的整体观念-人和自然,主体与客体都包含在一个整体之中,整体包含部分,各部分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