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文宇,自独立字形成以后,至于今日,遂为纯粹之独立音。每一独立音,上一单辅音,下一母音,相合而成。然在古时(此古时,时间与空间错综乘午,故无一定标准)则字形既非完全独立,(如金文中之‘小子’‘小臣’‘小大’‘上下’‘二月’‘二月’‘三匹’‘四匹’‘五十朋’二百夫’………以至于‘子子”‘孙孙’等等或二字或三字合为一文者,多至不可胜举。又如子荷贝形,子得龟形,子执刀形,子挈壶形,父抱子置几间形,…………等等合二形三形以成一文者,又多至不可胜举。)字音亦不纯粹单声。二音可合为一字,一字可读成后声。此类复声之辅音,今虽巳衍…  相似文献   

2.
撰著提要     
一文学哲学史地类 古书疑义举例补—(一)语中异字同义例:如庄子山木篇日“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行泄义同。大宗师篇曰“神鬼神帝生天生地”,神生俱有引出之义。(二)一字不成词则加助语例:如书盘庚“民不过有居”;诗瞻仰:’‘蟊贼蟊疾麻有夷届”,有,夷绋以助语。(三)助语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古汉字和古埃及圣书字两种文字中的形声字的声旁,作了共时和历时两个平面的对比。二者在共时平面(总数、表音类化程度、表音功能三个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是因为两种文字的形声字具有不同的产生机制。古汉字形声字主要是在明确表意的目标下产生的,而古埃及圣书字的形声字是在记音不自足的情况下产生的。然后从语言类型、语音特点和方言三个方面探讨了二者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声化机制。最后指出汉字声旁的表意、别义性质是汉字坚持表意路线的重要原因;圣书字形声字声旁的记音性质体现出向拼音文字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形声字论     
形声字一开始是在表意字基础上添加明确字义、明确字音、明确材质的提示符号和具有类化的性质的明确器物形状的提示符号以及添加与字所表达的概念相关的提示符号形成的。添加提示符号最终导致形声字大量出现,这可能与人们在添加提示符号时所认识到的概念可以类化有关。经过多次添加提示符号,人们终于悟出一个道理:表达一个概念,我们在心理上既想知其音,又想知其义,只要音、义兼备就行了。于是,形、声相拼的形声字就大量出现。形声字产生的途径有三个,把字的某一个部分改造成为表示字音的部件,使整个字具备表音的成分,这样的字既不是会意字,也不是形声字,是六书中包含不进的字。汉字之所以能够与汉语长期相伴,是形声字出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蒋绍愚先生的《<祖堂集>词语试释》说:“‘承闻’是‘听说’之意,‘承’是敬词,‘闻’是动词。……‘承闻’也可单用一个‘承’字。……‘承’已是用作动词‘闻’了。”照此看来,蒋先生认为“承”在《祖堂集》所反映的五代宋语言中,本来属敬词,放在动词“闻”前而逐渐渗进“闻”义,成为动词。这个说法有不妥当处,因为在唐代乃至六朝文献中,“承”训“闻”的例子已不罕见。《世说新语·雅量》:“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  相似文献   

6.
释‘旒’甲骨文及金文中有象形字作: 以上金文两字,吴大澂以为‘古穗字,象禾穗下垂形’(‘说文古籀补’卷七,第41页)罗振玉未加解释,收甲骨诸字於待问编。郭沫若先生以为以上六字‘与黄字相较,其必为古佩玉之图形无疑,即‘黄’之初字也。’(金文丛考170页) 今按:以上六字应释作‘旒’,说文‘’字云:‘玉也,冕饰。’古者冕延前後有缫旒,周礼弁师云:  相似文献   

7.
沈刚 《科技信息》2009,(34):I0142-I0142,I0145
清朝时期,小学家们对《说文》的研究达到了顶峰,其中最有成就的就是段玉裁、桂馥、王筠、朱俊声,被称为"说文四大家"。但他们的研究,从字的"形、音、义"三个方面来看,也是有侧重点的。  相似文献   

8.
解彦青 《科技信息》2010,(30):I0161-I0161
根据语言运用中存在的写错字、读错音的实际,结合汉字音、形、义的特点,提出正音正字应从音、形、义三方面入手,总结规律,记住个别,从而达到高效地推广普通话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语法界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把“不”和“没”当作副词看待。例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纲要》中就说:“另有一类词,如……‘不’‘未’等等……我们把它们称为副词。”吕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合作的《语法修辞讲话》也讲到:“现代口语里只有两个否定副词:‘不’和‘没’。‘没’字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否定‘有’,一个是否定行为的完成,除此以外都用‘不’。”近几年新版的三套高校《现代汉语》教材(即上海版郑州版和兰  相似文献   

10.
<正> 二形声化的改革趋向汉字发展应分为三个阶段:象形、指事和会意为初级阶段;假借为中级阶段;形声、转注为高级阶段。象形、指事和会意是初级阶段;它通过"依类象形"的原则创造了象形文字,即"字形表义"字。假借为中级阶段;它是从象形、指事和会意的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通过"同意代替"的原则使"字形表义"字变成了"字音表义"字。黄侃《论学杂著》:"文字根于语言,语言发乎声音。"这种借音表义实即语源义,其它语族的拼音文字正是从这借音表义的直音化的假借阶段走上拼音文字路线的;汉字却没有这样,它通过形声和转注开始向"字形表义"回归。形声、转注为高级阶段;它是从假借的中级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通过"形声相益"的原则使"字音表义"字变成了"标音衍形"字。其中,转注是给"转声托事"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11.
周易释词     
贞 ‘贞’字见於周易卦爻辞者百十有一,审其文义每与‘事’字相通。屯九五称小贞吉大贞凶,小过称‘可小事不可大事’,睽称‘小事吉’,义皆相近。说文‘贞卜问也’,易称‘贞’乃指所问之事。左传‘贞,事之干也’。(说本俞樾。) 卦爻辞中‘贞’字无单用者,或称利贞,或称贞吉’,或称贞凶,或称贞吝’贞厉’,旧训‘贞’为‘正’而於‘小贞‘大贞’之辞不免 说,或别求他解不知‘正’者“政’也,亦‘事’也去‘利贞’者利於所问之事也,‘贞凶’‘贞厉’者所问之事有凶厉也‘利女贞’者利於女子之事也,‘利君子贞’者利於君子所问之事也,‘利幽人之…  相似文献   

12.
汉字是音、形、义三者一体的表意系统的文字。汉字音、形结合表义的特征可用公式“(L∧F)→Y”来表示。汉字(L∧F)→Y的特征对语法的影响很大。从微观上看,构字法中的形声义关联对语法的影响尤其是对确定词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宏观上看,汉语从字结构到词结构再到句子结构的认知过程中,采取了Q空间来形成语言结构的等级格式及其间的关系,并形成汉语语句的中国套箱式的分形语法体系。  相似文献   

13.
对《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冫"部统辖下的23个字进行系统考察,分析它们的形义关系,得出"冫"部字四方面的义类类型。通过考察分析,发现与"冫"部义类不相符的字族有三组,主要是"氵"部义类字,其次"冫"部声化字,另一类是义符错位。进而分析这些异类的成因,得出讹变和形符声化以及部首的归并是造成"冫"部义类分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一、连词体系的初建时期(1898—1938)据郭锡良的《汉语史讲授提纲》(北大中文系,1984年10月,P、150),甲骨文中就有了连词,可是真正把连词当作语法学体系的一类词来研究的,始见于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文通》中指出:“凡虚字用以提承推转字句者,曰‘连字’。故连字界说,明分四宗:曰‘提起’,曰‘承接’,曰‘转捩’,曰‘推展’。四宗连字,其不为义而有当虚字之称者盖寡。盖皆假借动字,状字以长用。”《文通》给连词下了较为明确的定义,分了小类,谈了连词的来源。《文通》也讲了连词表示的关系,运用的场合及作用。如“承接连字者,所以承接上下之文,而概施于句读之中也。承接连字,惟‘而’‘则’两字,经籍中最习见。”“推拓连字者,所以推开上文而展拓他意也。作文切忌平衍,须层层开展,方有波  相似文献   

15.
刘琪 《科技资讯》2009,(21):187-187
本文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分类阐述英语重复法及其应用.并借助大量实例说明所提出的观点。重复是一种非常常用的用以表示强调的修辞方式,千百年来,历经历吏文化巨变而不表,必定有其独特实用之处。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下内容:形上的重复包括词汇、短语和句子重叠,并构成重复修辞手法;音上的重复常用的有头韵法和尾韵法。语义重复较为复杂,通常都是含有由that引导的从句,文中只列举出了若干实饲。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在语言运用中,有时可以凭借语言本身(如形、音、义)的某种联系,故意把原来在甲义上运用的同一个词句形式移换到乙义上来用,以达到特定的表达目的。我们把这叫做“换义”。例如成语“鱼肉人民”,原是说“(旧社会统治阶级)把劳动人民当成鱼肉,任意宰割残害”,内部为动宾关系。而有人在进餐时见有鱼有肉,便说“我们是‘鱼肉人民’了”,成语表面形式虽一样,内部却成了偏正关系,意思是“(吃)鱼肉的人”,显得活泼风趣,表达了轻松愉快的心请。  相似文献   

17.
“字本位”观与汉字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教学通常强调言文并重,然而与其他教学要素相比,汉字教学从研究到教学一直都处于滞后状态。“字本位”观把汉字当做是书面汉语的基本单位,紧扣汉字的表意性特点,从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字”着眼来理解词的意义与读音,强调汉字的理据性,以字带动词的学习,重视汉字书写的训练。这样,汉字的形、音、义就能完整地呈现于学习者的脑海中,并由此而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相似文献   

18.
汉语教学通常强调言文并重,然而与其他教学要素相比,汉字教学从研究到教学一直都处于滞后状态。“字本位”观把汉字当做是书面汉语的基本单位,紧扣汉字的表意性特点,从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字”着眼来理解词的意义与读音,强调汉字的理据性,以字带动词的学习,重视汉字书写的训练。这样,汉字的形、音、义就能完整地呈现于学习者的脑海中,并由此而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相似文献   

19.
汉字“以形示义”的功能和汉民族“据形识义”的文化心理,使得人们总是试图对发展后的字形和字义做出新的诠释,以使其新的形义关系得到统一。然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小”部字的大部分形体与原始的构形已经不能吻合,其构形笔意义类大致有五类:其一,表示“细小”义;其二,“十”为“尚”字之构件,在整字构形中“尚”仅作声符的;其三,表示“光明”义的;其四,“小”用作声符的;其五,构形笔意不明的。通过考察分析与“小”部义类不相符的字族,进而探求其义类的成因,得出讹变和楷化以及部首的归并是造成“小”部义类分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正>一、勘误部分:P31 1、标题《“粱”字的古音》应加“今”字作《“粱”字的古今音》.2、第一段末行《“粱”字及其读声》之“声”应作“音”.3、第四段倒数第3行“兹不赘”加“述”字作“兹不赘述”.P32 1、右边顺数第19行“以上古的本音始”之“以”字作“从”字.2、右边倒数第5行“故不妨先以有反切的中古音系”之“以”作“从”字.3、右边倒数第3行(“(?)”在《集谐》)之“谐”字作’“韵”字.P33 右边倒数第4行“二、它的第一个变音是[ts‘lian]之韵尾“n”作“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