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水稻内生优势菌--成团肠杆菌的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水稻越富品种中分离到一株代表性的内生菌株YS19,经形态、生理生化特征鉴定为成团肠杆菌(Enterobacter agglomerans).YS19菌株DNA的G+C含量为55.1%,与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模式菌JCM1236(ATCC27155)的DNA同源性为90.1%,因此将YS19菌株归为成团泛菌.而以16SrDNA基因序列为基础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YS19与JCM1236的16SrDNA基因的同源性仅为93.9%,并且处在两个不同的进化分支,说明两者具有不同的起源,即成因泛菌具有很大的异源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几种细胞分裂素对钌联吡啶电化学发光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细胞分裂素增强了钌联吡啶的电化学发光,测得的钌联吡啶电化学发光增强值与所加入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优条件下,测定玉米素、玉米素核苷、6-呋喃氨基嘌呤、异戊烯基腺嘌呤等几种细胞分裂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10~(-6)~1.0×10~(-4)、5.0×10~(-7)~1.0×10~(-4)、2.0×10~(-6)~1.0×10~(-4)、8.0×10~(-7)~5.0×10~(-5)mol·L~(-1),测定检测限均可达10~(-7)mol·L~(-1)数量级.该法操作简单,可用于细胞分裂素的灵敏度检测.  相似文献   

3.
玉米素(ZT)和玉米素核苷(ZR)抑制马铃薯黄化萌条节段或匍匐茎切段的块茎形成,激动素(KT)作用相反;ZT和KT都可以提高匍匐茎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降低蔗糖酶活性,对淀粉酶活性基本无影响;ZT和KT均不促进完整植株的块茎形成,ZT可破除LD条件下植株的顶端优势.认为内源细胞分裂素不是诱导块茎形成的物质.  相似文献   

4.
用根瘤菌和固氮菌的7个菌株进行实验,以紫云英据瘤菌(Rhizobium astr-agali 1.8)产生细胞分裂素的能力最强。其产生的量与菌体生长情况有关。在菌体生长的对数期,产生细胞分裂素的量随着菌体生长量的增加而增加,到稳定期初,产生细胞分裂素的量可达最大值。之后,发酵液中细胞分裂素的量反而明显减少。此种细胞分裂素的紫外吸收特性与玉米素相类似。  相似文献   

5.
1998~99年在大田条件下用EL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小麦品种分蘖发生与分蘖节内源吲哚乙酸(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ZR)和玉米素(Z)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在分蘖发生过程中其IAA和(ZR+Z)的动态变化明显不同;其分蘖力与内源IAA、ZR+Z及IAA/(ZR+Z)比值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烟草内源细胞分裂素变化与植株形态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杆菌介导将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isopentenyl transferase,ipt)导入烟草SD株系的叶肉细胞,经过抗性筛选和鉴定,获得转基因植株.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叶片内源玉米素核苷(ZR)、异戊烯基腺苷(iPA)和吲哚乙酸(IAA)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的ZR和iPA的质量分数w不同程度地升高,IAA水平随之升高.高水平细胞分裂素导致叶片的气孔密度增加、气孔长度和花型大小减小,以及花粉萌发率降低.当w(iPA+ZR)与w(IAA)的比值大于2时,成年植株上部侧枝茎端生长发育异常,出现丛生状小叶.本文讨论了细胞分裂素水平和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值对转基因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多种外源激素的不同浓度对水稻叶片衰老的影响情况,采用野生型水稻日本晴(NIP)和早衰突变体(esd1)为试验对象,通过外源喷施多种外源激素,包括生长素(2,4-D)、脱落酸(ABA)、赤霉素(GA3)、水杨酸(SA)、细胞分裂素(KT-30)、油菜素内酯(GR24),检测了NIP和esd1叶片中与衰老相关的生理指标(包括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灌浆期,喷施2,4-D会增加NIP和esd1叶片中的w(叶绿素a∶叶绿素b),喷施GA3和低浓度的KT-30会降低NIP和esd1叶片中MDA的含量,说明喷施外源激素2,4-D、GA3和低浓度的KT-30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且都对esd1的延缓作用更为明显;而喷施ABA会降低NIP和esd1叶片中的w(叶绿素a∶叶绿素b),说明具有加速衰老的作用,对NIP的作用较明显;幼苗期喷施SA,发现NIP和esd1的叶片中SOD酶活性下降,但变化程度不明显;另外,喷施GR24对叶片衰老没有起到延缓的作用,但发现esd1对这2个激素敏感反应更大.本研究发现喷施外源植物激素对水稻延缓衰老具有可行性,这为探究激素生理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对水稻生产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白玉兰组织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MS为基本培养基 ,附加不同种类和质量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即细胞分裂素 6-BA(卞基腺嘌呤 )、ZT(玉米素 )、和生长素IBA、NAA(吲哚丁酸、萘乙酸 )。筛选出最适宜腋芽及丛芽产生的诱导培养基为MS +6-BA 0 5 +IBA 0 3mg·L-1。增殖系数较高的培养基为MS +ZT 4 0 +NAA 2 0mg·L-1。不同细胞分裂素与不同生长素组合使用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9.
实验共采用三个玉米品种——双跃80、群单105和丹玉6号。玉米开始抽雄时将雌穗用纸袋套起,防止受粉。果穗花丝抽出时,进行人工授粉,包括完全受粉,2/3花丝受粉,1/2花丝受粉,1/3花丝受粉和完全不受粉5种处理。在受粉后的不同时期测定各叶位叶和不同茎段的可溶性糖含量、光合强度、呼吸强度、籽粒产量和植株干重。结果发现减少玉米库容量可以导致各叶位叶可溶性糖含量不同程度的增大。与此同时,玉米叶片的光合强度呈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其呼吸强度则相应提高。玉米茎的可溶性糖和干重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籽粒产量则随库容量的减小而降低。一般认为禾谷类作物的籽粒产量与受粉后的光合强度、光合时间以及可以作为籽粒利用的早期贮存物质有关。根根近代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得知禾谷类作物产量与籽粒容量[贮存能力,一般称为库(sink)]也有密切关系,并且发现,籽粒容量与叶片光合产物供应量[供应能力,一般称为源(Source)]有关。在稻、麦等作物的库源关系的研究中指出,源受库支配,库大源强,库小源弱。近年对玉米的库源关系的研究也有一些报道,Kiesselbach(1948)与田中明等(1972)指出,玉米的库源关系类似稻、麦,源受库支配,只要将玉米籽粒容量加大,就可以将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也有人(Varduin和Loomis,1944)认为玉米植株的库源关系与稻、麦不同,玉米籽粒容量减小以后,叶片的光合作用并不降低。显然,玉米的库源关系究竟如何,实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现将我们1960—1962年及1978—1980年所进行的玉米库源关系的部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98~99年在大田条件下用EL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小麦品种分蘖发生与分蘖世内源吲哚乙酸(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ZR)和玉米素(Z)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在分蘖发生过程中其IAA和(ZR+Z)的动态变化明显不同;其分蘖力与内源IAA、ZR+Z及IAA/(ZR+Z)比值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内生真菌对铅胁迫下黑麦草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铅胁迫对黑麦草幼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而经过灌溉不同浓度(稀释10倍、20倍、30倍)内生菌菌液的处理后,可以增加黑麦草的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平均苗高,降低黑麦草幼苗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并且发现灌溉浓度为稀释20倍的菌液时效果最显著。研究表明,内生真菌可以提高黑麦草幼苗抵抗铅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筛选能够提高土壤酶活性的菌株及添加方式,探讨内生真菌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下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促进叶凋落物分解.采用3株杉木内生真菌青霉菌(Penicillium sp.)CG2 (A菌)、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AY13(B菌)、踝节霉菌(Talaromyces sp.)AJ14(C菌)的单菌株和混菌株,按不同方式(菌丝、菌液)浇施于装有杉木凋落叶和土壤的盆钵内,在处理10,60,120d后分别取样,测定土壤酶活性和凋落叶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混菌丝处理下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菌丝和菌液处理均提高了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前期(10d)高于后期(120d).C菌液处理下(120d)纤维素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最高,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p0.05),分别比对照高56.46%,43.97%和163.65%;BC混菌丝处理下(120d)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比对照高36.75%(p0.05);AB混菌丝处理下(10d)蔗糖酶活性最高,比对照高162.90%(p0.05);AC混菌液处理下(120d)脲酶活性最高,比对照高69.78%(p0.05).凋落叶质量损失率与纤维素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以及混菌处理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同,菌株种类、添加方式、分解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对酶活性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C菌液能最有效地提高纤维素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BC和AB混菌丝分别对提高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最有效,AC混菌液则能最有效地提高脲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在pH值为3.00的B-R缓冲溶液中, D-色氨酸均能与6-苄基腺嘌呤(6-BA)和激动素(KT)这2种天然细胞分裂素作用并产生不同强度的荧光猝灭信号.首先利用荧光偏振信号计算获得的荧光偏振度(p)和荧光各向异性(r)来区分6-苄基腺嘌呤和激动素这2种天然细胞分裂素,同时利用荧光猝灭信号和双标准曲线计量分析法对2种天然细胞分裂素进行同时测定,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市售苦瓜和番茄样品表皮中6-苄基腺嘌呤和激动素的同时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在pH=7.00的B-R缓冲溶液中,人血清白蛋白(HSA)均能与6-苄基腺嘌呤(6-BA)和激动素(KT)这两种天然细胞分裂素作用并产生不同强度的荧光猝灭信号.首先通过计算荧光偏振信号获得其荧光偏振度(p)和荧光各向异性(r)来区分6-苄基腺嘌呤和激动素这两种天然细胞分裂素,同时利用荧光猝灭信号和双标准曲线计量分析法对2种天然细胞分裂素进行同时测定,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市售苦瓜和番茄样品表皮中6-苄基腺嘌呤和激动素的同时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烯效唑和胺鲜酯在玉米上的调控效果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最佳时期、最适浓度的复配剂对玉米的的调控效果及机理,本研究以郑单958为材料,以不同浓度烯效唑和胺鲜酯的复配剂在生育期不同阶段对叶面喷施,分析测定了玉米各时期的农艺性状、光合指标、产量、籽粒品质以及籽粒内源激素含量。结果表明:在拔节期进行叶面喷施,40 mg/L烯效唑复合50 g/L胺鲜酯配比复配剂在抑制玉米植株高度、增大茎秆粗度、增加叶面积方面有明显作用,同时其产量提高。拔节期喷施40 mg/L烯效唑复合50 g/L胺鲜酯配比复配剂复配剂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及蒸腾速率(Tr),有助于后期籽粒的灌浆,且明显改善了玉米籽粒的品质,显著提高了玉米籽粒的粗蛋白、可溶性蛋白、赖氨酸、可溶性糖、粗淀粉的含量。拔节期叶面喷施烯效唑与胺鲜酯复配剂,随着籽粒生育进程的推进,IAA、GA3和ZT含量有所增加,ABA含量大幅度提高;且不同浓度处理时,同类激素随时间变化的总体趋势存在很大差异。综上所述,40 mg/L烯效唑复合50 g/L胺鲜酯配比复配剂可为生产中采用化控技术控制植株的生长,实现玉米矮化密植提供了技术支持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牛至油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植物病原真菌水稻稻瘟病菌、松赤枯病菌、玉米纹枯病菌、玉米弯胞杆菌、小麦赤霉病菌、胶胞炭疽病菌为实验菌,检测了牛至油的抗真菌活性.结果表明:0·4μL/mL(最低抑制浓度(MIC))的牛至油就能完全抑制所有供试菌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形成.半抑制浓度(IC50)和相对抑制率显示,牛至油对小麦赤霉病菌、玉米弯胞杆菌、松赤枯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水稻稻瘟病菌,最弱是胶胞炭疽病菌、玉米纹枯病菌.  相似文献   

17.
根癌农杆菌的不同菌株以及同一菌株在不同生长期产生细胞分裂素的差异很大。其中以T_(37)在发酵53小时产生细胞分裂素的量最大,为每升发酵液相当含189μg激动素活性的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农杆菌能将T_i质粒转入受伤的尾穗苋幼苗。使其细胞分裂素基因在尾穗苋黄化苗内得以表达,产生了苋红素。  相似文献   

18.
以粳稻品种日本晴水稻为材料,检测硝普钠及其光解产物KNO_2、K_4Fe(CN)_6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并采用qRT-PCR技术检测了5种植物激素标记基因在经上述处理后在幼苗根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SNP能够显著抑制水稻幼苗的根长和株高;SNP对根生长的抑制主要是通过其光解产物K4Fe(CN)6实现的.SNP和K_4Fe(CN)_6处理都能够抑制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赤霉素4种激素标志基因在水稻根中的表达,但是SNP处理可以抑制一氧化氮标志基因OsNOA1的表达,而K_4Fe(CN)_6则上调该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桃和杏采后果实内生细菌群落组成,并对潜在病原细菌进行筛选与验证,为其贮藏保鲜、软腐病害防治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新疆地产油桃和库车小白杏采后果实内生细菌群落组成进行分析;同时,利用微生物传统分离培养,采用16S rDNA序列分析对潜在病原细菌进行分子鉴定,并利用离体接种法和再分离法,对相关菌株的致病能力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油桃和库车小白杏内生细菌共包括128个操作分类单元,涉及9个门117个属,其中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为绝对优势菌门,其次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属水平上,油桃以泛菌属(Pantoea)、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拟杆菌属(Bacteroides)等菌属为优势菌群;库车小白杏以葡糖杆菌属(Gluconobacter)、泛菌属(Pantoea)、克里斯滕森菌(Christensenella)、普氏菌属(Prevotella)等菌属为优势菌群。通过分离筛选获得了1株潜在采后致腐病原细菌XAAS-P1,经分子鉴定初步确定其归属于泛菌属(Pantoea)。XAAS-P1对采后油桃和库车小白杏均具有较强的致腐能力,并呈现出与自然软腐一致的病状。接种4d后,XAAS-P1致腐率可达100%,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接种组样品的软腐现象提前了1d。对接种组病灶中的微生物进行再分离、鉴定,结果显示,菌株XAAS-P1是病灶组织中的绝对优势菌群,证明了菌株XAAS-P1是导致采后油桃和库车小白杏软腐变质的主要病原细菌。研究表明,桃和杏果实中存在丰富多样的内生细菌,其内生泛菌XAAS-P1可导致采后油桃和库车小白杏的软腐变质。  相似文献   

20.
通过体外实验研究RNAⅢ抑制肽(RIP)抑制葡萄球菌产生肠毒素和溶血素的效果。将200μL浓度为2.5%的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和1mg/mL的R IP分别加入到200μL浓度1×108/mL的TECRA菌液,培养3h后,定量检测两组菌液中SEB的含量。将分别含有0.75% DMSO、100μg左氧氟沙星、40μg RIP和40μg RIP+100μg左氧氟沙星的菌液与50μL含有4%家兔红细胞的PBS液共同培养1h后,用酶标仪检测各组上清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在ELLISA反应的5、10、30min三个时间点,RIP组菌液中SEB含量均明显低于DMSO组,两组数据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RIP组和左氧组菌液中的溶血素的含量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p<0.01),联合用药组菌液中的溶血素含量明显低于空白组和RIP组,与左氧组相比差别不显著。说明RIP可以有效抑制金葡菌肠毒素和溶血素的产生,与抗生素联用有一定的协同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