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平象(Trochorhopdalushumeralischevrolat)是云南蔗区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地下害虫,以幼虫和成虫在甘蔗地下蔗头内蛀食,损失严重,一年发生一代。研究了该虫的生活习性及发生环境,发现成虫在蔗头内越冬,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蔗龟,是甘蔗生产过程中主要的害虫之一,属鞘翅目昆虫。主要以幼虫(蛴螬)取食甘蔗根部和茎,影响甘蔗对水肥的吸收,以成虫取食甘蔗的叶片,将叶片食成缺口状,造成光合面积减少,阻碍光合产物的合成与运输,甘蔗生长受到影响,最终导致甘蔗产量的降低,受害严重时,蔗苗受害率达40%以上,最严重的田块,每亩减产0.5—3吨。  相似文献   

3.
甘蔗蓟马发生特点及色板诱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调查与室内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不同色板对甘蔗蓟马的诱集效果,并对甘蔗蓟马进行种类、发生特点、田间种群数量变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甘蔗蓟马发生期在4月下旬,5月份种群数量开始逐渐增长,6月下旬达到高峰期,7月份以后开始逐渐减少;采集获得标本1124头,经鉴定甘蔗蓟马有两种,分别是蔗蓟马和华简管蓟马,蔗蓟马是优势种,占所采集甘蔗蓟马总量的99.64%;而在色板诱集方面,蓝色粘虫板诱集甘蔗蓟马的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几种颜色.  相似文献   

4.
阎德爱 《广东科技》2014,(14):154-155
利用甘蔗宿根蔗前期生长缓慢的较大空间,以及前造甘蔗收获后留下的蔗叶,在蔗沟内套种香芋进行免耕栽培。结果表明,香芋产量6010.5kg/hm2,产值达到12021元/hm2,套种香芋地块的甘蔗产量与不套种香芋的甘蔗产量基本持平,既不影响甘蔗产量,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5.
甘蔗褐条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镇康蔗区的实地调查研究,根据甘蔗褐条病发生和为害特点,系统地分析了该病发生原因,从保护我县蔗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提出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6.
甘蔗收获机扶蔗过程运动仿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田间甘蔗倒伏的情况,建立倒伏甘蔗的虚拟模型,运用集成工程软件I-DEAS对扶蔗机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获得了甘蔗扶起运动的轨迹、速度、加速度等重要参数,为设计合理高效的扶蔗机构提供了有效的数据。  相似文献   

7.
干旱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和品质,是制约甘蔗产业发展的主要环境胁迫之一。中蔗系列品种具备较好的综合农艺性状和育种应用潜力,但其抗旱性及具体生理响应尚缺乏系统分析。研究以中蔗系列品种(系)中蔗1号(ZZ1)、中蔗2号(ZZ2)、中蔗5号(ZZ5)、中蔗6号(ZZ6)、中蔗9号(ZZ9)、中蔗13号(ZZ13)为对象,以新台糖22(ROC22)为参照材料,对幼苗进行土壤自然干旱处理后,系统分析了生长、根系活力、叶片相对含水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氧化产物、渗透调节物质、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24项指标的抗旱系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加权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联合分析,结果显示:ZZ9、ZZ5抗旱能力最强,ZZ6与ZZ13次之,ZZ2、ZZ1与ROC22抗旱能力相似。关联分析表明,根系活力、生长情况、叶片相对含水量、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与甘蔗苗期抗旱性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甘蔗苗期抗旱评价的优选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海南的气候和蔗地土壤以及蔗作制度的特点,认为冬、春季的干旱,严重影响甘蔗萌发成苗,是历年甘蔗单产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又以蔗农的实践经验和甘蔗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以及近几年农业部技术推广总站在全国主要旱地蔗区,示范推广“旱地甘蔗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所取得的实绩为依据,论证了强调与坚持甘蔗的“三湿下种”不仅能够保证旱地甘蔗萌发成苗,而且可以促进海南甘蔗栽培技术改革,从而达到提高甘蔗单产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甘蔗预切种种植方式中需要人工切制甘蔗种问题,从甘蔗外表面形态特征入手,设计了一种可自动输送、检测甘蔗茎节的装置。该装置由机架、动力系统、传动系统、甘蔗对中输送机构、甘茎节探测机构、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以及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系统构成。设计并制作了样机,进行了甘蔗输送及甘蔗茎节自动检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机构能平稳地输送蔗种并有效地检测出甘蔗种茎节信息,单根蔗种茎节漏检数不超过1个,所有样本蔗种茎节检测的总误差率为4.6%。本文设计的系统,可为自动化单芽段蔗种生产机械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掌握甘蔗约束力矩对扶起过程的影响规律,通过对前进方向约束力矩的分析,建立了两段式螺旋扶蔗机构模型,进行了田间力学测试,应用ADAMS工具仿真.结果表明:扶蔗器适用于倒伏仰角小于15°的甘蔗,转速为120 r/min,前进速度为0.36 m/s,安装角为50°时,扶起甘蔗效果最好.该研究为甘蔗收获机的改进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冬、春干旱少雨、是制约我区旱地甘蔗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子,本文根据我区十五个蔗区的自然条件,结合各地多年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从选配良种、利用植期、耕作技术和田间管理等方面论叙充分利用我区各个蔗区自然生态资源,提高旱地甘蔗生产效益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甘蔗梢多酚和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结合响应面分析法考察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和提取时间,对蔗梢多酚和黄酮提取量的影响,并优化蔗梢多酚和黄酮的提取工艺参数.依据模型拟合回归分析最终获得索氏提取法制备蔗梢多酚和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40、乙醇体积分数60%,提取时间2.4 h,在此条件下多酚含量可达7.95 mg·g-1,黄酮提取量可达0.905 mg·g-1.验证试验表明,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达98%.研究结果能够为甘蔗梢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甘蔗多酚氧化酶(PPO)进行提取和部分纯化,研究了PPO的酶学特性.结果表明:以邻苯二酚为底物,甘蔗PPO酶促反应米氏常数Km为54.4 mmol/L,米氏方程:V=1250[S]/(54.4+[S]).蔗汁中邻位多酚类物质是甘蔗PPO的最适反应底物.最适反应条件为:pH值6.2,40℃;该酶在pH5.8和温度低于3℃0时较稳定.试验了6种甘蔗PPO抑制剂:单独使用柠檬酸、草酸、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PPO活力抑制效果不明显;70 mg/L亚硫酸氢钠、110 mg/L抗坏血酸、120 mg/L硫代硫酸钠可完全抑制PPO活力.现行甘蔗提汁的浸渗工艺较适合蔗汁酶促褐变反应,应作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甘蔗褐条病是近年沧源县勐甘蔗区甘蔗上的主要病害。蔗苗受害后影响光合作用进行,植株生长缓慢,降低产量和含糖量,品种抗病性与气候条件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文中针对发病因素,提出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从蔗种的育成与管理、整地与种植方法、苗期与生长期管理、灌溉、收获与原料蔗的选择、轮作间种、病虫害防治、肥料施用等八个方面,论述了民国时期广东甘蔗栽培技术的先进水平.认为广东“糖业复兴”运动前后的甘蔗栽培技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大步跨入了常规农业阶段.由于近代农学理论的指导,学者们对本地特色传统栽培技术作了科学的阐述,使近代技术向传统技术渗透并结合;同时又根椐本地风土,将外来的栽培技术揉合于本地技术之中,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甘蔗栽培技术形态.  相似文献   

16.
甘蔗育秧移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据明代末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甘蔗在冬初收获时,斩梢头苗留种,翌年雨水(二月下旬)前五、六日,在苗床斜插育秧,至苗高6—7寸时移栽。这项措施,符合甘蔗生长的规律。甘蔗原产热带,属热带作物,发芽及生长均要求有较高的温度及土壤湿度。在我国的气候条件下,实行育苗移栽,是保证甘蔗芽壮苗齐,有足够的生长期,从而达到稳产高产的科学措施。但是,在旧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和孔孟之道的束缚下,劳动人民的这项宝贵经验得不到推广和发展。据我们了解,解放前只有浙江省义乌等小部份地区仍然采用育秧移栽,其他地区只是在补苗时采用。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总结和研究适应我国自然条件的甘蔗增产技术,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从1965年以来在蔗区蹲点,和贫下中农相结合,初步总结出育蔗秧移栽的一些增产措施,并逐步加以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山县古镇公社古一大队,近几年来改革蔗田耕作制度及品种,全大队的蔗田都实行9月底以前的秋植蔗直接下种,而10月初以后的晚秋植蔗和冬、春季植蔗则全部用塑料薄膜覆盖育秧移栽。这样,加上增施肥料和精耕细作等措施,使全大队  相似文献   

17.
提出对甘蔗冰冻切片中甘蔗宿根矮化病(RSD)致病菌Lxx(Leisonia xyli subsp. xyli)进行定位的原位多聚酶链式反应(in situ PCR)方法,为Lxx与甘蔗互作致病机理研究提供有效的实验手段.以染RSD甘蔗品种Badila及其健康株为材料取样制作冰冻切片,切片经溶菌酶消化后,利用病原菌Lxx 16S~23S rDNA内部转录间隔区(ITS)特异性引物进行原位PCR扩增,并对随机参入扩增片段的与地高辛-11-dUTP进行免疫组化,建立甘蔗样品冰冻切片中直接原位PCR方法.结果表明:直接原位PCR对RSD蔗株茎样品切片显色为阳性,阳性信号出现于甘蔗茎部的木质部、韧皮部,而健康蔗株茎样品无信号,方法特异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切割器是甘蔗收获机砍蔗机构的重要部件,其刚性对甘蔗破头率有着显著的影响,所以必须对切割器的刚性进行优化设计.为此,本文通过虚拟仿真和物理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比较了不同轴承及间距对刀轴刚性及甘蔗断面切割质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高刚性的轴承布局方法,为设计低破头率的小型甘蔗联合收获机切割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旱地甘蔗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生平 《广东科技》2014,(8):163+156-163,156
我国甘蔗主要以旱地甘蔗为主,旱地蔗的土壤、水分、养分等生产条件差,一般难以满足甘蔗对水、肥、气等生态条件的要求,是制约甘蔗高产高糖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要提高甘蔗产量和糖分,必须改变土壤、优化旱地栽培技术,推广种植良种等是实现甘蔗高产的主要措施。主要探讨甘蔗高产栽培的几个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 我国甘蔗栽培和利用甘蔗制糖,起源很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植蔗和甘蔗制糖国家之一。古代在没有“蔗”字以前,有“柘”或“诸柘”等称呼,名称不下三十余种。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时代)屈原的《招魂赋》中已有“肠鳖炮羔,有柘浆些”的记载。柘浆是蔗汁的浓缩制品,可直接食用,亦可以烹调。《招魂赋》虽然只谈及那时楚国(今湖北一带)的甘蔗食用情况,但是,从甘蔗的生长习性来看,可以推断,我国华南地区对甘蔗的食用应比长江流域更早。晋朝(公元二至三世纪)《西京杂记》(作者未详)提到,汉高帝时(公元前三世纪初期前后)南粤出产石蜜。石蜜一物,后人对它的解释屡见于文献,如公元一世纪(汉朝)杨孚的《异物志》提到:“甘蔗……生取汁……煎而曝之,即凝,如冰……时人谓之石蜜。”公元五世纪(南北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提到:“蔗出江南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甚益人。”又有“荻蔗节疏而细,亦可啖也。”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